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重量——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论文_宋占丽

认同的重量——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论文_宋占丽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参考了其他学者对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的评论,对滕氏“佛教是现代汉藏民族间的桥梁”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最终得出文化共享是国家认同和建构中的重要心理基础。

关键词:民族;宗教共同体;民国;建构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ZYXS70)

《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学教授滕华睿(Gray Tuttle)撰写并于2005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隔六年后由陈波翻译,于2012年在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发行以后,在国内外藏学界引起热议。许多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滕氏的“王朝共同体式微后宗教的共同体得到凸显,它弥合了民族(种族)的族群差异,遏制了分离的力量,建构了现代中国。”这一观点。是否如滕氏所表达,宗教共同体建构了现代中国?他是否言过其实,对历史的表达有失偏颇?

国内目前对此书的评论文章有三篇:分别是唐建琴的《从<构建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看民国时期汉藏交流》、央珍的《文化共享与国家认同——“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和郁丹,曾吉卓玛的《晚清民初汉藏佛教互动之语境—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唐建琴主要从理解汉藏关系这个现实意义对该书做了评价。央珍的《文化共享与国家认同——“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化的共享是国家建构和认同的重要心理基础和精神纽带,文化是我们在研究民族、国家等概念时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视角。郁丹,曾吉卓玛在《晚清民初汉藏佛教互动之语境—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虽然认同滕华睿“佛教是现代汉藏民族间的桥梁”这一观点,不过文章从中国史学研究的观点,从两个大的方面否定了滕华睿所认为的藏传佛教徒甚至是汉传佛教徒,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郁丹认为滕华睿著作中提及的“ 藏传佛教徒” 无论是藏人还是汉人, 他们在构建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没有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同时肯定了滕华睿对汉藏两个民族地缘文化交界处中佛教在民间的互动的阐述。

除此之外,它的汉译作者陈波在前面部分译者的话里也对该书作了评价。陈波认为滕氏此书有两大贡献,其一是对我们理解汉藏关系有极大的重要性。其二是社会史理论上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现代民族的建构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安德森认为,在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时代,跟本没有也无需神圣宗教的作用。滕华睿却指出被安德森否认的宗教共同体在现代国家继承朝代国家版图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中原王朝,大都不同程度地崇儒尊孔,儒家文化经由中原王朝的大力推动,繁荣发展在中原地区好多个世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封建王朝的式微,儒家文化再也找不到强大的支持者。中原王朝分崩离析,内乱迭起。周边一些民族中也出现了离心力,西藏方面在失去清帝国这个强大的靠山以后,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民国时期,儒家文化在凝聚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亟需一种强大的文化将行将分裂的中国整合起来从而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民国时期,最初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策略,这种尝试以格桑泽仁等提倡的“康人治康”而宣告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作为泛亚宗教的提出无疑为早已出现不正常关系的汉藏交流一个重新链接汉藏文化的基础。随着藏传佛教徒(包括藏地的高僧大德和汉地信徒)传法求法活动的开展,汉藏之间似乎又有了链接他们的共同心理素质。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喇嘛白普仁、贡嘎活佛等藏传佛教高僧在内地弘法举行各种灌顶、护国消灾仪式仪式,在战乱中,他们的这些活动使价值失范的人们重新回到了秩序里,因此他们的活动引起了汉地民众及政要们的注意。与此同时,太虚、大勇、法尊、能海等汉传佛教僧人和汉族居士们也在努力认识藏传佛教,他们克服财力、语言、自然和政治的障碍,前往西藏求法。这些到西藏求法的汉族僧人给藏族人以内地信仰“内部教”(佛教)的印象,从而使得双方在此后的交往中多了一些亲近的因素。如1949年,历史上有名的驱汉事件发生时,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国立拉萨小学、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小学、交通部拉萨电台以及其他所有的中央政府派到西藏的特务人员,必须在两周内撤出西藏。被西藏地方政府驱逐的只包括中央机关的官员和特务,在西藏寺庙中学经求法的汉僧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全部留了下来。宗教共同体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中,表达出对一个被称为“民族”的群体具有本质意义和决定作用的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对于多数中国民众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民族”概念大多停留在华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传统“文化民族”。从概念上来说,他们对于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大力建构属国家层面的现代“政治民族”的历史是很不了解的。滕氏的“建构现代中国”其实就是各个“文化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政治民族”的过程。

经过初期比较成功的影响后,民国政府一些政要开始注意到藏传佛教徒对建构现代中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支持宗教,他们为九世班禅和诺那尊者设立办事处,派班禅大师前往甘青、蒙古地区弘法宣化,为“西陲宣化使”。他们命诺那尊者为“西康宣慰使”,这些活动都旨在建立一个以“泛亚佛教圈”为共同文化背景的“中华民族”。由以上分析得出,佛教(文化认同),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链接了汉藏民族。

参考文献:

【1】唐建琴《从<构建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看民国时期汉藏交流》 青年文学家

【2】滕华睿. 陈波译《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M]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

【3】《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作者简介:宋占丽(1990—),女,藏族,甘肃天祝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藏传佛教

论文作者:宋占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认同的重量——评《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论文_宋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