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黄时燕[1]2003年在《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文中认为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神经疼痛是该病的一大临床特征。皮肤损害消退后遗留的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研究这种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之一,而尽快消除疼痛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文章收集了近十年中西医研究及治疗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疼痛的相关文献,从定义、病因、发病机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目的是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同时,通过收集整理文献中的中医药用药特点,力求寻找传统医学方法治疗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辨证用药规律,有益于进一步推广交流。 导师张毅主任中医师治疗带状疱疹积累了临床经验,对皮疹消退后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在对该病病因病机充分认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基础总结的经验方,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疗效确切。现已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可弥补目前中医药实验研究的不足。

张敏[2]2016年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总结—附30例病例验证》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体质逐渐下降,带状疱疹已不仅是老年人的“常客”,显然已经打入中青年人的“阵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当下,现代医学多采取抗病毒、镇痛及营养神经等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尤其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高,此为该病可怕之处,患者需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心理负担极重,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低下,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究其根源,主要是此类患者未能及时诊治,亦未曾知晓一种非药物治疗的途径,比如针灸疗法。经前期研究及临床经验结果表明,黄石玺教授运用毫火针配合拔罐为主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故在此总结以便推广,进而造福患者。目的:梳理、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为主,拔罐、针刺、艾灸联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综合疗效;推广运用并适当引导患者选择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方法:通过跟随导师出诊,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就诊的3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记录患者的所有情况,并填写病例报告量表,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影响因素、针灸治疗的镇痛效果、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等综合疗效以及后神经痛的发生率,获得黄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的第一手数据,并总结其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结果:黄石玺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积累了一套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①理论特点:病、证、症结合,以经络辨证为主,其他辨证方法互参的学术思想;临床上重视局部取穴,随症加减处方,强调早期诊治,注重调护并重:进一步总结了毫火针、拔罐、针刺、艾灸多法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理论。②诊治思路:辨证分型: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治则:强通法,开腠理,逐邪外出,加强止痛;治法:泻火解毒,祛腐生肌,通络止痛:取穴:局部阿是穴为主,辨证配穴,随症加减;方法:毫火针点刺、刺络拔罐为主,适当配合毫针刺、艾灸;调养: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穿宽松衣裤。结论:本论文通过对黄石玺老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以及附与临床研究方面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总体上能反映出黄教授治疗该病的整体思路和详细方法,将其推广学习和运用,有利于临床工作者拓宽诊疗方案,更好的拿下带状疱疹,给患者带来福音。

石昭恒[3]2008年在《电针结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定电针配合局部围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随机地分配到针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2.针灸治疗组30例,取穴以病变皮损处的阿是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及双侧的后溪穴和支沟穴为主。操作方法:(1)围针刺: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30号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一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针刺入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2)电针:夹脊穴:用30号1.5~2寸毫针,针身与皮肤呈45°,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用30号1~1.5寸毫针,针身与皮肤呈90°,进针深度0.8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3)电针刺激参数:采用脉冲电流,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3.西药对照组30例,全部采用盐酸伐昔洛韦(丽珠威):口服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口服:10mg,3次/日。并保持皮肤的清洁,注意保护皮损,10天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4.观察指标:疱疹评价指标(包含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评价指标(包含疼痛强度VAS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即刻镇痛效应),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依从性及治疗的安全性判定标准。【结果】1.两组在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针灸治疗较西药常规治疗可缩短疱疹症状的时程。2.两组治疗在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该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针灸治疗在改善疼痛症状上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同时,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针灸的即刻镇痛起效时间在18.498±7.450分钟之间,镇痛维持时间在3.957±3.116小时之间。3.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两组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治疗在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上优于西药治疗。4.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至初诊后30天,治疗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和5人仍有较明显的神经痛症状。至初诊60天,两组分别有1和4人有后遗神经痛,至90日止,两组后遗神经痛患者仍分别为1人和4人。两组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PHN)无明显差异(P>0.05),尚不能证明带状疱疹急性期采用针灸治疗可降低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5.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显示较高的依从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耐受性及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更能耐受针灸治疗,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更为安全可靠。【结论】电针结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副作用少。

吴文笛[4]2015年在《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工作,是保护和继承名老中医宝贵医学财富的措施,是国家对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一个重要医学继续教育计划。本课题是基于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对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以保护和继承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吴荣祖名老中医的宝贵医学财富为研究目的。通过3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将从: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七个方面,全面系统整理总结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并将其理论化。进一步以3年来师带徒工作中代表性临床病案的收集,并从临床病案中以按语的方式充分分析反映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最终整理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鲜明流派传承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具体100例临床病案分析,充分体现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工作。本项目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尚无具备吴荣祖名老中医创新发扬特色的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经验系统总结的空白,其研究成果可又直接运用于临床,使中医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性,对将来进一步研究扶阳学术流派的治法、方药打下重要基础。

季静[5]2016年在《“祛瘀生新”疗法治疗不同疼痛性质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祛瘀生新”疗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探讨此疗法对不同疼痛性质PHN疗效的差异性及时效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设立A组为治疗组,采用“祛瘀生新”疗法;B组为药物对照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的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分别于治疗后第1、2、3周后观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叁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McGill疼痛积分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的评定结果,并根据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5%和85%,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A组优于B组。2.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VAS积分、AIS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两组患者治疗第1周的VAS评分下降值比较,P<0.05,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A组在治疗第一周时对疼痛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计分比较,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McGill计分和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刺痛、热灼痛、触痛、跳痛、牵扯痛的McGill计分与B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对触痛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B组患者刀割痛、撕裂痛的McGill计分与A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祛瘀生新”疗法能够有效改善PHN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2.“祛瘀生新”疗法治疗PHN的止痛起效速度明显优于口服加巴喷丁,起效时间更短;3.“祛瘀生新”疗法对于触痛、刺痛、热灼痛、牵扯痛、跳痛的改善程度优于口服加巴喷丁,且对触痛的改善程度最为显着,口服加巴喷丁疗对刀割样痛、撕裂样痛的改善效果更好。

李小莎[6]2011年在《欧阳恒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整理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临床经验等资料;②深入挖掘欧阳恒学术思想及临床方药的价值;③系统总结欧阳恒学术思想,形成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临床论治思想,出版专着;④继承欧阳恒学术精髓,延伸学术理论,创新论治方药及方法,推广学术成果;⑤总结汇集皮科近现代相关各流派、各医家的学术观点,与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进行对比研究;⑥整理欧阳恒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理法方药,探讨其验方—当归玉真汤治疗阳虚寒凝痰阻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①收集整理欧阳恒教授各类资料:欧阳恒从医以来在临床中亲自记录的各类验案验方验证等文字资料、历年来各自跟师学徒的临床笔记、欧阳恒教授临证的各类效验病案、欧阳恒所带学生记录的临床笔记、公开出版的专着、发表的相关论文等。②通过复诊病人或医护随访从侧面了解欧阳恒治疗皮肤病案例,并记录或照相其临床病例、方药、复诊情况等。③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全面总结欧阳恒教授在皮肤性病诊疗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包括创新理论、辨病方法、辨证思路、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外治特色、药剂配制、预防调摄等。④精炼出欧阳恒教授论治各类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整理成文,编辑成书,继而推广运用临床。⑤在欧阳恒学术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抽取临床效验方药,进行深入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即“温阳化痰”之当归玉真散经制剂加工成片剂治疗阳虚寒凝痰阻型慢性荨麻疹,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复发随访,结合检测对比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即炎性介质T-工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等,为当归玉真片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和实验室依据,为该类疾病的辨证与论治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欧阳恒教授在长期皮肤病临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皮肤病中医论治体系。一、辨病辨证特色:①中西医结合应以明病为先;②病证取舍以实用为原则;③病证并论,注重发挥中医特色;④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提高疗效为出发点。二、诊疗创新特色:对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及慢性荨麻疹的提出了新的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叁、临证方药特色:遵循辨证施治、大法大方的基础,运用取类比象法,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独创直观论治思想,即①以色治色法,即以用药之色反其病色的治疗方法;②以形治形法,即以用药之外形相形病象的治疗方法;③以皮治皮法,即以药之皮部入药治疗皮病的方法;④寓搔意治瘙法,即是模拟搔抓之类外部形象相对选用带勾、刺、棘类药物的治疗方法。其他参以“以毒攻毒”法,“红升、白降外科家当”说等;总结出欧阳恒自创方剂30余首,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医患好评;善用“象”类中药,如色象类中药、有形类中药、核仁类中药、皮类中药、有毒类中药、虫类药等。其次善用“参”类药、对药及引经药;皮病外治:重视外治,提倡外以通内,剂型创制,主张使用中药类软膏,避免激素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创制及改良外用药物,如僧黄膏、紫铜消白酊、小儿湿疹外洗方、皮炎外洗方、肿疡外洗方、汗疱疹方、复方二矾散、白斑外搽剂、扁平疣洗方等。四、各家经验总结:总结了近现代以来皮肤科着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如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榻国维、徐宜厚、王玉玺、张毅等。五、总结了欧阳恒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出发,认为阳虚寒凝和风痰阻络是本病发病的根本。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收集整理,综合四诊,自拟阳虚寒凝痰阻证,治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熄风化痰之法,运用经验方当归玉真散,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六、当归玉真片临床研究提示:“温阳化痰”之当归玉真片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风团消退时间、减少风团数目、减缓皮肤瘙痒、改善生活质量,在改善症状体征、降低血清IgE及ECP等方面明显优于西替利嗪对照组。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比较,x2=9.93>x20.05.1=3.84,(P<0.05),差异有显着性。治疗4疗程后对各痊愈病例进行追踪随访,随访2个月,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欧阳恒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证诊疗特色,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②欧阳恒学术经验的总结继承有较高而深远的学术及临床价值。③以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为中心,立足于临床实际,可发挥名医效应与优势,因地因人制宜,挖掘名医潜力、突显中医特色、培养后背人才、实现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④可推广欧阳恒学术经验,从学术思想、理论创新、辨病辨证、治法方药、特色外治、专病专药、自制药等诸多方面推广学术成果,惠及业内中医皮科工作者及广大皮病患者。⑤当归玉真片对慢性荨麻疹(阳虚寒凝痰阻证)能显着改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丽凌[7]2016年在《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随机对照方法,将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叁组,即治疗组30例,给予局部火针治疗并口服益气活血汤治疗;对照Ⅰ组30例,给予益气活血汤口服治疗;对照Ⅱ组30例,给予元胡止痛滴丸(由甘肃陇神戎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10024)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4周末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疼痛间隔时间及持续时间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叁组疗效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Ⅰ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Ⅱ组总有效率为68.97%,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疼痛程度积分、疼痛持续时间积分、疼痛间隔时间积分叁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前后在叁方面亦有显着差异,PΔ均<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在缓解疼痛持续时间和疼痛间隔时间等方面优于元胡止痛滴丸,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又能有效缓解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汤剂疗法,且火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最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波[8]2008年在《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文中提出1目的对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2方法与结果2.1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概述根据随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黄教授着作、演讲等内容,对黄煌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首先回顾了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摸索时期和成就期。其间受早年师承的影响、史学研究的启迪,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接受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最终选定了以经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医以来,黄煌教授一直秉承着务真求实,注重疗效,择善而从,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在经方的研究思路上,他重视史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学术经验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倡导方证相应,提出方证相应是仲景学说的精华,从方证药证入手是中医入门的捷径;他认为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在于缺少规范,他提倡中医学要从相对规范的部分也就是经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主张医学术语的规范化,呼吁国家尽快对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必要的梳理,同时,能够提出一批让老百姓能够正确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标准或参照指标;在临床工作中,他以“看人的病”与“看病的人”作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指出必须将目光关注在“病的人”才能保持并发扬中医学的特色。黄煌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两方面。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黄教授认为古代的方证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我们必须立足临床,强调经方的现代应用,破译出经方的现代应用指征,要力求用完整的、用规范的语言,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表述。黄教授的方证相应学说以“方-病-人”叁要素为主体,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而人则是具备某种心理特征、生活背景、体质特征的个体。在经方体质学说中,黄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方人”、“药人”的概念,即直接以某方或某药冠名于体质,诊断即治疗,大大提高了临证用方的准确性,增强了用药处方的安全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黄煌教授还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经方诊断方法。他结合各类体质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征,重视整体望诊对用药的指导作用,继承并发扬了朱莘农先生的喉诊,实事求是看待传统“脉诊”和“舌诊”在临床中的价值,继承了张仲景并选择性地吸收了日本腹诊精华,他还结合门诊的实际情况独创了腿诊诊法,总结出腿部的不同表现对具体方证的指导意义。2.2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下篇运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对黄煌教授2004.11-2007.10叁年间临床病案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其常用经方的用药经验,分析了经方治疗常见病的思路,附篇展示了黄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技艺并通过按语对其思路进行了剖析,以体现其学说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常用经方的整理方面,首先统计了每张方适用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等;其次通过统计临床应用中该方的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分析该方与现代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该方的疾病谱分布;通过对使用该方的患者所表现的常见症状的频次统计,归纳该方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及不同指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合方情况及相关疾病谱,寻找不同方剂之间的联系;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药物的加减情况,体现了黄煌教授注重经方加减、讲究结构、进退有度的特色,力求达到丝丝入扣、精细绵密,达到方证相应的思想;通过统计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寻找剂量与疾病、体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每方比较规范的方证假说并对每方的体质要求和假说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清晰、客观、实用。同时对类似方剂进行了鉴别分析,最后结合临床疗效反馈,对每方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估。此部分主要探讨了9张仲景方及1张黄教授自创方(四味健步汤)。在常见病的整理方面,以病为纲,从疾病简述、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用方经验、典型病案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疾病简述部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该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经方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部分对黄煌教授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经方进行了频次统计,并对其常用合方及加味药物进行了阐述;用方经验部分总结了黄教授治疗该疾病的常用处方以及用药指征;典型病例部分选取代表性的临床病案以印证用药思路,反映学术特色。本章所讨论的疾病涉及到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胃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肠道易激综合症、尿路感染、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失眠、恶性肿瘤、痛经、痤疮等13种。黄教授擅长用经方治疗那些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或明显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本文另外选取了临床疗效显着并能体现经方特色的35个疑难病例作为附篇,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剖析,以从个案的角度展现黄教授注重体质、强调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诊断方法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3结论黄煌教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现代经方临床家,他秉师承、研仲学、融中日、贯中西、汇古今,他继承了中医学中最具临床价值的部分——经方,吸收了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学说,并在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上作出了初步的尝试。他注重临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研究。

谢隽[9]2007年在《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易于复发,病程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甚大。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医在银屑病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优势,很多临床试验都对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试验的质量与疗效并没有得到系统地评价。因此,本系统评价将对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可信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全面了解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文献现状,对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可信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对照文献质量的评价1986年以来至2006年12月底国内所有已完成的、已发表的有关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按照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和方法所制定的《银屑病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从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照的情况、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及对照药物使用情况、随机情况、盲法的运用情况、统计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种情况的百分比,并评价其质量。第二部分: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Meta分析1986年以来至2006年12月底国内所有已完成的、已发表的有关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利用RevMan4.2.8进行Meta分析,不同设计质量的敏感度分析,以及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分析,绘制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及结论】1、文献研究质量分析表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报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机化的问题;盲法的使用问题;分配隐匿的问题;样本量的估算;组问均衡性的问题以及统计学方法等问题。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有效,其疗效优于复方青黛丸或胶囊,优于迪银片。经不同质量的敏感度分析以及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分析,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D]. 黄时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2].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总结—附30例病例验证[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3]. 电针结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的观察[D]. 石昭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 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 云南中医学院. 2015

[5]. “祛瘀生新”疗法治疗不同疼痛性质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季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6]. 欧阳恒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李小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7]. 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丽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8]. 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9].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系统评价[D]. 谢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