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战争的逻辑推理特征_演绎推理论文

《秦晋殽之战》的逻辑推理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秦晋论文,逻辑推理论文,之战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晋殽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殽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覆灭,以至“三帅”被擒。《秦晋殽之战》一文,通过严密的层层逻辑推理,以简捷、凝炼、深刻而富有哲理性、概括性的逻辑语言,生动地论证了战略决策的正误决定战争胜负,而战略决策的正误又是由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从而揭示了不义之战终究要失败的主题。

一、从“蹇叔劝师”看逻辑推理的层次性。

秦大夫杞子,以他掌管郑国北门钥匙之故,派人密告秦君:“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于是,秦穆公向臣下蹇叔请问战略。善于逻辑思维的蹇叔自有其老谋深算,说:“劳师远袭,非所闻也。”他的理由是:“劳师力竭,远主备之;劳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所以,他的推理结论是“远袭”的策略不可取。蹇叔的思维判断过程,实际是三个假言推理,把它们展示出来——

第一句推理:

如果远袭郑国而没有后援,那么郑国知道了就一定会有准备;

如果郑国知道而有了准备,则郑国就不能攻取;

所以,如果远袭郑国没有后援,郑国就不能攻取。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联锁推理,它的结构式是:

第二句是在上述推理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推理:

如果秦军辛劳的结果而郑国却不能被攻取,那么就会导致军心动摇,因为郑国肯定不能被攻取(由于“远主备之”);

所以必然会导致秦师的军心动摇。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其结构式是:

第三句又在前两句推理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推理。这里,蹇叔用了一个省略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形式:

若远袭郑国要有成功的把握,那么军事行动必须十分隐蔽(省略),但军事行动不可能作到隐蔽(“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所以,远袭郑国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把握。——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其结构式为:

否定后件就得否定前件,所以远袭郑国没有成功的把握,那么“远袭”的战略决策则被蹇叔否定了。

蹇叔的三句话形成步步深入的推断过程,逻辑思维层次分明,是“递进式”,因此虽言简却意赅,具有了极强的逻辑摄服力;秦穆公未能对此进行冷静认真地逻辑思考,在“扩张欲”的驱动下,竟独断专行,冒然下令远袭郑国。——这就是他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的取得不是像蹇叔那样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朦胧的“意念思维”的瓦砾之中,他的思维推理过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为语言形式,但却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有人指出:“意念思维有两个特征:一是非语言性,二是隐含性。”秦穆公的“意念思维”的推理过程,倘要用语言形式明示出来,其实是如下的充分条件推理肯定前件式:

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即:

一旦我有机会向外扩张,那么我就决不放过这个机会;

现在有机会向外扩张了;

所以我就决不放过这个机会。

——可见,“意念思维”不是经过严密逻辑推断得到的科学结论,因此导致全军的覆没。

二、从“王孙满观师”看逻辑推理的哲理性。

《秦晋殽之战》正因为具有上述逻辑推理的严密层次性,也就同时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蹇叔论断的正确性与秦穆公的谬误,不但是逻辑推理思维过程层层推断的结果,也是其哲理性的胜利。这从“王孙满观师”中也同样揭示了哲理性的威力。

秦师在进军途中,经过周天子门前,周大夫王孙满观察到部队居然无视周礼制度:不脱下盔甲、不放下武器,更有甚者是公然肆无忌惮地违章行车“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对周君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无能不败乎?”他的这段议论,其实是用了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式——

第一个推理是:

如果军队“轻而无礼”,则必然“寡谋”与“粗心大意”(“无礼则脱”);

秦师“轻而无礼”;

所以,秦师一定是一支“寡谋”与“粗心大意”的军队。

第二个推理是:

凡军队“寡谋”与“粗心大意”者必败;秦师“寡谋”与“粗心大意”(“轻而无礼”);

所以,秦师必败。

——在王孙满看来,军队若要打胜仗,必须具有好的素质,“多谋”与“细心”就是打胜仗必需的素质条件之一;如果军队的素质差,“轻而无礼”,连“周礼”都不放在眼里,肯定是缺少头脑的乌合之众。这样的军队去远袭郑国,路遇敌情必然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险境,必然会束手无策,因此一定会导致失败的结局。所以,王孙满得出“轻则无礼”、“无礼而脱”、“必败”的结论。

这就是王孙满逻辑的哲理,他的思维过程是两个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前提是一般性原理,结论是个别的具体性事例:“秦师必败。”推理自然而严密,符合规则,语言严谨而且柔中有刚,揭示了条件与结论之间必然性的逻辑联系,具有极强的哲理性;而且,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凑。王孙满的推理正确与否,《秦晋殽之战》的作者不在行文中夹以自己的评论性语言,而是用秦军远袭郑国过程中路遇郑国商人受骗的生动具体事实,用这种客观实践的验证,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王孙满的论断预言,下文“弦高犒师”的故事,就是见证。

三、从“弦高犒师”的故事,看逻辑推理的论证性。

秦师远袭进军到了滑国,正巧遇上了郑国商人弦高。这是事物的偶然性,但在这偶然性之中却包容着与王孙满论断相呼应的内在必然性,因此《秦晋殽之战》的作者作了故事性的细腻描绘。

弦高机智有谋,当他知道秦师将要侵袭郑国的信息时,便用“缓兵之计”迷惑秦师。他一面假意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条牛犒劳秦师,一面使人“遽告于郑”,然后又假托郑君之意对秦师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这里,弦高以郑国主人身份,把秦师作为至高无上的“贵客”,称秦师“吾子”,称自己国君为“寡君”;称自己国家“敝邑”,把自己对秦师的犒劳加上“敢”字,处处有意显示以“我”之卑贱表达对秦师、秦国之敬重。这一系列假戏真做的表演,终于生动地反衬出秦师的“寡谋”与“粗心大意”,让读者具体感受到秦师的受蒙敝、上当受骗的过程。但同时,作者又让似乎有逻辑头脑的秦帅孟明再出来表演一番,他说:“郑有备矣,不可冀矣!”因此他认为:若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秦师怎能逃出包围圈呢?

孟明的逻辑推理过程如下:

〔之一〕:

如果远袭郑国的消息被郑国知道了,郑国就有防备;现在郑国已经知道了(谨根据弦高上述的言词);所以,郑国有了防备了。

〔之二〕:

如果郑国有了防备,那么再去偷袭郑国就没有把握取胜;现在郑国已经有了防备;所以,再去偷袭郑国,就没有把握取胜了。

〔之三〕:

如果偷袭郑国没有把握取胜,就有被郑国重重包围的危险;现在没有把握取胜已经肯定了(因为郑国有了防备);所以,秦师必然不会逃出郑国的层层包围圈。

——孟明上述的一系列推理,从逻辑形式方面来说,其潜在的逻辑推理结构式虽然正确,但由于他的“寡谋”与“粗心大意”,使他关键性的第一个推理的大前提错误,这与秦穆公的推理大前提错误性质虽然不一样,但却导致同一结果,孟明谨谨以弦高一人的言词为根据,不能证明其真实程度,其实对郑国“防备偷袭”等情况孟明一无所知,事先既未派“细作”去侦探,事后对弦高的言词也未落实,就草率作出决断而放弃“袭郑”的战略计划。这样,就用这些生动具体的事实证明了秦帅孟明的“寡谋”与“粗心大意”。

因此,孟明在逻辑上由于前提的虚假(“郑有备矣”!),形成了一连串的错误推理。说明了孟明缺少逻辑哲理头脑。并由此与王孙满构成鲜明对比,形成反衬的艺术效果,即更加说明了王孙满的逻辑推理及其结论的正确:“无礼则脱”、“必败”。从而使《秦晋殽之战》实现了逻辑推理的重要实践意义,这正是其论证性的体现。

然而,野心勃勃的秦师,具有与秦穆公一样的扩张野心:“袭郑”未遂,便乘势灭了滑国。但秦师灭“滑”,从《秦晋殽之战》的逻辑角度看,又为晋国击败秦师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从“秦师覆灭”与“秦君哭师”的故事,看逻辑推理的概括性。

秦师灭了滑国,在晋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晋帅原轸说:“敌不可纵,必伐秦师。”他认为:“一旦纵敌,数世之患。”于是,晋国全军总动员,上下一气,并在姜戎军的支援下,于殽山南北陵之间一举击垮了秦师,使其全军覆没,以至擒拿了秦师“三帅”。

这个故事的结局,告诉人们这样一条逻辑规律:若不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发展规律办事,必败:秦穆公及秦帅孟明,不听蹇叔劝告,违背了逻辑规律,所以远袭郑国的战略决策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个失败,正是秦君逻辑的失败、秦帅逻辑的失败;而导致其逻辑失误的又是不义之心。因此,做出了“远袭”的不义之策,导致了“远袭”的不义之战。所以,秦国的失败,也是对不义的历史惩罚。

但,秦穆公的不义之心,并无悔改之意,他虽曾“哭师”,只是一种假象。《秦晋殽之战》的作者,因此又展示了“秦君哭师”的故事进行概括,再次揭示秦穆公的心理“意念思维”逻辑——

秦穆公之女,即晋文公夫人在晋国取得胜利后,利用人们放松警惕的欢乐心理,乘机编造谎言,为秦军的“三帅”求情,放虎归山。秦穆公得到“三帅”归来的消息,竟穿着孝服在郊外迎接,哭着自责:“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这种君主自责精神,固然颇为可嘉,但他其实不过想以“忏悔之计”,赢得将士谅解,再振奋士气,报仇雪耻,其不义之心并无改变。

秦穆公意念中潜在的逻辑推理是:

我只有自责安抚将帅,才能振奋士气,报仇雪耻;

我要振奋士气,报仇雷耻;

所以,我要自责,安抚将帅。

秦穆公认为:败将归来,宜于安抚,不宜责备,否则就会挫伤士气,影响扩张领土实现统一的霸业。

——秦穆公“哭师”的自责虚伪表演,正是为了向外扩张的不义战争在将来重新点燃起来;“哭师”的实质,乃是哭“秦师远袭”的惨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决策的失误?能否接受这次的教训?此后能否进行严密的理论思维,以保证“令出”者必正确、必胜呢?《秦晋殽之战》一文,并不十分明确预示这些问题,因为已经可以由读者去自省得之了,这是由全文的逻辑发展所决定的——这就是作者所概括出来并含蓄在文内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列宁更明确地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秦晋殽之战》一文,特别通过蹇叔以及王孙满的言论,有力地展示了逻辑推理的胜利;全文虽只有短短八百来字,却一以贯之,前后照应,正具有理论思维的力量,堪称议论文的典范,不愧为传统名篇,这也正是科学的胜利。

标签:;  ;  ;  ;  ;  ;  ;  ;  ;  

秦晋战争的逻辑推理特征_演绎推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