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勤工助学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突破论文

新时代勤工助学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突破论文

新时代勤工助学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突破

许国堂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广东·广州 510641)

摘 要 我国勤工助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勤工助学是育人的平台,当前高校在勤工助学育人内涵认识、协同育人机制、岗位供需、制度文化体系方面还不完善。我们可以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供需矛盾、制度文化等方面发力,不断优化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关键词 勤工助学 立德树人 协同育人 三全育人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为了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合法劳动取得报酬的实践活动。进入新时代,梳理我国勤工助学的历史,分析当前勤工助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之策,对于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勤工助学育人的历史回顾

勤工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勤工俭学。1915年,我国有志青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留法学生俭学会”,希望以此帮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出国学习,以寻找救国图强之路。他们主张将劳心与劳力、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参与其中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成为我党著名的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倡青年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动员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劳动,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双结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复旦大学提出“勤工助学”的概念,强调学生要自立自强,要把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及个人发展结合起来。90年以后,《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勤工助学的地位、内容、形式、经费保障等有了制度性的规定。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对勤工助学的学校职责、组织机构、校内外活动管理、酬金标准及支付、法律责任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第二,经济支持。(1)税收支持。泰国政府通过低息贷款或减税等政策,支持购买昂贵的医疗技术等;印度政府降低进口医疗器械的关税,以外汇方式支付的医疗服务“视同出口”,享受同样的出口激励。(2)财政补贴。泰国政府投资数百万美元补贴“医疗中心项目”。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6年3月16—17日发生在华东沿海的一次大范围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此次大雾形成的热力因子、动力因子、水汽因子等进行诊断分析,揭示出平流雾发生、发展维持机制,以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

2 勤工助学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她没有察觉我的情绪,低着头、弓着腰,一下一下艰难地拖着。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天拎着水桶和拖布爬上爬下,只为了一千五百块的工资。她时常抱怨腰酸腿痛,我从未当回事,只说她那是缺钙应该多补钙,但从未去药店为她买过一次。而男友小健哪怕只是伤风感冒,我都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感冒药双手呈到他面前。

(2)勤工助学协同育人与“三全育人”格局存在差距。“三全育人”要求全体教育者全员参与,不管处于哪个岗位,都要从岗位角色出发,主动承担育人责任,既要全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又要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的不同方位实施教育。然而,当前勤工助学岗位指导老师对“三全育人”并未形成共识。于是,岗位指导老师中,不切实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有之,不主动参与育人工作的有之,不善于发现问题苗头的有之,不主动与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及其他老师形成协同的有之。总之,当前勤工助学协同育人还不理想,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存在差距,还难以全面深入把握学生思想发展动态,还没有做到及时开展引导教育。

(3)勤工助学岗位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供应数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岗位需求。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招生数量增加,学生对勤工助学日益认同,学生对岗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学校可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体量有限,难以同步增加校内岗位数量。同时,学生社会竞争力相对不足、社会诚信环境欠佳等,使得校外岗位增长供应受限,校外岗位拓展不足。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质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当前勤工助学的岗位多为劳务岗位,如饭堂卫生清洁、卫生检查等岗位,行政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数量较少。而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目的并非只是追求经济效益,他们追求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的平衡,甚至更看重勤工助学是否能给其提供有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在学生看来,当前大多数对专业学习促进有限,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从而放弃勤工助学岗位,转向其他渠道和平台。相应地,用工单位也存在不满,如埋怨学生不能吃苦,不负责任,不从一而终,等等。

(4)勤工助学制度、文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对组织机构、学校职责、管理服务组织职责、校内岗位设置、校外活动管理、酬金标准及支付及法律责任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果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组织及具体用工单不按照新修订的文件调整相应的操作规程,则会使勤工助学新的育人目标难以落实。比如,有的没有明确设置岗位的标准,岗位设置随意;有的只关注学生的工作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有的没有明确岗位指导老师的权利和责任,老师开展思想教育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够。此外,用工单位对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动力不强烈,勤工助学文化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指出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平台,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育人使命。

(1)对勤工助学育人内涵认识不足。一方面,学校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在实施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在价值取向上重视勤工助学的经济效益,片面强调学校在困难补助方面的执行情况、实体基地创建、学生资助数量等显性指标,忽视勤工助学教育效益,不关注勤工助学的社会影响、对学生的内在影响等隐性指标。相应地,岗位指导老师也不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价值引领。如有的老师日常对学生管理上宽、松、软,考核不严格,缺乏劳动教育引导。有的老师对学生关心、关注不足,对于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敏感,错失干预时机。有的老师误认为勤工助学是纯粹的经济活动,师生关系错位为纯粹的雇佣关系,与勤工助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有的认为勤工助学是经济贫困的学生才参与的活动,有的认为勤工助学占用太多个人学习时间会影响学习,有的经济困难但只指望助学金、困难补助、费用减免和社会资助等等。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有的把“助学”与“勤工”本末倒置以致荒废学业,有的将勤工助学与志愿服务等同起来因此不再参与志愿服务,有的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强,拈轻怕重,不能吃苦,甚至半途而废。

177****8072:啊啊啊!求上墙!借楼表白王靖淞的反义词,王靖淞你个笨蛋,我早看你不顺眼了!居然还有人说我喜欢你,哼!

3 加强勤工助学工作的对策

(1)聚焦思想引领,丰富勤工助学思想育人内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思想育人功能。一方面,要提高站位,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重新思考、审视勤工助学育人过程、理念和价值引导,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另一方面,要丰富勤工助学的思想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人员选拔、日常管理、岗位考核、文化活动等方面,以实现经济资助、心理资助、精神资助等方面的统一。同时,要结合实践,提炼勤工助学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青年特点的勤工助学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个人追求和行为准则。

(2)聚焦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把勤工助学纳入“三全育人”统筹考虑。一方面,要凝聚共识,把勤工助学工作纳入学校“三全育人”整体格局。在顶层设计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生为本,意味着高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岗位指导老师师范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老师在新时代的传道使命,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情操。勤工助学的岗位指导老师,要牢记自己是大思政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要成为学生楷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显然,这要求勤工助学的岗位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知识传授,更要着眼于知识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素质、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高度统一。同时,要加强勤工助学党组织、团组织及其他社团组织的建设,尤其是要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组织真正成为战斗堡垒,提高勤工助学育人的合力和实效。

(3)聚焦供需矛盾,健全岗位体系,不断丰富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平台。勤工助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岗位的挖掘。通过协同各部门,以挖掘和创造更多的管理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建设和发展。通过协同各学院和科研机构,以创造更多的技术岗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科学研究、管理。通过协同学校服务外包单位,以争取更多的管理、服务岗位。通过协同学校产业等机构,以创建勤工助学人才基地,形成与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协同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岗位的挖掘。创新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社区等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协同体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勤工助学市场化。总之,要想方设法创造尽可能多的优质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特长、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4)聚焦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勤工助学制度、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制度、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加强勤工助学制度体系建设,使勤工助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勤工助学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管理制度,对勤工助学的工作使命、工作目标、工作时间、工作报酬、考核机制、激励惩罚、成本核算、聘用办法、岗前培训、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分配制度,在岗位紧缺时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岗位宽裕时让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以优化匹配,满足双方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勤工助学电子档案动态跟踪制度,全面、全过程跟踪记录勤工助学学生的个体和总体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情况。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出个性化服务管理参考方案,及时化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将问题处理在萌芽之前。同时,健全权益保障制度,提高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凝聚各方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健全勤工助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勤工助学文化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勤工助学文化育人功能不容忽视。要倡导勤俭节约、工匠精神、助人自助、学以致用、自立自强、自律自信的勤工助学特色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勤工助学是一件光荣和自豪的事情。要加强勤工助学文化的研究,重点研究和解决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文化建设的实质、内容、形式、载体和育人机制,构建高校勤工助学人的文化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大思政工程建设提供勤工助学层面的方案,讲述好勤工助学故事,传播好勤工助学声音,弘扬好勤工助学精神。同时,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高校文化,发挥勤工助学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工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中图分类号: G522.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许国堂(1982.07-),男,汉族,硕士,研究实习员,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新时代勤工助学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