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眼睛能越过围墙——浅谈孩子多动行为的教育论文_张琳瑛

如果眼睛能越过围墙——浅谈孩子多动行为的教育论文_张琳瑛

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几个特别需要老师关注的幼儿,他们精力旺盛、聪明、好动、容易兴奋和冲动、经常与同伴发生矛盾、争抢玩具、损坏东西等。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动儿童",只是由于他们的行为表现消极、缺乏社交技能,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使得他们受到的消极关注比较多,对班级的幼儿、家长,甚至所在幼儿园的教师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长此以往,他们极有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在面对这一类孩子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他们的多动行为,引导他们克服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在3-6岁这一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构良好的自我概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下就是我结合具体的个案研究,从几个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了矫正孩子的多动行为的策略,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

辰辰是一个特殊的孩子。由于他过于活泼好动,坐不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容易冲动,不听指令,总是给老师制造很多"小麻烦"。辰辰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比较少,天天哭闹,有时有点小耍赖,不能安心午睡,会损坏自己的书和玩具。他喜欢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所以经常和同伴发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对音乐很敏感,一听到音乐,便能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不需要老师刻意去提醒或暗示他。他喜欢弹钢琴,每次都趴在钢琴旁边听,虽然他性子急,有点小任性,可是却喜欢自由自在。

面对这么一个特殊的孩子,作为教师,我在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的基础上,针对他的个性特点,总结和采用了一下四点策略来优化他的行为,:

一、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的多动行为

活泼、好动、好奇是3-6岁孩子的共同特点。孩子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的发育,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来适应集体生活。在这个关键时期,由于孩子无法很好地排除一些刺激的干扰,注意转移的能力较差,就会出现一系列多动的问题。多动不同多动症,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而多动症则是一种行为问题。老师和家长要审慎对待孩子的多动现象,不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他的多动行为,更不能以一两个特征就给他冠以"多动症"的结论。老师和家长应改变那些简单、随便、甚至粗暴的教育行为,及时干预和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二、正面教育,自然后果

有一次,辰辰有点调皮,在集体活动中走来走去,跳来跳去,也不理会老师的提醒。当时老师并没有停下来去批评他,而是轻轻地请他坐好。等到了傍晚离园时,辰辰来与老师说再见,老师也没有理他,说了四五次老师还是没有理他。到了第六次,他很生气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来理我?"老师则是微笑着对他说:"老师不理你,你是不是很难受?"他点点头。"为什么你早上也不理老师呢?这样不理人是不是很不好呢?"因为有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下次会理你的,我会听的!"后来孩子还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早上我没有理老师,老师后来也没有理我,可真难受啊,下次她来和我说话,我一定要理她。"

面对孩子爱动,行为表现出格的现象,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从正面教育的角度出发,静观其变,采用自然后果法,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缓解了他的抵触心理,也使他更好地体会到不被人理会那种难受的感受,发展了他的移情能力,帮助他摆脱"自我中心",学习从他人的立场、位置来考虑问题,有利于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通过这种静观其变的自然后果法,不仅减少和避免了对孩子的批评指责,而且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换句话说,惩罚幼儿,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反省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三、用音乐优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音乐虽然无形无影,但能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影响着孩子。由于孩子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在聆听音乐时,他们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感知、情绪、想象等多种心理要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体验,并能对音乐这种意会性语言产生跨越时代与种族的心灵共鸣。正是由于心灵共鸣的存在,才使得借助音乐的教育能深入幼儿的内心。

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结合辰辰对音乐的敏感度和兴趣,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老师选用了音乐来培养他的注意力,改善和优化他的多动行为。

通过家园合作,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渗透音乐,用音乐去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去倾听一些有趣的音乐,用一些歌词、旋律、节奏去感染孩子,让他有所动、有所思、有所乐,逐渐形成一些自觉的行为。在家庭中,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在家里经常播放一些儿童歌曲,教幼儿唱一些儿歌,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欣赏一些名曲等。在孩子的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的注意力,用静态的活动帮助孩子安静下来。陈翼一喜欢钢琴,若有条件,家长可以引导他去学习钢琴,不仅能培养他坚持的品质,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增加艺术修养。

四、正确的矫正技巧和引导方法

由于多动的孩子经常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许多烦恼,如影响活动秩序,与同伴发生摩擦等,有的教师情急之下,就会口不择言,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些老师甚至会做出一些不该有的极端行为,我认为这种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而是过多的负面情绪累积的结果。所以首先,老师要建立一种支持体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第二,老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找出孩子多动行为出现的原因。有些幼儿的气质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具有过多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无法在活动中完全释放,也就造成了他们多动的原因。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应该多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减少他们闲坐、等待的时间。当他们在跑、跳等活动强度较大的游戏中将剩余精力"发泄"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多动行为就能够有效地得到减少。

第三,老师可以采取一下合理的引导方法,进行积极的矫治,可以消除儿童的多动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的行为。例如,行为强化法。与其要求他应该如何做,不如肯定他行为中值得肯定的好东西。当孩子当儿童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老师就应立即肯定和强化,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对的。儿童得到了愉快和满足,产生了被信任感,增强了其信心,从而从内心底自觉地强化其良好行为。

对于老师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任重而道远的。多动的孩子不同于普通的孩子,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少等待,有时候也缺乏耐心。但是老师不能将自己的眼光停滞在对孩子的表面教育,而应该深入孩子的内心,就像越过围墙一般,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

总之,教师在对待孩子多动行为的问题上,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自觉地不断优化自己针对多动孩子的策略,持续不断地帮助他们,他们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琴.针对"问题儿童"幼儿教师的教学策略[J].科学导报,2014,(6):88

[2]赵秀平.浅谈如何有效抑制多动幼儿[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228

[3]张欢,朱宗顺,蔡伟玲.行为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幼儿多动行为的个案研究[J]. 幼儿教育, 2011,(5):42-26.

[4]曹卫丰.用爱矫正幼儿的多动行为[J].教学月刊,2012,(6):53-55.

论文作者:张琳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如果眼睛能越过围墙——浅谈孩子多动行为的教育论文_张琳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