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看中国——国际舆论积极评价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舆论论文,成就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热切关注。虽然有一些意见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来看,国际舆论的基调是乐观的,肯定的。

中国改革成果卓著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经济增长是改革成功的首要标志,我国经济在改革进程中始终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世界银行发表的《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实行自由市场改革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该行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已由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联合发表的“评价报告”说,中国在20个“转型国家”中,在8项标准中有5项占居第一。这就是“国内经济实力、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科学技术和人口素质”。法国前政府部长、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佩雷菲特指出,“中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再过不久,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超过日本,在蓬勃发展的亚洲,一个名副其实的巨人正在出现”。

日本舆论赞扬我国钢铁、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共同社说,“1996年各国的粗钢产量中国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今后中国仍将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朝日新闻》指出:“中国1996年由大米、小麦及玉米等构成的粮食总产量接近5亿吨。这是继1995年之后取得的创历史纪录的一次‘超大丰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粮产目标。”《日本经济新闻》说:“到199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位。与1993年的212亿美元相比,在3年间竟增加了4倍。”“这一增加是财政强大的标志,在很多情况下,它的确反映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美、英舆论认为我引进和输出资本潜力巨大。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现在吸引了投入发展中国家的所有资金的1/3以上。1996年吸引的投资为420亿美元”。“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归因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工业基础坚实,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向外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8大资本来源。“到1994年,已有近1万家中国公司在世界120个国家建立起来”。“在1989年至1995年期间,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亿美元”。

德国、西班牙舆论指出中国人民收入倍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德国《明星》画刊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为它的人民做过如此之多的事,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期内如此快速提高”。西班牙《改革十六》周刊说:“自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9.4%,其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这意味着亿万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比20年前提高了4倍。”

宏观调控、抑制通胀,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我国近年来采取的控制经济“过热”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得到国际权威经济机构的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中国取得了给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就,特别是在开放市场和努力控制失控的增长方面。”“中国成功地使增长和需求朝比较持续的水平发展,并将通货膨胀降到一位数。”世界银行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博特利耶指出:“紧缩银根的痛苦政策对中国是一付对症的药。政府始终注意全局稳定是对的,因为假如通货膨胀上升,其它的发展也会失控。”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亚洲基金会主办的年刊《1997—1998年太平洋经济展望》在谈到中国调整经济的举措时说:“中国经济发展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一直在降低速度,以图克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个目的在1996年已经达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低于1995年的10.2%。”“‘软着陆’得以实现是因为政府适当收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这涉及严格控制预算开支和货币供应量。这还涉及改进投资结构,避开重复建设和规模大、效益低的项目,转向发展基础设施以克服瓶颈现象,并促进农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发展。”

韩国舆论赞扬我国成功地稳定了物价。韩国《东亚日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政策切合实际并保持了一贯性。中国从1993年开始把稳定物价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课题来抓。尽管有人认为这将会抑制经济增长的势头,但中央还是始终坚持了紧缩政策,同时解决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两个课题。”

英、德舆论强调我整顿股市具有积极意义。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提出了一项加强政府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的改革计划,这些改革措施是为了使证券市场成为中国的庞大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可靠手段。”德国《商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力整顿B股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加强了监督,这是随着加强对资金和信贷的监督而出现的,后者自1993年中就开始实行了。房地产的投机已得到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已经降到10%以下。”

日本舆论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日本《世界经济评论》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给企业以自主权。”“中国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没有采用‘休克疗法’。采用的是‘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选择模式—普及’的步骤。从以往的经过看,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重大,国际市场不能没有中国

法国舆论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法国《世界报》说,“中国已成为世界新经济的关键因素”。“在70年代末之前一直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贸易、货币和金融方面具有的实力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已经大大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该国的贸易实力在世界上位居第十。”

美国舆论指出中国促进着各国经济的繁荣。美国《洛杉矶时报》说:“从棉花到铜,又到信用卡,中国都在如此大量地消费和销售,以至于他们正在推动着各个市场,并使外国‘求婚者’蜂拥而来。在许多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角色。”“预计下个世纪某个时候,这个亚洲巨人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崛起已经对金融市场、贸易格局和世界范围的工资和生活水平产生了影响。”《纽约时报》指出,“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的中等阶层消费者将促进各国经济的繁荣。多国公司提出这个看法,克林顿总统也接受这个看法”。

日本舆论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作用举足轻重。《日本经济新闻》说:“这两三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它已经由许多商品的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并以‘大宗买主’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左右国际市场行情的状况今后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1993年以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年加强。”《朝日新闻》指出,“在世界工业产品的出口中及不同产品的供求预测中,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格局,中国说话时,世界都在倾听”。

中国是令人鼓舞的典范,实行改革的模式

我国改革的成功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转型国家”树立了榜样,各国纷纷表示要学习、借鉴我国的经验。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典范”。古巴部长会议副主任兼经济计划部长罗德里格斯说,尽管古中两国相距遥远,但是古巴的变革从中国的经验中汲取了营养。阿尔及利亚《祖国报》说,今日的中国是阿尔及利亚学习的榜样,阿尔及利亚应当借鉴中国的经验。叙利亚《复兴报》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先驱,是第三世界值得效法的榜样。

罗马尼亚前总统伊利埃斯库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拥有雄厚实力的经济中心之一。”“我们对中国的改革模式很感兴趣。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无论是它的经济机制,还是财政机制,都值得我们很好研究。”《乌克兰之声报》指出,“应当从中国的经验出发,根据本国的利益考虑市场体制的发展战略”。该报将中国的经验归纳为:摒弃教条学说,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开放服从于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稳定的立法;所有贷款、投资和利润只能用于本国的生产;不进口过时产品和工艺;制定自己的工业政策,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潜力。俄罗斯《消息报》说,中国改革“就是俄罗斯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令人称心的模式”。

标签:;  ;  ;  ;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