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监管_场外交易论文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监管_场外交易论文

试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监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风险论文,工具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由于它既是投机者获得暴利的“福音”,又是投机者操纵失当而导致亏损,甚至破产的“罪魁”,所以,正日益引起金融界的极大关注。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及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交易合约,是从股票、债券或其它标准金融证券派生出来的高度复杂的金融商品,其衍生物交易主要包括股票指数、利率、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是通过预测利率、汇率、股价等走势,以支付小额保证金来签订大额远期合同进行互换、掉期或买空卖空金融商品派生的交易形式,其特点是快速、灵活、省钱。它们原是为大规模投资者设计的一种高级风险管理技术,其功能在于通过对市场潜在动向的精确计算,分散或转移投资风险,其中的奥妙就是它的杠杆作用。正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很强的杠杆功能,交易者只需支付可交易金额的百分之几的保证金,便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同时金融期货等合约结算方式,可使投机者以较少的本钱下大赌注。一旦预期实现,便可获巨额收益,而一旦市场走势与预期相悖,投机者的损失也极为惨重。尽管如此,由于它可获暴利,所以,当金融衍生工具兴起时,叫好者甚众,并且很快被广泛地用来进行投机。

虽然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保护投资者,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投资手段,但由于它本质上是对利率、货币、股票以及指数未来发生变化的某种预期“下注”,且定金只需支付交易额的10%左右,遂使得各种风险变得似乎可以驾驭,因此,银行、保险公司、基金、企业、个人投资者,甚至是城镇当局,都在日益广泛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使其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估计,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商品已知的就有1200余种。到1993年底止,全球未清偿衍生金融商品交易合约的名义价值已高达18万亿美元。到1994年3月底, 仅美国各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总额就达13.9万亿美元,比美国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还多。 涉及这类交易的机构多如牛毛,仅在美国就有713 家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除了一方面被广泛用来回避日益增加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为银行证券业提供了一条获取利润的途径外,分析起来,它迅速发展还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其一,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展,银行存贷利差趋于缩小,而不得不去寻求新的收益来源。同时各银行为了达到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其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维持在8%以上的要求, 银行需要不增加资产也可确保收益的资产高效率的投资对象,衍生金融业务恰巧符合银行的这一要求。其二,衍生金融业务不被纳入资产负债表。衍生业务的潜在盈亏在财务上得不到体现,且交易手法又极为复杂,外部人员很难判断一个机构从事衍生金融业务所伴随的风险。由于交易在表外体现,即使巨额交易也不会使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等财务指标恶化,并且可以避免由此带来的资信评估降格。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遂成必然。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成因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规避价格风险、降低借贷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杠杆作用及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应付商品价值起伏不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这些积极作用已在市场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证实,它确有许多传统交易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又是一柄双刃的剑,其不利的一面也显而易见。由于衍生工具的高杠杆原理,投资者如果大量利用杠杆操作,其风险将大幅度提高,投机的成份就会远高于避险的成份,从而出现衍生工具由规避风险而“衍生”风险的情况。近几年衍生工具市场的急剧膨胀,使得法律、法规、会计及监管的基础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同时衍生工具的交易商过分看重负责实际操作的交易员以及电脑分析系统,忽视基本的监管,包括内部稽核、估价、报价和预警系统,从而使不少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和世界级的投资大亨在衍生工具的交易中翻船落水。

1994年1月, 世界最大的铜矿——智利铜公司在衍生金融市场上损失了1.75亿美元。同年4月,因“飘柔”、 “海飞丝”而占领中国市场的美国头号日用化学品公司——宝洁公司,在杠杆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上,因利率掉换操作失利而亏损1.57亿美元。10月,老牌照相器材伊斯曼——柯达集团在掉期和期权交易中损失2.2亿美元。11月, 英国葛兰泰药业公司全年损失在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中达1.82亿美元。1994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造成1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在该县政府及其投资基金申请《联保破产法》保护,以防债权人索债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宣布,该县投资基金的帐面亏损已增至25亿美元。同月,德国金属工业公司因交易与能源产品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损失竟达22亿美元。

进入1995年,2月23日,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市场上, 由上海万国为首的空方券商联手做市形成的轩然大波,虽然内幕已逐渐澄清,但其余波久久难平。2月26日,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由经纪人尼克·里森用270 亿美元的巨额赌金以期权金融手段在日本最有名的股票指数日经指数的升降上做投机生意,亏损10亿多美元,从而使已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瞬间破产。此外,1995年1月初,墨西哥金融危机也与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行为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动荡和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全球金融界的震惊。

那么,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想,至少有下列因素:1.从事金融衍生工具而失败者,他们大多数人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在投机中牟取暴利,而与一般投资者的保值目的不同。无论股票、债券还是它们的衍生物流动性极大,带有天然的投机性,因此也就不断地制造悲剧。为避免损失过大,经纪人一般在购买期货合同时,要同时在市场上寻找相应的空头,以防判断失误,两者可以对冲,即套期保值。失败者中的多数人在进行这类投机交易之后,并没有做一个逆向的衍生交易,以求抵补风险,而是把全部资金作为保证金押在衍生“头寸”的某一头,或做多头,或做空头,其结果真押对了,则回报自然可观,但预期不对,则满盘皆输,其损失也会加倍。

2.投机过度的衍生市场连最简单的衍生交易也能置人死地。因过度投机而一败涂地的先例几乎遍及衍生商品业务的每个领域。就衍生物业务难易程度而言,宝洁公司的利率掉换最为复杂,而上交所的“327 ”品种期货和尼克·里森下赌的日经225种股指期货最为简单。 以至在巴林银行破产后,专家们惊叹:罪魁祸首居然是简单的衍生品。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投机过度的衍生金融市场,确实是步步陷阱,稍有不慎,连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衍生交易也能置人死地。

3.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重大事件无一例外地成为每次遭灾的导火线。如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强劲回升,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重演,在1994年一年内6次提高短期利率。 这些决策,使预测利率将低走的宝洁公司、奥兰治县判断失误,风险陡增。1994年年底,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比索大幅度贬值,美国化学银行因事先对比索看好而大做多头投机,导致化学银行7000万美元的损失。又如,日本股市下跌致使巴林银行破产,但巴林银行的破产又反过来影响日本的股市。由于通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衍生交易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联系,哪里收益高资本就迅速地投向哪里,全球各地的衍生市场已是一个游资充斥的投资市场。这一方面反映出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日趋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衍生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性。在获取暴利动机的驱使下,谁在衍生市场上铤而走险,滥用权力,就足以在金融市场上掀起滔天巨浪,也必然会破坏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引发出无穷的灾乱。

4.监督不力与管理不严是金融衍生商品最大的风险来源。对衍生金融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已成为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外部而言,由于金融管理机关未能及时建立起对从事衍生物的券商和其他投资者的监督框架,随着衍生金融交易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真空”。某些券商可以为所欲为、兴风作浪,更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风险。如我国的“2·23”案中万国证券公司与20家券商联手造市, 人为打压,严重违规,一天内居然成交数千亿,当天能获交易费上千万元的交易所,作为组织和管理交易的直接责任者,却视而观之。种种违反市场规则、操纵市场价格以求暴利的交易行为,从众多方面暴露了各个衍生市场监管上的种种纰漏。从内部监管而言,券商加强对一线交易员的监督至关重要。里森事件内部监督不严是其主要原因。银行内部对风险极大的衍生物交易监督管理不严是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监控

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收益率使得许多银行趋之若鹜,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高风险、高投机特性,也使不少经营不足、风险意识欠缺的金融机构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此,就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实行监控,有效地防范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1.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金融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当局并不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强制所属机构执行,而是以口头的方式或颁发指导性文件告诫对方应该如何行事,在希望被管机构自愿合作的背后,通常带有某种较为含蓄的警告。尽管这种方法本身不具有可靠的法律地位,但其针对性强、灵活性大,在目前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及风险状况尚不完全明了、各方面的意见仍不完全一致、强制管理的条件并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也许更为有效。美国的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在1994年就多次以口头方式告诫所属证券公司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业务活动的自我管理。同年,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监委也联合向世界各地的金融监管当局发出了要求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自律的指导性文件,建议各管理部门要劝告当地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包括五个基本要素:(1 )对金融衍生工具所包含风险的识别;(2)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适当的监察;(3)具体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基层管理人员经常监察、检讨和控制有关风险;(4)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5)全面的内部稽核和监管系统。

2.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金融机构的资本是其稳健经营的基础,资本充足性要求已成为控制金融机构偿付能力风险、保证整个金融体系健全运转的重要监控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虽然是银行的表外项目,但是它会使银行承受额外的风险,故要求银行提供额外资本去防止其中可能使银行承受的损失。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计算风险资产总量中,包含了部分金融衍生工具的因素,如单一货币的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等及和货币有关的项目如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货币买入期权等。把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量转换成表内的象银行贷款一样的风险资产量即可。具体转换方法有两种,即现时风险衡量法和初始风险衡量法。现时风险衡量法计算步骤是:按照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所有带正值的利率和汇率合约的替换成本额;以名义本金额为基础,按和剩余到期日相对应的追加风险系数计算出潜在的未来信用风险额,二者相加就是要求的风险“资产”的量。初始风险衡量法计算较简单,根据特定金融工具的性质和它的到期日,选用一个转换系数乘以名义本金额即可。由于上述方法只能计算和利率及货币有关的项目,而现实的金融衍生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和商品、股票等有关的衍生工具,且交易量还在不断扩大,所以,巴塞尔委员会对衍生工具风险的计算作了修正,并增加了工具的种类。美国货币总监和联储已据此在1994年9 月提出对和黄金、股票、贵金属及其它商品有关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转换系数。新方法考虑到场外交易,故按轧净后的净值计算。据估算,新方法虽然从总体上增加了资本量的要求,但可使原先和利率及货币有关项目的资本要求降低25%至40%。

3.深化场内交易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一般都是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建立的,市场规则比较健全,有独立的清算系统,受单位个人的影响小,被监管的程度高。监管当局对交易所的监管主要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体制是否发生作用,有关信息公布是否准确及时合理,交易是否公开并具有竞争性,从业个人和企业是否已合法注册,客户的资金是否得到正当的保护;交易记录是否及时并得以完好保存;市场的秩序是否正常等。此外,一些自律性强的民间组织,也行使一定的监管职责。

4.把场外交易纳入监管范围。管制少是场外交易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场外交易量的急剧扩大以及交易的神秘性和风险不断增加的实际,使得加强对其监管成为必要。近年来监管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把场外交易纳入监管范围的计划:(1)建立场外交易清算中心, 规定所有场外交易都必须在这个中心进行结算,这样可大大降低其中的风险。(2)把场外交易的民间组织建成一个自律性组织, 由其行使一部分监管职能。(3)改进会计和财务报告标准, 更高标准地公开场外交易的情况,增加经营中的透明度。(4 )要求场外交易商和场内交易商一样定期向监管当局呈报各类买卖活动的营业资料及所需的充足的资本情况。(5)完善相应的法规条文。

5.切实落实监管措施。要针对现实交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立即修正现有法规,能真实地反映衍生物交易的风险特征。尤其是在汇率、利率等发生剧烈波动时,对大量操作其衍生物的机构投资者,应加强检查其炒作次数与频率,事先提防可能爆发的重大风险案。

在我国发生了“2·23”案之后, 有关国债期货交易所的暂行规定已经出台,尔后又就落实其交易保证金问题发了紧急通知,当即各交易所相应提高了保证金比率,这些抑制过度投机的新举措落实之后,无疑将使经过风波洗礼后的我国期货市场更趋理智和成熟。

令人喜忧参半的金融衍生工具,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有曲折,但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是适用控制风险并能带来可观收益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中国还刚刚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及利率市场化目标的临近,金融衍生工具转移风险的功能将充分体现。因此,要从政策法规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并结合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参与者能清楚地了解衍生工具的收益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监控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的金融改革,使我国的金融业能与国际顺利接轨。倘如此,仅就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来说,监管部门严格对其业务实行监控,经纪商按交易规则自律自己的行为,大胆探索与谨慎运作相结合,那么,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远景仍很光明。

标签:;  ;  ;  ;  ;  ;  ;  ;  ;  ;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监管_场外交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