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金字塔招牌能挂多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字塔论文,招牌论文,多久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MBA:金字招牌众人爱
MBA(工商管理硕士)是现代市场经济无可争议的骄子宠儿”;“MBA将掌握工商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命脉”;“最高年薪83万,平均年薪23万”……
MBA,热!热!热!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已拿到各种学位的在职人员,正在当任的“老总”,只要稍有资格,都对读MBA跃跃欲试。在今年一月进行的MBA全国联考中,全国参考人数竟然超过了5万人。其火爆程度上人叹为观止。比如,报考同济大学MBA的人数近2000人,而录取人数仅400人。而在复旦大学,报考研究生者约有一半是冲着MBA来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今年上海、北京一些高校本科毕业生根本就不打算找工作,而是参加各类学习班,目的很长远,就是为考上MBA而早早进入备战状态。
据了解,1991年,全国只有9所开设MBA教学的试点院校,招生人数仅81人。时隔10年后的今天,MBA的办学规模与就读人数分别是起步时的7倍和300余倍。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就读MBA。目前,全国有64所高校开展了MBA教学,在读学员逾2.5万人。此外,我国MBA的办学模式既有依托大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而举办的研修班;也有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独立的院校;还有中外合作兴办的教学机构,如上海财经大学与美国Webster大学合办的工商管理学院等。
MBA成了金字招牌。而青睐这块金字招牌的又以外资或合资企业的“白领”居多。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英语水准,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能承受平均高达5至10万元的学费。
MBA,含金量有多少
今年4月,美国《金融时报》刊登对了全球工商管理课程调查的排名。中国只有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一家入选,名列第48位。而我国内地的商学院没有一所申请排名。
一位名牌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年薪10万元。孰料工作没多久,他的月薪就被降为5000元,很快又跌到2000元。
MBA怎么了?中国本士MBA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以上两则信息引起了正踌躇满志报考MBA的考生的强烈关注,其背后暗含很多中国本土MBA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先说第一则信息,我国本土MBA为何无缘全世界的一流MBA?这还得归根于我国本士MBA办学的“硬件”滞后。
第一,师资力量。由于目前很多办学条件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表现在经费不足上,学校还不能从国外一流的大学中聘请终身教授来校任教,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购置非常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也不可能把我们的学生频繁地送往国外交流。另外,国内很多的MBA教师还不能胜任MBA的教学工作。MBA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要过硬,而且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国外,很多教师都兼任公司的“咨询顾问”,对公司的运作情况十分了解。国外著名商学院的教师几乎100%拥有博士学位。而在国内,即使是清华、北大、人大,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很多老师自身就没有系统学过管理。此外,实践经验缺乏也是国内MBA教师的致命伤。
案例教学薄弱。在MBA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案例教学这一环上,国内MBA也极其薄弱。清华大学尽管1991年便建起了经济管理案例库,然而6年之后,案例仍然只有200多个,而且,中国企业、公司的案例只占极少数,这使我们的MBA丧失了不少模拟真实的机会。MBA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而这也恰恰是中国MBA最大的弱点。
外语水平不高。MBA教学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近年来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而走国际化道路首先得解决的是外语问题。武汉大学商学院的周茂荣院长说,现在武大的管理学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尽量争取用英语授课,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在研究方面强调用国际上认可的定量研究方法,但是这些都得以高水平的英语为基础。而现实情况是,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不能达到要求。
“硬件”不硬,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资金,需要设备,更需要时间。而实际上,在主观方面,人们对MBA也存在一些误解。这也是第二条信息的症结所在。
不少人认为MBA是块金字招牌,借此可以顺利地迈进企业管理高层。据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48%的在读MBA学生认为,MBA就是跳槽的资本。
而我国规定,本科毕业三年后,硕士毕业两年后方可报考MBA。由于高薪的巨大吸引力,许多学生在没有达到规定条件前便拚命复习,一达到条件就报考MBA,不少人以高分被录取。但专家指出,MBA的目标是培养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兼备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MBA是一种实践性教学,而不是传统的理论探讨,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多的相关实践经验,只有高分就不成其为MBA。据一些老师反映,MBA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从MBA教育到企业具体商业运营仍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一些“先天不足”的MBA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
看来,MBA的含金量值得推敲。MBA也并非“万金油”。校方如何尽快缩短办学条件的,差距,学生如何摆正对MBA的认识心态,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一哄而上去读一个耗资和耗时都很大的MBA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就真的值得扪心自问了。
外企MBA,MBA的新品种
就在国内高校办学的MBA遭遇质问的时候,人们发现MBA的另外一种办学形式很新,很实用。它就是愈来愈多出现的由各大国际跨国公司(如诺基亚、惠普、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兴办的“新MBA”。
爱立信是最早在中国办MBA的企业。爱立信中国学院院长马晋红说,爱立信1985年进入中国,觉察到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在世界上几乎是最好的,一些欧洲国家的设备更新速度反而不及中国。但是中国运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却和这些不断更新的设备技术远远不能匹配,这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前几年,中国电信运营市场是垄断的,运营企业没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搞过经营,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管理能力的短缺意味着什么。但是经风历雨的跨国公司很清楚。他们愿意“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中国运营企业未雨绸缪的原因很简单: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运营企业做得一团糟,像爱立信这样的外企的生意又能够好到哪里去?爱立信在广泛的调研之后,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获得了中国各大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成为第一个办起MBA的企业。外企为什么要办MBA?爱立信的理由非常具有普遍性。
另外一个普遍的原因还在于,外企能够通过办MBA拉近与运营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关系,这一点外企似乎并不忌讳承认。很多外企都似乎有意地安排自己的高级官员同时参加为客户开办的MBA班,有的企业自己人的比例高达1/3。对于外企,他们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客户对新技术的看法,对国外企业的评价、比较以及客户是怎么想问题的,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在平时在高层公关中可望而不可即的。
为此,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惠普等企业目前都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国学院,像经营它们的产品一样有声有色地经营起“MBA”教育。企业办学有点不务正业之嫌,与高校合作是当然的途径。于是,诺基亚选择了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合作;爱立信、摩托罗拉干脆与国外的高校联手;惠普则坚持“独资”经营。不同企业办的MBA差别很大,时间有长有短,颁发的学位有“土”有“洋”。其中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实战型,也有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高校入学考试操办的类传统型。目标对象都非常明确:企业大客户、合作伙伴、政府部门。
学校的MBA教育在国内很热,但是真正实用性强的不多;而跨国外企办的实战MBA非常有用武之地,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现在都表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MBA、MPA:谁领风骚就在MBA高温不下的时候,国内刚刚起步的MPA考试又突然火爆,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身学历与知识结构的精英们来说,又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据介绍,MPA(公共管理硕士)这项已在国外发展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学位,将会给我国的公共事业高精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MPA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说绝不亚于MBA。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与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已构成文科类职业学位教育的三大支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职能与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公务员应首先转变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现代行政管理水平,从传统的“干部”的角色转变到现代公务员的轨道上来。
因此,建立起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政策管理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国家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及长远的战略目标,也是对国家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快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的一项重要与紧迫的任务。
MPA的目标是培养在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据调查,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就职的公务员有10%-20%具有MPA或相关学位,在公共政策领域工作的公务员队伍中,50%-60%的人具有MPA或相关学位,与此同时,MPA学员也大量进入国家的商界、文化管理部门、大众传媒机构,甚至金融领域。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这样说,MPA将不亚于MBA。”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邓大松教授如此表示。
至于,MBA和MPA到底谁更好,谁会更受青睐,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谁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谁就胜出,谁更实用谁就受青睐。这是不变的竞争规律。当然也看你的条件和目的是最适合哪种教育形式,毕竟它们的招收对象、学费和就业方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