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39例(44眼)医院收治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则采取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恢复时间的差异,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手术部位结膜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的结膜恢复良好,无瘢痕组织形成,但对照组中有2眼出现手术部位结膜表面瘢痕组织凸出。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96-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且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若糖尿病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很可能导致多系统功能受损,其中以心、肾、视网膜组织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该病常见眼部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群视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其可引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膜增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一旦进展为5期及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式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2]。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23G波切手术与传统20G波切手术相比,能够减少手术带来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因此,文章主要针对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39例(44眼)医院收治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2眼)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为(53.5±8.3)岁。对照组19例(22眼)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为34~66岁,平均为(52.2±7.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具体措施为:球后浸润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颞上方、颞下方以及鼻上方以穹隆为底做“L”形球结膜切口,分离结膜下组织,电凝止血,然后使用20G穿刺刀于角巩膜缘后3.5-4mm做巩膜穿刺口,并在颞下方固定灌注头,手术完成后常规缝合。
观察组则采取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具体措施为:球后浸润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颞上方、颞下方以及鼻上方角巩膜缘后3.5-4mm做手术穿刺隧道,置入穿刺针套管,23G灌注管置入颞下方套管并固定,手术完成后拔出穿刺针套管,压迫穿刺口至无明显渗漏,无需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以及手术切口闭合时间,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手术部位结膜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差异
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差异
2.2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分析
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的结膜恢复良好,无瘢痕组织形成,但对照组中有2例(2眼)出现手术部位结膜表面瘢痕组织凸出。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当高血糖状态持续存在时,容易对各种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以心脏、脑、肾脏、眼、肢端等为主要靶器官[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眼部并发症,早期即可出现黄斑水肿,中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玻璃体积血,加上反复出血在玻璃体内形成机化膜,从而牵拉视网膜引起黄斑异位,并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严重损害患者视功能。玻璃体切除手术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能够有效清除玻璃体中的积血,联合激光治疗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状况,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延缓疾病进展,保护患者的有效视力。
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此类手术的常用方法,但是其需要剪开结膜,书中手术器械反复进出可能增加切口损伤、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上术后手术切口需要使用缝线缝合,手术步骤较为复杂,延长了手术时间,且缝合后的切口可能增加散光、影响视力及增加患者眼部磨痛不适。近些年来随着连医学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得到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以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23G玻璃体切割术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下提出的新型手术方式,该手术不需切开结膜,其手术器械进出眼内均通过穿刺针管套,不直接摩擦巩膜切口,可减少对切口周围玻璃体的扰动,从而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23G切口的自闭性较好,术后不需要缝合巩膜、结膜,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瘢痕增生,并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磨痛情况。
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的结膜恢复良好,无瘢痕组织形成,但对照组中有2眼出现手术部位结膜表面瘢痕组织凸出,说明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航,刘大川,杨惠清等.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2(11):1324-1327.
[2]李琴,黎智,张少维等.23G与20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7,27(4):250-253.
[3]狄浩浩,陈松,王昀等.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视网膜术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1(2):124-127.
[4]周国宏,张东昌,范永等.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2(10):1322-1323.
论文作者:胡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玻璃体论文; 视网膜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结膜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