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负过剩”的解释_西夏论文

释“负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41(2011)02-0074-03

《宋史·夏国传》在结尾部分简略提及西夏的兵役制度:

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①

据此可知,西夏实行以部落农牧民族帐为单位的征兵制度,最基层的军事组织是由“正军”和“负赡”组成的“抄”。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负赡”在史籍中记载歧异,如四库本《隆平集·夏国赵保吉传》、《宋史·夏国传》以及《辽史·西夏外纪》均作“负担”。②

“负赡”与“负担”孰是孰非,不见有人理会。由于后一种写法在古书中相对多见,不少人倾向于写作“负担”。如清人吴广成《西夏书事》称:

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疲弱者为之,故壮者得正军为多。③

再如清人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中的记载:

民年十五为丁。有二丁者,取一为正军。负担杂使一人为抄,四丁为两抄。余人得射它丁,皆习战斗。④

本文将证明“负赡”才是正确的写法,“负担”中的“担”乃“赡”之形误(二字繁体形近),以纠正这个辗转抄用,其来已久的错字,澄清以往学界对西夏军抄构成的错误认识。

我们首先来看“负赡”在西夏文文献中的写法。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一词经常出现,读作pi-thj⑤,与“(正军)”相提并论,被译作“辅主”。

一季校时诸正军、辅主之官马、坚甲检校完全不至者,庶人徒六个月。⑥

一等正军、辅主校验不至及官马、披、甲等短缺者,一种至五种,徒六个月;六种至十种,徒一年,十一种至十五种……⑦

辅主强,正军未长大,当以之代为正军,待彼长成,则本人当掌军职。⑧

又“军抄”在西夏文文献中写作“”。⑨西夏人对“(抄)”的解释为:

[抄,军上全全。军中正辅集之共名。]⑩

意思是“军抄”由“正军”和“辅主”组成。这也可以从出土文献中得到验证。俄藏黑水城文献инв.No.8371,是一件西夏文军抄文书。内记6个军抄,有6正军,4官马,1披,1甲,1印。其中第一抄正军是首领梁吉祥盛,抄内有辅主9人,另3抄正军各1人,辅主分别为2人、2人、4人,又两抄正军年事已高,无辅主。(11)综合上述资料,与“正军”关系如此之密切的“(辅-主)”,应该就是汉文文献中提到的“负赡”。

关于“”一词的完整解释,在西夏辞书《文海》中可以找到:

[辅,军上众全。辅者,辅军也,辅主也,正军之祐助者也。](12)

(辅)”字,“军上众全”,在字形上与军队有关,其本义应该就是汉文文献中所说的“随军杂役”,进而引申出“辅佐”、“供给”的意思。“(主)”字只是加在动词后,表示该动作的主体。(13)“”看来是指随军杂役供给正军而言。而汉文文献中的“负赡”,字面意思是“(正军的)供养人”,这是可以讲通的。相比之下,“负担”是“挑担子”,意思远不如“供养”贴切。基于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负赡”是正确的写法。

这种为正军设副从的制度非为西夏所独有,在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辽、金军队中也相当普遍。

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14)

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15)

(女真族)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谋克之副曰蒲里衍,士卒之副从曰阿里喜。(16)

有学者早就指出西夏的“军抄”即源于吐蕃。(17)这种做法之所以能流行开来,可能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以骑兵为主,马匹和战具的保养与维修,还有军中各种杂务,皆由副从承担,以便正军之养精蓄锐。有意思的是,宋人对金朝的“阿里喜”也作了不同角度的意译,一称之为“傔人”:

每一甲兵各有两人或一人阿里喜(原注:本朝所谓傔人)。(18)“傔人”就是“随从”的意思。一称之为“贴军”:

又有一贴军,曰阿里喜,如遇正军病,即以贴军代行。(19)

这里的“贴军”,显然是指“阿里喜”而言。那么“贴军”究竟为何义?请看庄季裕对“贴夫”的记载。

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为营生。故小民之家,不能供其费者,皆纵其私通,谓之贴夫,公然出入,不以为怪。如近寺居人,其所贴者皆僧行者,多至有四五焉。(20)

“贴夫”的意思是“供生活费的姘夫”。同理,“贴军”大致就是“提供给养的士卒”。既称金朝正军之副从“阿里喜”为“贴军”,那么称西夏正军之副从“(辅-主)”只能是“负赡”而不是“负担”,因为“贴”与“赡”意近,都有“供给”义。

史籍中确有称西夏正军之副从为“资赡”的,《宋史·夏国传》在记载西夏的军队时说:

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宿卫。(21)

西夏的中央军“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为二万五千正军配备七万副从,大约一个正军配给三个副从。此处“资赡”一词可以验证上述推论,即“负担”中的“担”乃“赡”之形误。史书中还出现西夏“别瞻军”的记载:

(刘)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朱峗,守兵见,追之,坠崖折足,为一别瞻军斩首而去。(22)

颇疑“别瞻”即“别赡”的形讹,“别赡”即上引“别副以为资赡”的简称,意思是“(正军)之外的那个供养人”。

值得注意的是,《御定韵府拾遗》也收有“负赡”一词。在“赡(《广韵》、《集韵》、《韵会》并时艳切,蟾去声)”字条下写道:

负赡:《宋史·夏国传》:其民一家号一帐,每负瞻一人为一抄。负瞻者,随军杂役也。(23)

该书虽然为清人编写,但因其按音列字,可以避免形讹,从而可以佐证史籍中“负赡”的写法是正确的。

总之,“负赡”乃“”之意译,“负担”乃“负赡”之形讹。今人往往把“”译作“辅主”,以笔者之见,不如径直采用宋人的记载,改译为“负赡”。

至于把《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一词译作“负担”,乃是一个误会。这是因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一小部分条文显示,西夏的军抄是由“正军、正辅主、”组成的,而读作xu-tjij(24),恰好与“负担”读音相近。然而,如上所述,“负担”一词本不存在,不过是“负赡”的形讹而已。退一步来说,即便“负担”是正确的写法,“”一词也不能与之勘同。其一,《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关于“”的条文只有十余条,又近年来发现的多种类型的西夏文军抄文书,如首领军抄账、军抄正军辅主账、军抄人员实有实无账、军抄物质账、军籍账、军溜文书等中,(25)皆只有“正军”和“*(辅-主)”,不见“”一词,这与《宋史·夏国传》中所记正军之副从的重要地位严重不相称。其二,成书于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的西夏文文献《贞观玉镜将》,亦不见“”一词。该书是一部“将兵法”,围绕将及其部属的选拔、军政、赏罚等,详细记载了西夏的兵制和军制,对西夏军事制度中如此重要的术语不会漏载。这表明《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是一个后起的术语,在时间上晚于汉文文献中最早提到所谓“负担”的《隆平集》,二者实各有所指。

以往学界普遍认为西夏的军抄由“正军、辅主、负担”构成,“辅主”为中原汉族史籍所漏载。本文认为西夏语词“”(辅-主)就是史籍中的“负赡”,“负担”为“负赡”之形讹,亦即西夏的军抄由“正军、负赡、”构成。“”应该是西夏军抄制度发展的产物,其性质与“(负赡)”相同,都是正军之副从,但在地位上要低于负赡,是故《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在“正军、负赡、”相提并论时,要在“(负赡)”前加一“正”字,以示区别。实际上,早在夏崇宗贞观年间,西夏军队中的成分已经发生变化,据西夏兵书《贞观玉镜将》第3篇第21条记载,其时的战斗辅助人员除了“(负赡)”外,还有“(役人)”、“(私人)”等。(26)尽管准确地翻译“”一词,目前还做不到,但无论如何,通过对“负赡”一词的考辨,无疑有裨于今后的西夏军事制度研究。

注释:

①(22)《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四库全书影印本《隆平集》卷20《夏国赵保吉传》、《宋史》卷486《夏国传下》,《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③吴广成著,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12元昊广运二年九月,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④张鉴著,龚世俊等校点:《西夏纪事本末》卷10《元昊僭逆》,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⑤⑨(13)李范文:《夏汉字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1、298页,第397页,第298页。

⑥⑦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6《季校门》,中华传世法典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39页,第241页。

⑧史金波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6《抄分合除籍门》,中华传世法典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⑩韩小忙:《〈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11)史金波:《西夏社会》(上),图版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

(12)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92、441页。

(14)《资治通鉴》卷250咸通三年十二月。

(15)《辽史》卷34《兵志》。

(16)《金史》卷44《兵志》。

(17)王忠:《论西夏的兴起》,《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

(1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0引崔淮夫等《上两府札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53页。

(1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44引张棣《金虏图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54页。

(20)庄季裕:《鸡肋编》,四库全书影印本。

(21)参见陈炳应:《西夏军队的兵种兵员初探》,《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23)《御定韵府拾遗》卷88“去声,二十九艳韵”,四库全书影印本。

(24)[xu],字用于译音,如“府、服、辅”等。[tjij],有“排、秩、品”等义,见李范文《夏汉字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09、227页。

(25)参见杜建录、史金波:《西夏社会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26)陈炳应:《贞观玉镜将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原书译作“辅主”,本文改作“负赡”。

标签:;  ;  ;  

对“负过剩”的解释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