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壁垒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压力,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冲突已经日益受到关注。事实上,正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表明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是经济起飞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一方面,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工业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增长导致了环境质量下降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退化反过来也抑制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是各国在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随着人类向工业化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迈进,对自身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更加关注。环境污染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冲突,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其中,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8.8亿美元大幅增长了74.1%;我国2006年的外贸规模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①。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2007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将再创新高,可能攀至2500亿美元,随着顺差扩大,我国将承受更多来自美欧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生产为主,出口产品表现出高耗能、附加值低等特征,众多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在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经营方式下从事对外贸易经济活动。由于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尚未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只负责生产,销售者只负责销售,对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没有法律义务,因而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1]。
图1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图1显示的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活动模式,其特征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模式下,我国出口越多,资源浪费也就越多,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环境污染也会越严重,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必然加剧其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出口产品实际上是资源的出口,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随着GATT/WTO的成立,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各国政府依然面临很强的要求贸易保护的压力,且政府本身也有保护本国产业的意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不得不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而按照WTO的规则,允许以健康保护和动植物检疫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名义设置一系列标准,并且各国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检验手段设置技术要求,而这些标准或要求通常都是堂而皇之地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合法”手段。我们并不否认这些标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其合理的一面,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已形成绿色贸易壁垒,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我国的环境问题设定壁垒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保护措施。
1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从其本来的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新型非关税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环境贸易制裁、ISO14000系列认证、绿色补贴、绿色标签、绿色包装等,主要控制指标有:(1)水产品中的含汞量;(2)肉、蛋、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3)酱油中的氯丙醇含量;(4)皮革中的五氯苯酚残留量;(5)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含量;(6)汽油中的含铅量;(7)陶瓷中的含铅量等。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壁垒从总体上来说是合理的,符合国际环境保护浪潮,但它仅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没有或很少考虑对贸易的影响,没有很好地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出口商们发现,关税壁垒降低了,而以绿色壁垒为主体的非关税壁垒却越来越高,我国商品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并不比加入WTO之前更容易。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受阻的产品总值达500多亿美元。截至2005年,全球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达到1万多家,而我国只有200余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壁垒。因此,大多数学者对绿色壁垒持否定态度,认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具有“虚伪性、不平衡性”;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对我国防范绿色壁垒,趋利避害是不利的。尽管绿色壁垒眼下确实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许多不利,但我们也应理性、辩证地看待绿色壁垒,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认定[3]。
2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根源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需要。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怪圈:在经济高速增长、生活富裕、文明发展的同时,人口爆炸、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资源面临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全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和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状况。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各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希望通过政府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实现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其结果是形成了以保护环境为名义的市场准入障碍[4]。
其次,绿色消费的兴起为绿色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绿色是生命的原色,绿色文明则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念拨乱反正后建立起来的一种自觉发展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要求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实现能量、物资、信息的良性互换关系,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形成健康、富足、和谐统一的地球生态系统,从而使人类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进步,使人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5]。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保护环境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从《人类环境宣言》到可持续发展,从《21世纪议程》到ISO14000,绿色文明呼之欲出,绿色正悄悄进入公众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对生存环境、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了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促进了国际贸易对环保产品的崇尚,同时也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形成提供了群众基础。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推动,关税壁垒及传统非关税壁垒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严格的限制,贸易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利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方式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然而,在此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利用绿色壁垒较以往其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禁令等非关税壁垒,更能较好地回避分配不合理和种种歧视性问题,在WTO中的“环保例外条款”内容本身过于抽象,关键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界定,条款的解释存在极大的灵活空间等缺陷,将贸易与环境两个问题用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一起,绿色贸易因此应运而生。
3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十大贸易伙伴国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大多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地方。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门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尚不发达,环保水平还比较低,致使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例如,在我国瓷器出口中,经常发生金边和蓝边瓷器退货事件,据称是因金边材料中含汞量超标,蓝边材料中含铅过高,危害健康;而一些食品因质量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害物质超标而面临出口危机;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产品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出口限制;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国实行环境标志而受到冲击;我国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存在诸多方面不利于环保的因素所造成的贸易国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这些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出口货物大多属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这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外贸与环境的波及是广泛和深入的。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它的历史和现实充满着悖论:它既有歧视性又有合法性,既有贸易限制的主观动机又有促进各国环保发展的客观效用。因此,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是多重的和不确定的。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我国开展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展,我国出口产品本身及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出口、食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服务贸易、生态标志和包装等都受到了发达地区和国家环保法规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发生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开展公平竞争。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这将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出口企业的效益。
4 绿色生产——我国企业的对策
绿色经济倡导的是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环节的整合和互补,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如图2所示)。
图2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产强调绿色,因为“绿色”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计划、行为、思想、观念等。关键在于生产中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资源,促使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及防治污染等),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6]。
绿色生产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生产模式,它不仅仅考虑最终产品,而要考虑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绿色生产表现为充分利用原料和能源,进行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它体现在生产原料、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能源消耗等各个环节上(如图3所示)。资源开发要着眼于无公害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并采用节能的工艺技术标准;对废弃物进行充分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绿色生产运作模式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运作模式,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因此,就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来说,绿色生产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3绿色生产过程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其恶化程度与日俱增,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绝非孤立存在的,它与资源、人口两大问题有着根本性的内在联系。因此,追根溯源,治理环境必须从生产活动中寻找突破口,绿色生产由此应运而生。绿色生产是一种充分考虑前两大问题的现代生产模式,即既考虑环境和资源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考虑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能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生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绿色生产也将是21世纪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机遇。实施绿色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可直接降低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同时,实施绿色生产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可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罚款;并且绿色生产环境将全面改善或美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未来的市场是绿色产品的市场,绿色产品尽管投入多,但价格也高,总的来说,社会(政府)、制造商、消费者可以从绿色生产中获得长期的、直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绿色企业还能获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政策,也能使企业获益。为了保护环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绿色产品实行一定的价格优惠政策,像有些绿色产品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高50%~200%,这对于产品生产者来说无疑可带来巨额收入。由此可见经济利益的刺激对绿色生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在生产中进行“绿色”定位,如日本的许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净化工业程序之中,一般以利润的10%~20%投资到防止污染的设施上;美国的麦当劳、埃克森等大公司每年拿出10亿以上的资金来改善企业的环保生产,因为它们意识到,“绿色”是21世纪的流行色,绿色产品将是21世纪的主导产品,是进入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
绿色生产将为我国企业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对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产品需持有“绿色标志”,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际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即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生产将为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绿色性提供支撑,并推动另一类新兴产业的形成。企业实施绿色生产需要大量实施工具和软件产品,这将是另一个很大的市场,将会推动另一类新兴产业的形成。
人类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个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运动。因此,越过绿色壁垒,实施绿色生产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提出,更增添了企业对实施绿色生产的需求。ISO14001和ISO14040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被提出,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实施绿色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注释:
①根据海关总署2007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
标签: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