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大泽山小学 266700
自然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我特地关注了如何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一、激发参与意愿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是指挑起学生探求问题化解矛盾的认知愿望,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形成强烈的心理态势,促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
1.出挑战性的问题。
这种问题常常是在较简单的认知活动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一方面顾及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又如《怎样接亮小电珠》,当学生认识了最简单的电路后提出问题:电路是否只此一种?你是否能让小电珠在另一种与此不同的电路中发亮呢?每学期随着自然教材的发放都配发小学自然制作材料,它属于课外制作材料,由学生自行操作。能不能更好地利用它呢?在执教《电路》一课时,我只讲了一句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目标:“利用这些材料,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怎么连接,学生不知道,我也不告诉他们,这怎么办呢?学生很快想到了课本,想到了说明书。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学生开始组装开关、灯座、电池夹,铁皮不合适就用剪子剪,一会儿就完成了这只散件的组装。查资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买来了新电视机、影碟机没有人手把手地教给你怎样使用,唯有借助于说明书自己摸索。我感觉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的灯泡亮了!”第一个完成的学生起来报告了这个消息。“你能用开关控制小电珠的亮灭吗?”我仔细地欣赏了他的杰作,大加表扬,然后旁敲侧击提醒所有的学生:“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参观访问。”第一目标完成之后,我又提出第二个目标:“两个同学合作(一个人的材料不够),能不能用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使两个电珠都发光?”学生在积极地讨论,积极想办法的同时,我仔细地观察了学生的言行举止。“亮了!”一看是串联,我耐心等待,希望能出现奇迹。终于来了,这个学生是并联连接的,我把两件作品拿在了讲台前,借此讲了什么是串联、并联。第三个目标:“能不能用一个开关、两节电池,使两个电珠都发光?”此时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学生只好带着这一问题走向课外,去实践,去探究。这样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足的空间,也培养了自行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置渐进环节。
在一个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或是几个相关的实验之间设计梯度,借以打破一帆风顺的平静,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在难度上逐渐深化,层次上不断提高。如做物体热胀冷缩实验,教学时不按教材设定的实验一个个去做而是完成了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研究液体、固体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性质。这种渐进性学习过程,会激起学生将实验进行下去的意愿,提高了参与程度。
二、提供参与机会
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就得人人动手。学生实验大多分组进行,看起来个个参与,但实际上个体差异却很大,往往是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机会多。教学中要注意克服这种几人忙几人闲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提示,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提倡自备教材也是扩大参与面的好办法。如《土壤》一课,农村小学就可以请学生自己采集不同土样,自备几只空矿泉水瓶用于上课做土壤的对比实验使每位同学都可以目睹“岩层”断裂的现象,亲耳听到断裂的声音,亲身感受到断裂的震动。运用自备材料,学生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热情,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些实验由于条件的制约在课内难以实施,如果教师把它放弃了,学生就会失去了实验的机会;如果注重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外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在课内无法完成,我就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上课时通过实验情况的反馈,不仅认识了蒸腾作用的意义,还认识到植物生长的场所不同,叶面的大小、质地的不同,蒸腾作用的情况也不一样。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常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三、关注知觉体验
实验的结论常常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其思维的基础是感知的过程,需要去触摸去摆弄,也才有认知的满足感、亲切感。如认识杠杆的省力作用,仅仅用塑料直尺去撬动一本字典的感受是肤浅的,如果带学生到室外,用木棍去撬地上的大石块,用核桃夹去夹碎坚硬的核桃,其体验一定会深刻得多。
四、提升思维含量
要提高实验活动的思维含量,首先要善于发现实验活动中有利于激发思维的因素,要充分利用激思点设计教学。如我们习惯于从弹簧秤测得的读数差去认识沉入水底的重物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一位教师却让学生观察当重物慢慢进入水中时弹簧秤指针是如何移动的,为什么会这样移动?激发学生透过观察的现象去探究背后的实质。
表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整理和展现过程。通过表述,学生把心理的感受体验、逻辑思维过程明朗化。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钟罩里蜡火逐渐熄灭的过程后,让学生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并试着猜测其中的原因。《水的浮力》一课玩潜水艇模型,请同学们边玩边观察什么情况下上浮,什么情况下下沉,然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解开其沉浮的秘密。实验活动的表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参与达到更深的层次。学生意犹未尽,便带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走出课堂,继续去搞自己的探究活动。
论文作者:张志高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学生论文; 电珠论文; 思维论文; 带着论文; 作用论文; 过程论文; 材料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