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现代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其表达形式、运用手段与大众传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本身具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手段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现代发展,尤其是被称作“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大学生受众的影响力已被广为关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进行的一项关于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占到了56.4%。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为媒介的大众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大众传媒作为权威信息提供机构,以其无孔不入的宣传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信息环境。传媒的巨大渗透作用往往是大学生所无法回避的。大众传媒的现代发展正改变着大学生受众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成才方式,这些影响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众传媒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从接触媒介信息中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方式。近年来,网络媒介的发展更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网络作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体,其开放性、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受众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网络上提供色情信息和服务的网站相当普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情感上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容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网络的虚拟性也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现象在每一所大学几乎都存在,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为此而荒废学业的大有人在。网络的虚拟环境还可能扭曲大学生的人格,导致个人主义的倾向。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对大学生受众的影响基于其功能。大众传媒的功能有信息传递、宣传教育、文化聚散、提供服务和娱乐等。其中每一种功能都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传递的信息可能是真实的、全面的,也可能是虚假的、片面的;宣传教育内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聚散的文化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落后的;提供服务和娱乐可能是满足合理需求的,也可能是迎合低级趣味的。大众传播的现代发展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强烈。传统的灌输式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网络传媒带来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而网络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大众传媒的现代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新挑战。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而当前,一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一方面学校对于学生依法依规地运用网络技术的教育相对滞后,网络的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落技术运用不相适应,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挑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从内容到方法的创新,探索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应对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有效利用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因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蕴含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导向正确的新闻报道,其内容蕴含各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蕴含大量的先进文化信息和科学常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正确的导向,对各种信息的内容加以选择,对于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息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渠道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目前出现的一些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宣传教育节目、光盘等正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大学生的喜爱。利用校园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引发关注和讨论,进行强化渗透,使大学生受众产生思想共鸣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8月5日在为《南方日报》创刊45周年的题词中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有效利用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要注意把握时机。广播电视等媒体传递信息迅速,讲求时效性,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借以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把握时机,“趁热打铁”,对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2.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广泛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已渐成规模,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打造、网上BBS师生互动交流、网络辅导员队伍的逐步建立等,这些尝试与探索都在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努力运用网络新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更直接、更深入。网络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政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3.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随着传媒的发展及传媒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媒介素养成为传播学者们讨论的又一个热点问题。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大众传媒在发挥推动社会发展正面功能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地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为恶服务的工具”一面,早已出现在现代人的媒介生活中。大众传媒导致凶杀、暴力和色情泛滥,助长“社会顺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以低俗的内容剥夺人们的闲暇时间,麻醉人的精神等等。那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呢?国内有高校曾做过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当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以多种媒介形式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形式,大学生更表现出出色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对于传播学者深为忧虑的“客观现实虚拟化为媒介现实”的问题,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对两种现实的自发性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与此相应,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中诸如暴力等内容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但是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对大众传媒本质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传媒的各种基础知识,学会如何使用传媒的技能;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信息的能力;掌握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传媒形态发展自己、服务他人。
标签: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