大珠小珠落玉盘——古今中外幽默谈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论文,古今中外论文,幽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上海新近创办的“幽默博览室”里,陈列着800 种以上有关幽默的著作,供人们学习研究。如果从世界范围而言,这方面的论著就更是成千上万,车载斗量了。本文拟简略地回顾一下有关幽默问题的探讨,同时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现代汉语中的“幽默”,是英语humour的音译。它的祖先是拉丁语(h)umor,在古希腊人那里它是一个生理学术语,意思是“体液”。 以后这个词到了法国和英国。在16世纪初,英语中的humor (呀humour)用来泛指一个人的性情与气质。16世纪末,英国戏剧家本·琼生在其剧本中把它引申为“癖性”(一种盲目而又固执得出奇的特性)。到了17世纪末,已经有人把它理解为:“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现这些特点的能力。”(《牛津英语词典》)此后,西方研究幽默的理论家蜂起,有的认为它是机智的姊妹,有的视之为讽刺的亲人,有的说它是笑的雅名,等等。
就语词形式而言,汉语中的“幽默”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篇中有“孔静幽默”之句。王逸注云:“孔,甚也。……默,无声也。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冥冥,野甚寂静,漠无人声。”此后两千多年,汉语中的“幽默”基本上都是寂静无声的意思。把英语中的humour这一美学名词最早引入汉语的,据现有史料来看,始见于王国维1906年所作之《屈子文学之精神》,文中有“如此循环而遂生欧穆亚(humour)之人生观”之语。但将humour 一词音译为“幽默”, 则是林语堂(1895—1976)。他于1924年5月23 日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的短文。文中说:humou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风格”。无论如何总是不如译音的直截了当,省引起人家的误会。既说译音,便无何取义,翻音正确罢了。
不过,幽默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一种美学现象,早在中国先秦两汉的笑话、寓言、史传文学中已经出现。《史记》中有《滑稽列传》,司马贞的《索隐》解释说:“滑谓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能乱同异也。……崔浩云:“滑音骨,稽留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我们古人所说的“滑稽”,既包括了幽默,也包括了讽刺。
那末,什么叫做“幽默”?几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妨听听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①技式说——认为幽默是一种技巧和方式。如前苏联科学院《俄语辞典》上说:“幽默是“文艺作品中用滑稽可笑的形式表现事物的艺术手法”。
②主体说——从主体的气质、情绪、能力等方面来考虑幽默的内涵。如:德国美学家让·波尔认为幽默是一种抚慰人类的善意的微笑。《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幽默是“自觉地以表面滑稽,实则严肃的态度对待对象、现象以及整个世界”。
③表现说——把幽默看作是一种性质、状态和表现。《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辞海》认为:幽默即“言语或举动有趣而含意较深”。
④综合说。如前苏联奥夫相夫科夫等主编的《简明美学词典》认为,幽默是在生活中判明和再现喜剧性特征、方面和现象的能力,又是作温和的微笑和开善意的玩笑的喜剧性的特殊样式。
笔者十分赞成我国青年语言学家胡范铸的意见:幽默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幽默,与“可笑性”大致相当。诸如滑稽、诙谐、打诨、风趣……,只要是具有“可笑性”的精神现象,都可以成为幽默的广义家族的成员。
狭义的幽默,则特指其中最富审美价值的那一层精神现象,是一种由机智而又宽容的讽刺所造成的,在“可笑”中漫染着悲剧意味的精神现象。如鲁迅、老舍、钱钟书等人的创作。
常义的幽默,是指一种具有诉诸理智的“可笑性”的精神现象。所谓“诉诸理智的可笑性”是指这种可笑是思考的产物,不是什么纯粹的动作古怪、言谈荒唐的可笑,所以思想能力越强的人,也就越易于创造出幽默的作品和感受到幽默的氛围。而其内核,就在于合乎常规的内容采取了超乎常规的形式或者合乎常规的形式荷载了超乎常规的内容,所引起的心理能量(期待的、经验的、情感的……心理能量)遽然释放的可笑。(摘引自胡范铸:《幽默语言学》)
笔者觉得,既然许多事物都有广义、狭义之分或若干层次之分,那么胡范铸先生关于幽默三层次(三境界)之说,是可以为多数读者所接受的。比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便的闲谈、聊天、玩耍和逗趣,以及某些儿歌、歇后语、动画片或笑话书上的可笑性现象,大致属于广义的幽默。它们虽然不完全符合含蓄、隽永、优美、深刻等等标准,但在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这类精神现象“无害即为有益”,起码有益于健康,所谓“笑一笑,十年少”嘛。至于人们在社会交往,谈判论辩,说服教育,课堂教学,演讲报告,信札往返,以及新闻报道、文艺演出……中使用的幽默话语,则大致应符合常义幽默的要求。一般的文艺作品也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演进。至于狭义的幽默,它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最先也许是发笑,然而愈读愈沉重,愈读愈悲痛,愈读愈愤怒。他的作品常常将喜和悲,笑和泪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幕带有喜剧性的大悲剧,给人以含泪的微笑。鲁迅作品中沉郁的幽默感的根源,在于作者高远的理想和积重难返的社会势力的深刻矛盾。因此,他在作品中有声有色地揭露出旧事物的丑陋内容和美好形式之间的不谐调,让读者在笑声中勇敢地去否定旧事物。总之,对待幽默这一精神现象,不妨有几把尺度和几个标准,我们不能把不同层次的幽默作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高下,那样不是失之于宽,就会是失之于严。
对于幽默的见解除了技式说、主体说、表现说等等之外,还有不少有价值的说法。作家王蒙在其《风格散记》中,对此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
幽默是一种甜、酸、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热烈,但应该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
幽默是一种亲切,轻松、平等感。装腔作势,藉以吓人是幽默的对头。
幽默是一种成人的智慧,是一种穿透力,一两句就把那畸形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出来。它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
幽默也是一种执拗,一种偏偏要把窗户纸捅破,放进阳光和空气的快感。
幽默的灵魂是诚挚和庄严,我要说的是:请原谅我那幽默的大罪吧,也许您能够看到幽默后面那颗从未冷却的心。
王蒙把幽默说成是一种风格,这用来解释一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是十分合适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研究的逐渐深入,出现了幽默的分类问题。李元根等《幽默艺术》一书认为:按对象来分,有对敌的幽默和对友的幽默。后者又可分为交流情感的幽默,调节气氛的幽默,调侃的幽默,并非必要的幽默以及批评的幽默。按幽默的功效和程度来分,有攻击性幽默,讽刺性幽默,抗议性幽默,揶揄性幽默,暗示性幽默和娱乐性幽默等。按修辞方法和受众接受方式等分,有比喻性幽默,夸张性幽默,视觉的幽默,听觉的幽默等。(见该书第47页)
这里我们想谈谈有关“自嘲”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鲁·赫伯在其《幽默的艺术》中,从主体说的角度指出幽默要形成力量,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第一,也是最低层次,指的是那些只对自己讲的笑话好笑并作趣味思想的人。趣味思想是指能随时借用简洁的语言、睿智的谚语、他人精彩的玩笑,加以修改,赋予生命,加上你自己的题材,成为适合你自己的幽默。第二,也就是次高层次,指的是那些只对别人讲的笑话好笑并能作趣味思想的人。第三,即最高、最佳层次。只有那些能笑自己并能对自己作趣味思想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时一切的问题和困扰,都会自行削弱,从而达到抚慰人心的效果。”
特鲁·赫伯所说的第三层次,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来笑谈自己的失误。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消释误会,抹去苦恼,击倒失败,重振士气。这个层次我们中国人叫做自嘲。鲁迅、老舍、萧伯纳、马克·吐温等人都善于自嘲。作家冯苓植在《人物》杂志1987年第4 期上写过一篇《天地大舞台》,回忆在草原上一个歌舞团工作近20年的经历,讲了自己年轻时一些从艺的表现。他最早在某舞剧中扮演众青年之一,当时颇为认真,而在关键时刻:“即磨王蟒古斯刮过一阵妖风,姑娘们纷纷落难扑倒之后,我虽是众青年之一,但其中竟有一位会是我的情人!按规定,我必须不顾一切地扑上将她揽入怀内,眼含柔情默默进行抚慰。但我却只敢用两只手指慌乱地牵着她的衣角,目光却再不敢接触对方的炽热的眼睛,表现出一副典型的无情无义模样。当即把那姑娘气得半死,决心和我立刻一切两断,声称不替她另选舞伴就不再跳了。而编导则颇为婉转,声称不能影响我的创作,终于剥夺了我学习和姑娘们亲热的好机会。”这样生动的例子还有好些,让人读了忍俊不禁。作者最后说:
“就这样,我在艺苑里度过了我那青年时代的蹉跎岁月。虽然我跳舞太主观,搞效果又不客观,搞乐队爱发出噪音,扮演群众角色又找不到自己,演配角成功后还能失掉本性,但我一直留恋着我那草原上的歌舞团。……一年拖一年,虽然调令一下再下,我还是赖着不走,赖到有点死皮赖脸。……我是被柔情脉脉逐出艺苑的,无限惆怅。我懊悔当年为什么没有勇敢地抱起那位姑娘,更懊悔在《巫山云》里拉出那刺耳的声响。但文学和艺术毕竟是连理枝,直到现在我虽然已专门从事写作了,但我仍从艺苑里汲取着营养、寻找着自己、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这些自嘲带着温馨的微笑,还掺和着某种深沉的辛酸。在人生旅程中经过一段跋涉,尝过艰难窘迫味道的人,读来会更感到亲切。笔者听见到的同胞中,敢于自嘲、善于自嘲者的确不多,因此适当体验一下这种幽默方式颇有好处。不过自嘲是否就是特鲁所说的幽默的最高层次,则还可以商榷。《阿Q正传》和《围城》并非作者自嘲之作, 但把它们划入幽默的最佳层次恐怕是众望所归,不成问题的事吧?
白居易诗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创造幽默和弹琵琶一样,都要有一定的素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超的技巧,这样方能变化多姿,连贯圆转,使人愉悦,为人接受。我们应该敞开玉盘般的心灵,去学习、体会前人留下的大珠小珠般的优秀的幽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