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板一块到市场细分——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铁板论文,对中论文,市场细分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开始逐渐显现其更加务实的立场,对外政策趋向合理。其表现是:以更现实的态度看待世界,以更客观的态度评估俄罗斯的能力,摒弃苏联时期外交上的虚张声势。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这种调整,自然也包括其对中东欧国家政策。
从形式上看,普京时期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继承方面,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显露有叶利钦时期,甚至苏联时期对中东欧国家政策的某些痕迹,即由于帝国思想作祟,俄罗斯人在内心深处对苏联时期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系念念不忘,帝国的辉煌形象恍如昨日;在发展方面,虽然帝国思想依旧,但昔日辉煌不再。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中东欧国家执意脱离莫斯科回归欧洲,造就了新的欧洲政治现实和地缘政治形态。所有这些又使俄罗斯领导人必须面对现实,调整其对外政策。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俄罗斯开始调整其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总体上,俄罗斯不再视中东欧地区为铁板一块,针对中东欧国家已经出现的变化,对中东欧国家实行差异化政策;其二,在政治上,俄罗斯放弃或缓和了叶利钦时代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中的强势行为,减少政治对抗,致力于恢复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其三,在经济上,俄罗斯高举“能源外交”大旗,致力于恢复和加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试图以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关系的改善和提升。
当然,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的最显著变化是试图扭转对中东欧国家政策的颓势。中东欧地区曾经是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莫斯科把这一地区界定为“遥远的外国”或“中距离外国”,莫斯科赋予它特殊地位。政局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联盟取向外交上,许多中东欧国家已经加入欧洲大西洋安全结构,而且入盟在即。但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俄罗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特别是欧洲局势的变化未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采取了同自身实力不相称的外交政策,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丢弃了俄国外交的传统技巧和策略。结果,俄罗斯因自身的外交失误①,使其在中东欧地区的“地盘”和影响几乎消失殆尽。
普京执政后,制定了“强国”②和“富国”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外交上,俄罗斯必须设法使全球力量分配向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为此,俄罗斯要制定非进攻性的外交政策,同美国适度合作,并借九一一事件之机向西方显示出,俄罗斯是欧洲乃至全球安全的可靠伙伴。该战略旨在降低改变现有国际政治现实(美国“一超独大”)的成本。同时,俄罗斯努力融入国际经济组织,以便为俄罗斯经济的重建和现代化创造资源和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优先的背后是俄罗斯旨在全球权力分配朝有利于俄罗斯方向发展的竞争性政治。为此,俄罗斯开始积极改善和加速巩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③。而改善“俄罗斯地缘政治空间”中的一部分便是改善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东欧国家的工作,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俄罗斯开始细分中东欧地区,不再将原来的社会主义东欧”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划分为三个地区,即中欧(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黑海巴尔干(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和亚德里亚海巴尔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对不同的地区采取差别政策,并赋予每个地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对中欧,尽可能使其中立
苏联解体后,中欧④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通向欧洲的桥梁和防止西方向独联体渗透的缓冲地带。
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最初一直努力使这一地区非军事化。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试图限制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安全领域的决策权,旨在敦促这些国家中立,不同北约结盟。华约解散后初期,北约也将中(东)欧视为芬兰式的中立国,不希望因中(东)欧问题惹怒莫斯科。但当中(东)欧国家出于安全考虑申请加入北约后,俄罗斯公开反对北约东扩,认为中(东)欧的行为损害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和不友好的行为。俄罗斯与中欧的关系由此跌入谷底。
普京时期,两个因素对俄罗斯的中欧政策产生了影响。在俄罗斯方面,它意识到在北约第一轮东扩问题上缺乏灵活性。14个中东欧国家中已有8个国家加入了北约,同时,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也已成定势。这些国家加入上述两个组织之后势必要参与制定两组织对东方政策⑤。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政策中的消极观点。虽然俄罗斯依然坚持其反对北约扩大的立场,但俄罗斯对已经加入北约或仍在等待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或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或是将此问题搁置一边。此外,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形势改善,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俄罗斯获得大量外贸顺差,使俄罗斯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在中欧国家方面,虽然多数中(东)欧国家依然没有放弃俄罗斯是潜在威胁的观念,但随着回归欧洲战略目标的逐渐实现,已经能够以更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思维来处理同俄罗斯的关系。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俄罗斯和中(东)欧有可能恢复双边正常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当然,俄罗斯也清晰地意识到,随着越来越多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和跨大西洋一体化组织,势必对独联体的发展产生“蝴蝶效应”。因此,俄罗斯此时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在继承方面,在中东欧加入欧洲一体化和跨大西洋组织的前提下,努力使中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敌意”降至最低,安全中立,同时,为防止欧洲一体化给独联体国家带来“消极”影响而对中欧国家进行“政治遏制”;在变化方面,俄罗斯高举“经济大旗”,试图以经促政,并根据中欧国家在俄罗斯地缘政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对这些国家采取差异政策。
在2000~2001年间,俄罗斯和中欧国家外长互访增多,双边政治关系开始改善。俄罗斯的大石油公司开始积极进军中欧市场。2001年,俄罗斯的米格公司同匈牙利签署了一项为期4年的协定,保证匈牙利的米格29型可以正常飞行到2005年年底⑥。2002年,俄罗斯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同匈牙利的石油天然气公司(MOL)签署协定,共同开采西伯利亚的原油,此举可以大幅度提升尤科斯公司在中欧的地位,因为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大量股份由尤科斯公司控制。2008年2月28日,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在莫斯科同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共同签署了匈牙利加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南溪”输气管线项目。久尔恰尼表示,“除了加入该计划,匈牙利别无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匈牙利不再参加欧盟计划修建的“纳布科”输气管线。他表示,两条不同走向的输气管线穿越匈牙利符合匈牙利的利益⑦。匈牙利加入该项目,不仅大大提升了“南溪”计划的声望,也加大了“南溪”项目同欧盟的“纳布科”项目的竞争力度,不仅靠“南溪”项目拉拢到了更多的中东欧国家,更在呼吁能源多元化的中欧国家中制造了分裂。这条天然气管道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它意味着俄欧天然气合作关系将得到加强,俄在中东欧地区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2003年1月,俄匈双方开始就解决俄欠匈4.67亿美元债务的谈判。双方商定,俄方将以提供商品的方式偿还大部分债务⑧。针对俄罗斯的资本不断流入匈牙利的情况,匈牙利总理乌尔班在2002年2月意味深长地说:“在历史上,俄罗斯资本第一次流入中欧,而不是中欧资本流向俄罗斯。但这说不好是外贸,还是对外政策。”⑨
2006年2月底,普京访问匈牙利。普京在评论“匈牙利依然有许多人对1956年事件感到痛苦和愤怒”这一看法时说,“今天当代的俄罗斯不是过去的苏联。我必须诚恳地说,我们内心对这些事件负有道德责任。”在捷克,普京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1968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的坦克碾碎布拉格之春是一个悲剧,他同样表示对此负有“道德责任”⑩。普京对匈、捷两国领导人说,现在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时候。向前看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伙伴关系,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建立伙伴关系。
在俄罗斯看来,斯洛伐克是中欧国家中一个“弱链条”,它同塞尔维亚一道是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防波堤。由于斯洛伐克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奉行亲俄政策,俄罗斯对斯洛伐克也采取了“柔性”政策,没有单独批评斯洛伐克加入北约的举动。同时,俄罗斯在斯洛伐克的经济活动十分活跃。2002年1月,尤科斯公司获得了斯洛伐克石油运输公司(Transpetrol)49%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对该公司很大的管理权和对欧洲输送管线的控制权(11)。2002年3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同几家西方公司一道,购买了斯洛伐克天然气管线49%的股份(12)。斯洛伐克的天然气管线对俄罗斯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通道,因此,俄罗斯希望能够完全控制这条管线。俄罗斯的资本也不断涌入斯洛伐克的银行、能源和交通领域。2004年,当斯洛伐克政府宣布准备对几家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进一步私有化时,俄罗斯企业又跃跃欲试。对此,斯洛伐克的经济学家警告说,政府要谨慎出售能源部门其余的股份,因为这有可能危及国家的独立性。此外,欧盟和捷克均不同意俄罗斯和斯洛伐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在中欧国家中,俄罗斯同波兰的关系最复杂,也最曲折,双方大多时间中始终处于相互诋毁和争吵中。许多原因导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1)两国对以往关系史的不同解读;(2)2004年秋天波兰涉足乌克兰的“颜色革命”;(3)波兰的能源多元化政策;(4)波兰对俄罗斯车臣政策的批评;(5)俄罗斯限制波兰肉类对俄出口导致波兰否决欧盟和俄罗斯签署新的合作协定;(6)美国或许在波兰建立反导防御体系等。
2001年10月,波兰组成了中右的米莱尔政府。这届政府试图改善波俄关系。是年12月,米莱尔访问俄罗斯,波俄共同发表了经济、贸易、财政和合作宣言。次年1月,普京回访波兰,旨在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同时解决波兰对俄罗斯巨额能源欠款问题。此后,两国关系一度有所缓和。
2004年秋天,波兰涉足乌克兰“颜色革命”招致俄极度不满,并直接导致俄波关系再度紧张。2005年,波俄双方冲突连绵不断。这年上半年,波俄双方围绕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纪念活动口水战不断。2005年1月,俄方通知波方,普京总统将不参加奥斯威辛—比尔肯瑙解放60周年活动,而后,波兰总统科瓦希涅夫斯基也决定不赴莫斯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60周年活动。同年5月,在莫斯科“二战”纪念活动期间,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因在战争期间的功勋而被普京总统授予勋章。同时,普京总统在讲话中没有提及波兰对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贡献,此举在波兰引起了愤怒。
7月下旬到8月,俄波之间的“外交官事件”使波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2005年8月12日,应波兰方面的倡议,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进行电话交谈。双方认为,这些事件与当前俄波不良的政治关系直接相连。因此,两国各级领导人急需采取措施改善双边关系气氛。两国领导人的一个共识是,俄波两国关系不应受各种各样的“恐惧症”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面向未来,共同解决双边合作中的长期任务(13)。但两国领导人的电话交谈并未能够带来双边关系的缓和,相反,俄罗斯又采取了一系列在波兰看来严重损害波兰利益的行动:9月,俄罗斯和德国签署了“北欧天然气管道”(NEGP,即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协议;11月,俄方宣布禁止进口波兰肉,理由是“波兰经常违反卫生检疫规则,甚至假冒检疫证书”;12月,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将军在谈到波美关于在波兰部署拦截导弹和雷达设施时威胁说:“建立你们的盾牌吧,……但要想想建立之后什么将降临到你们头上。……作为这种防御体系一部分的国家会增加其风险。”
经过整整一年的唇枪舌剑,2006年伊始,克里姆林宫向波兰发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试图缓和双边关系。1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对波兰为今天的欧洲和世界事务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普京说,俄波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对俄波两国至关重要。2月,普京的欧洲事务特别顾问谢尔盖·雅斯特列姆斯基在访问波兰时强调说,他希望波兰和俄罗斯“像法国和德国做的那样,弥合根植于悲惨过去的分歧。”
进入2007年,因波兰原则同意美国在波兰建立反导防御系统,俄波关系再次急转直下。2月19日,波兰和捷克两国政府原则上同意美国在两国部署反导防御系统(波兰)和雷达站(捷克)。俄罗斯先是对此表示严重关切。5月23日,普京在维也纳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保加利亚或罗马尼亚设立新基地,或是在捷克共和国装置定位雷达并在波兰部署导弹是没有必要的。他强调指出,“这除了将导致新的军备竞赛以外,不会有别的结果。”俄罗斯军方更是多次威胁说,如果波兰和捷克同意在本国部署反导防御系统,俄罗斯的导弹将瞄准两国(14)。
2007年10月21日,在提前举行的波兰议会选举中,图斯克领导的公民纲领党战胜执政的法律与公正党,获得组阁权。图斯克政府上台后,在“重返欧洲”的同时,也希望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波兰新政府承诺,将在两个棘手的问题——美国在波兰的反导基地和欧盟—俄罗斯伙伴关系条约——上同俄罗斯展开对话。作为对波兰政府表态的回报,俄罗斯从12月开始解除进口波兰肉类的限制。但在反导防御系统问题上两国依然唇枪舌剑。波兰反对俄罗斯就美国计划在波兰建立反导防御系统问题上对波兰进行军事威胁。2007年12月16日,波兰总理批驳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发出的威胁(15),称“这种说法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没有可以影响波美(导弹防御系统)问题谈判的将军。”(16)
2008年2月8日,波兰总理图斯克访问俄罗斯。期间,图斯克会晤了俄罗斯所有高层领导人(17)。双方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会谈并未使双方的立场更接近。在输气管道走向问题上,克里姆林宫反对图斯克提出改变拟议中的连接俄罗斯和德国输气管线的提议;在波兰导弹基地问题上,波兰坚称这是波兰的主权范畴之内的事情。
图斯克的访问者在多大程度上会改变俄罗斯对波兰的政策呢?实际上,俄罗斯对波兰政策已有十余年,一次会晤会不可能改变这种政策。的确,波兰对俄罗斯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在地图上可以被遗忘的地方。俄罗斯永远没有忘记波兰。现在,话语有了变化,但是议程不会迅速改变。当然,俄波关系的破冰之旅最大的收获是双方了解到了他们有权利不同意对方的观点(18)。
波兰国际研究中心的罗宾斯基认为,波俄关系是一个困难和敏感的问题。波兰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这个帝国是波兰的近邻。“波兰对俄罗斯的政治应该是主动的,但不幸的是通常是被动的。我们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们通常不会影响发生在俄罗斯的事件。我们只能尝试着使我们处于正确的方向,以便同欧盟、美国和北约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努力不使同俄罗斯的冲突升级。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无论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不能影响现实。现实是,俄罗斯正在走向反西方,正在因导弹防御基地问题闷闷不乐……”(19)
2008年2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美国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发出了最新的警告,如果美国执意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基地,俄罗斯将导弹瞄准两国。普京称,部署这种盾牌是反民主的,并谴责美国单方面将其计划强加给波兰和捷克共和国。普京问道:“谁需要,他们真的需要这些系统吗?”(20)
普京的讲话在波兰反对派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右翼质疑政府对俄罗斯政策的有效性,左翼认为需要部署盾牌。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强调说:“我们应该十分坚定。这十分重要。来自一个强大国家总统的威胁不同寻常。但这些威胁不会引发(波兰的)反弹,因为它只会导致更多的威胁”。波兰议会发言人科摩罗夫斯基称,“不要对普京的讲话做出歇斯底里的举动。俄罗斯总统的话不仅事关波兰、捷克或乌克兰,也关系到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波俄关系中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反导基地本身,而在于美国在中欧地区公开正式的军事存在,它使得莫斯科再也不能向其传统控制区施加更大的影响。
对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利用地区危机
俄罗斯一直希望在巴尔干长期存在。因为俄罗斯一直认为,巴尔干的历史是俄国历史和俄国民族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约解体之后,巴尔干是俄国外交政策不仅需要考虑民族地区因素,而且寄予希望的唯一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决定控制东欧东部的同时,寻求重新建立在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影响。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对巴尔干实行双轨政策:限制美国和北约在巴尔干的影响,提升俄罗斯的存在。即使在俄罗斯的影响力有限时,它也努力保持其大国地位姿态。克里姆林宫的一位评论家说:“克里姆林宫领导人预先发明了俄罗斯国家利益,在需要时它可以公开捍卫这些利益。莫斯科的巴尔干政策便是这样一种发明。虽然同美国和北约相比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居于下风,但后者依然试图利用巴尔干危机获得影响这一地区和制衡日益增长的美国影响的杠杆。在前南斯拉夫战争中的立场表面上看是帮助塞尔维亚兄弟,但实际上是要把俄罗斯摆在具有影响力的地位上。”(21)此外,欧盟计划建立从里海绕过俄罗斯至黑海的“纳布科”能源管线引起了俄罗斯的警觉和担忧,它有可能被排除在主要输送地区之外。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一直设法阻挠西方对前南斯拉夫地区实施有效的政策,限制欧美在解决巴尔干冲突问题的能力,以便提高自身的威信。为此,俄罗斯利用了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的几乎每一次危机来寻求达到其目的。但在叶利钦时期,由于其亲西方的意识形态取向和忽视俄罗斯巴尔干政策的历史起源,导致俄罗斯未能根据巴尔干出现的新形势制订切实可行的巴尔干政策,而是追随西方提出的解决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冲突的方案。此外,俄罗斯在本国民族一致性和不确定性面临危机和国内问题成堆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对巴尔干局势有明确的定位。结果,试图与西方站在一起的俄罗斯不仅没有守住其巴尔
干的阵地,甚至没有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新独立国家中找到盟友。
在1999年科索沃危机中,俄罗斯显然又落后于巴尔干的形势发展。俄罗斯先是带着亲塞族人的立场涉足冲突,后来又带着同样的立场参加维和。这无助于保持俄罗斯在巴尔干的传统地位,恰恰相反,这种立场限制了俄罗斯的机动范围,使它陷于尴尬的境地。结果是,除了希腊之外,俄罗斯实际上在巴尔干已经没有地缘政治伙伴,甚至很难把南斯拉夫联盟称之为伙伴,因为在2000年10月总统大选后,科施图尼察领导的南斯拉夫正努力同西方改善关系。
巴尔干的现实(加之巴尔干越来越向往欧洲一体化价值体系),使得俄罗斯必须修正其巴尔干政策。因为,巴尔干事态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俄罗斯的战略家们意识到,俄罗斯在巴尔干面临的当务之急不是遏制美国的扩张,而是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和作为一个在巴尔干存在的国家的竞争力。换句话说,在21世纪,俄罗斯能够给倒向欧洲价值体系的巴尔干国家提供什么?
虽然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巴尔干政策遭到重创,它借助巴尔干国家提升其政治影响力的能力随之削弱,但俄罗斯坚持认为,亚得里亚海巴尔干是一个冲突多发地区,俄罗斯要想保持其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一切可能的危机和冲突。同时,利用巴尔干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油气的有利情况,保持和扩大在巴尔干的经济影响力。
俄罗斯认为,1999年科索沃冲突并未解决科索沃的根本问题,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很可能长期困扰塞尔维亚,甚至整个巴尔干地区。因此,普京主政之后,科索沃问题便成为俄罗斯的巴尔干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在巴尔干的外交活动很多内容也围绕科索沃问题展开。
1999年科索沃危机过后,俄罗斯曾呼吁在巴尔干建立不依托于北约的新的“集体安全体系”。阿尔巴尼亚认为,俄罗斯的这一倡议是试图绕过北约,将尚未同北约建立联系的塞尔维亚包括进来,旨在重新获得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削弱美国在巴尔干的地位,同时,以此维持巴尔干国家的现有边界,防止黑山和科索沃独立。2001年,普京在对俄罗斯驻科索沃维和部队讲话时称,“承认巴尔干国家的现有边界,任何改变现有边界都是极其危险和破坏性的(22)。”同年9月,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称,俄罗斯支持科索沃依然是“南斯拉夫(联盟)一部分的构想”。
2005年11月,当联合国决定启动科索沃最终地位的相关谈判后,俄罗斯高调介入,积极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2007年2月,当联合国秘书长科索沃最终地位谈判特使阿赫蒂萨里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有关科索沃最终地位的解决方案后,俄罗斯联合塞尔维亚一道,猛烈抨击该方案,称该方案违背了联合国有关科索沃问题的1244号决议的基本原则,事实上鼓励科索沃走向独立。在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坚持反对下,联合国不得不放弃阿赫蒂萨里方案,决定起草新的科索沃最终地位解决方案,并同意再就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进行120天的谈判。在这期间,俄罗斯高调宣称,不允许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一条红线。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后,俄罗斯朝野一片谴责之声。俄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称,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仅损害了塞尔维亚共和国主权,也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的原则,并可能引发巴尔干地区的新一轮冲突,使这一地区的紧张和种族暴力升级。俄方指责美国和欧盟支持的科索沃独立“不道德”,是双重标准的表现。2月22日,普京在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上说,西方承认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是可怕的先例。它实质上破坏了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而不仅仅是几十年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毫无疑问,它将带来一连串不可预见的后果。”同日,俄罗斯驻北约代表罗戈津威胁说,如果北约军队在科索沃的行动超出联合国授权的范围,俄罗斯将不排除“武力解决科索沃问题”。
虽然俄罗斯做出了强烈反应,但人们很难想象俄罗斯会因此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首先,普京总统在2月14日外国记者招待会上称,俄罗斯无意同西方对抗,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在2008年,真正对俄罗斯核心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总统选举、美国在波兰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以及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可能对俄罗斯安全利益产生威胁的问题;第三,科索沃问题毕竟给了俄罗斯重新获得对巴尔干施加政治和经济影响的良机。在政治上,美国固然因科索沃独立而在巴尔干找到一个基地,而俄罗斯却因塞尔维亚依赖俄罗斯,而进一步加强了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在经济上,科索沃问题使俄罗斯实现了在塞尔维亚修建能源管道的计划(23),俄罗斯借此巩固和扩大了在巴尔干和欧洲的能源主导地位;第四,虽然俄罗斯扬言要以“科索沃”为先例,承认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但这个前例对俄罗斯也是“双刃剑”,如果俄罗斯真的要舞动这把剑,它将面临这样的风险:“科索沃先例”同时也鼓励车臣分裂主义分子。俄罗斯很可能因“科索沃先例”而引火烧身,收之桑榆而失之东隅。
对黑海巴尔干国家:输出影响
俄罗斯在战略上重视这一地区有两个缘由:第一,控制这两国有助于在整个东南欧传播俄罗斯的影响,保加利亚更被俄罗斯视为可以帮助其实现收复“失地”的“杠杆。”;第二,它们可以形成连接欧洲和高加索—里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能源通道。
正可谓“爱之深,痛之切”。在俄罗斯看来,保加利亚同俄罗斯具有天然的历史、文化、宗教联系。是俄罗斯帮助保加利亚人获得的独立,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严厉批评保加利亚加入北约的行为。2000年8月,俄罗斯外交部指责保加利亚过分同北约接近,并警告说这会破坏保、俄传统的联系。但保加利亚反唇相讥:“讨论国家安全问题是保加利亚国家的主权事务。任何其他国家对这一问题说三道四都是不能接受的。(24)”俄保两国之间隐秘的冲突还在于美国计划在保加利亚开设基地或军事输送平台。俄罗斯对此反应强烈,并要求参加就拟议中的基地的谈判(25)。
在能源上,保加利亚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严重。俄罗斯也把保加利亚视为向东南欧重要的能源辐射地(26)。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保加利亚的2亿美元投资中,绝大多数资金投向了天然气和石油工业。俄罗斯寻求能源输送和消费的垄断地位,因而极力阻止东南欧国家另寻其他资源和从里海绕过俄罗斯的输送通道。“天然气外交”已经成为俄罗斯对保加利亚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27)。在1992~1995年间,俄罗斯对保加利亚的原油出口从30%猛增至73%。保加利亚分析家认为,“这种迅猛的增长,尤其是1993~1994年间,或许是地缘政治上要把保加利亚同俄罗斯联系在一起。(28),”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公司已经有系统地试图控制保加利亚的国营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对整个东南欧地区供应的主导地位。当保加利亚的外交政策与莫斯科不一致时,莫斯科便威胁要削减能源供应,这引发了人们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指责,称它是俄罗斯帝国主义的工具。在整个90年代,保加利亚数次被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能源勒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保加利亚在输送管线私有化过程中不愿意将天然气输送系统卖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时,俄罗斯商界便对保加利亚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
2003年2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表示,该公司有浓厚的兴趣参与保加利亚国有天然气公司“布尔加斯”的私有化(29)。为此,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执行总裁米勒亲自找到保加利亚总统和总理商讨增加对保加利亚,以及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土耳其的天然气供应事宜。显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十分想控制天然气的输送、分配、储存和进口(30)。
2003年3月,普京访问保加利亚。其间,双方签署了10个文件。俄罗斯宣布,它准备将通过保加利亚输气管线的送气量增加1/3,即从120亿立方米增加到180亿立方米。在同保加利亚总统共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对保加利亚能源部门的投资对俄罗斯经济至关重要。普京表示,俄罗斯准备参加开发天然气输送网络,使整个保加利亚天然气化。普京还宣布,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将通过与保加利亚国家电力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来共同增加向这一地区的电力销售。2007年11月,保加利亚的社会党政府一直赞同俄罗斯新建通过保加利亚的输油管线,认为不菲的过境费在经济上有利于保加利亚。
2008年1月17~18日,在普京总统对保加利亚进行2天的国事访问期间,俄保两国的能源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两国签署了8项能源合同,其中包括100亿欧元(146.6亿美元)的所谓“南溪”天然气管线计划(31)。
普京在保加利亚获得的“收益”可谓其离任前留给俄罗斯能源工业的一份大礼,这份礼物可以使俄罗斯利用经过巴尔干地区的油气管线扩大其在欧洲的能源影响。俄保协定不仅将会巩固俄罗斯作为欧洲主要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商的地位(32),而且会加强同欧盟的“纳布科”(33)输气管线竞争。普京对这一协定的评价是:“俄保能源协定是能源来源和供给路线多元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将增加巴尔干和整个欧洲的能源安全。”
保加利亚对俄保能源合作协定欢呼雀跃。保加利亚总统帕尔瓦诺夫兴高采烈地说:“今天签署的能源协定给保加利亚一个‘大满贯胜利’。每一个计划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不仅是因为俄保能源合作使得保加利亚在世界能源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34),而且,在同俄罗斯的技术谈判中,保加利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俄罗斯国家控制的天然气垄断公司原本只给保加利亚少量油气管线股份,但在保加利亚的一再坚持下,俄最终同意与保加利亚平分油气管线的股权。协定签署后保加利亚总理称:“保加利亚的利益受到完全的保护,执行这些计划是对巴尔干地区,而不仅仅是保加利亚能源安全的重要贡献”。
俄保能源合作的另外两个主要项目是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石油管线和保加利亚贝列内核电站项目。
2007年11月初,保加利亚经济和能源部长P·迪米特洛夫访问莫斯科时,俄保两国在企业级别上签署了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输油管线的补充协议。俄放弃购买保加利亚和希腊在该项目中的股份(35),俄方将完全负责石油供应。2007年3月15日签署的俄、保、希三国政府间协定(36)规定了俄方的供应责任。根据三国协定,从布尔加斯到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的输油管线过境费先交付给国际公司,然后根据在管线中的份额在俄、保、希三国之间进行分配。而保加利亚希望,过境费直接支付给保加利亚政府,以确保它可以从中获利。
2007年11月23日,欧洲委员会能源与运输总局裁定,2006年11月29日保加利亚签订关于建造贝列内核电厂建造初步协议并未违反欧共体的条约是完全可行的。这给保加利亚和俄罗斯在核电领域的合作开了绿灯。贝列内核电站由两座1000MW反应堆构成,从2008年1月开始建设,预计2015年建成,总投资40亿欧元。2006年10月31日,保加利亚国家电力公司宣布,该核电厂由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Atomstroyexport)承担建造。普京断言,贝列内核电站将使保加利亚在未来10年内成为欧洲第一大电力出口国。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巴尔干地区已经成为俄罗斯、欧盟和美国的能源竞争场所。俄罗斯通过同巴尔干国家签署能源合作协定,不仅有可能使巴尔干国家依赖俄罗斯能源,也可以借此对欧洲的发展施加更大的影响。
普京主政8年来,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中东欧不同地区的现实进行了“市场细分”。客观地说,相对于尚在复苏中的俄罗斯国力而言,这种有细分的中东欧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过去8年间,俄国人凭借着坚定的政治毅力、丰饶的能源资源和灵活的政策和策略,改变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地区软弱无力和无所作为的颓势,重新走上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争夺中东欧的战场,并部分恢复了其在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虽然我们不能预卜未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俄罗斯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利用中东欧国家之间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诉求,正在中东欧重新找回立足点。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影响的再现,不仅会增加俄罗斯对欧洲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会影响新老欧盟成员国之间对俄政策的心态,增加欧洲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进而有可能影响欧洲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的效力,并将不确定因素带入欧洲大西洋关系中去。
注释:
①在1991~1995年间,俄罗斯忙于国内的“民主化”进程,对中东欧的政策是放任自流。1995~2000年,所谓的“实用民族主义”统领俄罗斯对外政策,在中东欧国家申请加入北约问题上同后者进行政治对抗,俄罗斯同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跌入谷底。有关叶利钦时期中东欧与俄罗斯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可参阅朱晓中《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及巴尔干问题》,载郑羽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章第5节。
②2000年7月10日,普京在对俄罗斯联邦议会发表讲话时强调要恢复以往的大国地位。
③Alexander Dugin,On of the leading exponents of Euroasianism,Financial Times,2~3,December 2000.
④俄罗斯官员一直避免使用“中欧”一词,他们认为这个字眼带有抵抗莫斯科的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字眼本身带有反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味道。俄罗斯官方更愿意使用更宽泛的“共同欧洲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它包括俄罗斯。
⑤David Král,Perspectives of the Role of CEE Countries in Shaping the EU Policy towards New Eastern Neighbours,EUROPEUM,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Prague,27 October 2005,http://www.europeum.org/doc/pdf/837.pdf
⑥根据协定,俄匈在匈牙利境内管线中各占50%的股权。俄罗斯将在匈牙利修建10亿立方米的储气罐。V.Mukhin,"Russia's Weapons Makers Gunning for New Business",Russian Journal,12 March 2003.
⑦Anatoly Medetsky,"Hungary Signs Up for South Stream",The Moscow Time,http://www.moscowtimes.ru/stories/2008/02/29/041.html.
⑧"Russia and Hungary Settle Debt Problem",Pravda,20 January 2003.
⑨RFE/RL,Newsline 6.no.28,pt.2,12 Feb.2002.
⑩Putin Romances Central Europe,RF/ERL,March 1,2006.
(11)Transpetrol经营从乌克兰经斯洛伐克到捷克的输油管线。其南线同到克罗地亚沿海的亚得里亚系统相连。
(12)Sabrna Tavernise and Peter S.Green,"Oil Concerns in Russia Branch Out," New York Times,2 April 2002.
(13)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Speaks to Polish President Aleksander Kwasniewski by Telephone,Presidential Press Service release,http://www.In.mid.ru/brp_4.nsf/sps/DA308C4673C6EDFDC325705E002F3B40
(14)Vladimir Radyuhin,Russia May Target Poland,Czech Republic,http://www.hindu.com/2007/02/20/stories/2007022002941400.htm
(15)2007年12月,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威胁说,如果美国设在波兰的反导基地发射导弹,将被俄罗斯的自动导弹预警系统误读,并可能引发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的还击。
(16)Polish Premier Slams Russian Army Chief's Missile Warning,http://en.rian.ru/world/20071216/92688513.html
(17)包括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总理祖布科夫、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以及反对派领导人卡西亚诺夫。
(18)Slawek Szefs,"Ice Age over in Polish— Russian Relations? " 11.02.2008,http://www.polskieradio.pl/zagranica/news/artyku175639.html
(19)Agnieszka Bielawska,"Putin's Address Shocks Warsaw",15.02.2008,http://www.polskieradio.pl/zagranica/news/artyku176004_Putin_s_address_shocks_Warsaw.html
(20)REF/RL,Newsline,15 Feb.2008.
(21)[俄]A·Г·扎多欣、A·Ю·尼佐夫斯基:《20世纪军事秘密》,东方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第356页。
(22)APS Diplomatic Recorder,23 June 2001.
(23)2008年2月25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下届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塞尔维亚进行了闪电访问。除了继续表示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支持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之外,作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经理委员会主席,梅德韦杰夫此次访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出席俄气公司与塞尔维亚天然气公司关于建设过境天然气管道协议的签字仪式。该项目由普京亲自推动达成。根据协议,俄方将在“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框架内,铺设一条长400公里的过境塞尔维亚的管线。该项目的深意不仅限于经济范畴,还涉及地缘政治。这条管道将令塞尔维亚成为欧洲,首先是西欧能源安全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塞尔维亚稳定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欧洲的命运。俄罗斯以“能源牌”为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外国势力敲响了警钟。此外,俄方还将在塞尔维亚建设储气量大约3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专家初步估算,合同总价值大约是20亿欧元。梅德韦杰夫还表示,俄罗斯对塞尔维亚燃料能源领域将投资9亿欧元。他承诺,近期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将再签署涉及石油领域的协议,以便为加强两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24)马克西姆·尤辛:《无意义的争吵》,载[俄]《消息报》,2000年8月9日。在尤辛看来,“莫斯科坚持其立场,令人回想起今天的现实。使人回想起的东西是,这不是19世纪,当时,‘传统联系’决定了巴尔干的实用政策以及宗教及氏族关系。我们生活在理性和务实的世纪,所有结盟都是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择的。似乎只有俄罗斯外交部没能认识到这一点。如今,没有一个东欧国家,无论是否为斯拉夫民族或是否信奉东正教,会为了俄罗斯而牺牲同西方的关系。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和克罗地亚人需要贷款、投资和先进的技术。它们梦想尽可能快地加入欧盟。它们没有理由想加入独联体。毕竟贫穷的保加利亚不会向俄罗斯要贷款……客气地说,外交部的立场令人困惑。是否该停止生活在虚幻和历史神话中了?我们两国为何总要被迫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做出人为和做作的选择?但是,外交部就是不冷静。外交部跟踪保加利亚议会的辩论就好像他们在参加俄罗斯联邦构成共和国鞑靼共和国或卡尔梅克共和国的辩论一样。这好像莫斯科又回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告诉保加利亚当局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如何做。”
(25)当记者问及美国或北约在保加利亚设立基地是否会影响到俄保双边关系的问题时,俄罗斯总统军事顾问米霍夫答道:“当然会有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保加利亚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安全决定。”RFE/RL,Newsline 7,no.155,pt.2,15 Aug.2003.
(26)Margarita Assenova,"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Bulgaria and Romania," in 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Southeast Europe,Munich,Bertelsman Foundation,2000.
(27)Jakov Pappe,"Oil and Gas Diplomacy of Russia," Business and Foreign Policy,no.2,1997.
(28)Georgi Ganev,"Bulgaria and Balkan Energy Flow:An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Conference Paper January 1999.
(29)RFE/RL,Newsline 7,no.24,pt.2,6 Feb.2003.
(30)Andrew Neff,"State Gas Unility Looks to Exit Bulgaria Gas Distribution Market,"World Market Analysis, 11 July2003.
(31)“南溪”(Южный Пoтoк)是俄罗斯通向意大利的天然气输气管线的称谓。2007年6月23日由意大利埃尼(Eni)能源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在意大利共同签署。该管线全长超过900公里,从俄黑海岸边城市新罗西斯克市的别列戈瓦亚加压站起,向西通过黑海海底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此后分两路经过巴尔干半岛通向意大利和奥地利。西南线通过希腊和爱奥尼亚海向南至意大利;西北线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向北至意大利,并从意大利建一支线至奥地利,管道设计年供应天然气300亿立方米。管线自2008年春开始建设,2013年起开始供气。“南溪”输气管线将部分取代计划中的“蓝溪”(从俄罗斯经黑海到土耳其的输气管线)延长线(从土耳其经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到匈牙利)。
(32)俄罗斯是世界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石油第二大出口国,占欧洲国家供应量的25%。
(33)纳布科管线自里海起,经中亚,绕过俄罗斯到欧洲,旨在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但由于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一些关键产油国未履行承诺,目前该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34)目前,有4条重要的正在建设中的管线穿越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总理谢尔盖·斯坦尼舍夫说,超过保加利亚的油气管线越多,保加利亚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35)Elitsa Savova,Bulgaria and Russia Sign Additional Agreement on Bourgas—Alexandroupolis Pipeline,http://www.sofiaecho.com/article/bulgaria—and—russia—sign—additional—agreement—on—bourgas—alexandroupolis—pipeline/id_26106/catid_66.
(36)该管线协定谈判了14年。根据协定,俄罗斯持有该管线51%的股权,其余49%由保加利亚和希腊持有。该管线全长280公里,估计耗资9亿美元。俄罗斯希望2008年4月起建设,2010年完成。该管线使用90厘米直径管,初期每天输送原油70万桶,最终要达到100万桶。"Bulgaria,Greece,Russia to Signlong—awaited Pipeline Deal",http://www.today.az/news/business/3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