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论文_黄晓梅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兴宁“三百”文化公园项目为“百亭”结合“百姓”打造的主题文化公园,以一亭、一姓、一灯、一文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亭为文化载体;融入华夏百家姓等的传统文化和兴宁的围龙屋、花灯、赏灯节民俗活动等设计元素;凸显“三百”文化公园的文化性、艺术性、游览性、科普性,展现新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介绍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项目的文化背景及设计特色,浅析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强调文化根基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关键词:主题公园 ; 客家文化;“百亭”;“ 百姓”;“百灯”

一、解读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规划设计项目

兴宁“三百”文化公园位于兴宁城东侧,北临梅河高速,接黄泥坑水库南部水域,在龙山山脉之上,处于兴宁市与梅州市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极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围龙屋、四角楼是客家建筑的精品,与精致的兴宁花灯与特色的赏灯节风俗都令人印象深刻。

项目以一亭、一姓、一灯、一文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三百”文化公园“三百”即“百亭”“百姓”“百灯”:

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亭为文化载体,融入华夏百家姓等的传统文化和兴宁的围龙屋、花灯、赏灯节民俗活动等设计元素,凸显“三百”文化公园的文化性、艺术性、游览性、科普性,展现新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中的特色“百亭”谈亭的运用

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项目是以 “百亭”结合“百姓”打造的主题文化公园。“百亭”的设计在项目中占非常主要的作用。

1、亭在园林绿地中的作用

(1)景观作用。亭在园林中常作为对景、借景、点缀风景用,也是人们游览、休息、赏景的最佳处。

(2)使用功能。亭子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游赏活动的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2、亭的位置选择

亭在园林布局中,其位置的选择极其灵活,不受格局所限,可独立设置,也可依附于其他建筑物而组成群体,更可结合山石、水体、大树等,得其天然之趣,充分利用各种奇特的地形基址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1)山上建亭。山上建亭,常选用的位置有山巅、山腰台地、悬崖峭峰、山坡侧旁、山洞洞口、山谷溪涧等处。亭与山的结合可以共筑成景,成为一种山景的标志。亭立于山顶以升高视点俯瞰山下景色,如北京香山鬼见愁上重阳阁前方亭;列亭于山坡可作背景,如颐和园万寿山前坡佛香阁两侧有各种亭对称布置,葚为壮观;山中置亭有幽静深邃的意境。如北京植物园内拙山亭;山上建亭还有的是为了与山下的建筑取得呼应,共同形成更美自勺空间。只要选址得当、型体合宜,山与亭相结合能形成特有的景观。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全园大约有1/3数量的亭子放在山上,绝大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临水建亭,水际安亭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很多优秀的实例。临水的岸边、水边石矶、水中小岛、桥梁之上等处都可设立。水边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的景色,另一方面,也可丰富水景效果。水面设亭,一般应尽量贴近水面,宜低不宜高,突出水中为三面或四面水面所环绕。

凸入水中或完全驾临于水面之上的亭,也常立基于岛、半岛或水中石台之上,以堤、桥与岸相连。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完全临水的亭,应尽可能贴近水面,切忌用混凝土柱墩把亭子高高架起,使亭子失去了与水面之间的贴切关系,比例失调。为了造成亭子有漂浮于水面的感觉,设计时还应尽可能把亭子下部的柱墩缩到挑出的底板边缘的后面去,或选用天然的石料包住混凝土柱墩,并在亭边的沿岸和水中散置叠石,以增添自然情趣。

水际安亭需要注意选择好观水的视角,还要注意亭在风景画面中的恰当位置。水面设亭在体量上的大小,主要看它所面对的水面的大小而定。位于开阔湖面的亭子尺度一般较大,有时为了强调一定的气势和满足园林规划的需要,还把几个亭子组织起来,成为一组亭子组群,形成层次丰富、体型变化的建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桥上置亭,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处理上的一个常见手法。除以上常见的位置外,亭还经常设立于密林深处、庭院一角、花间林中、草坪中、园路中间以及园路侧旁等平坦处。

三、结语

文化根基是主题文化公园的生命力和市场运转力,任何主题性的项目没有文化根基都是空的,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项目是以 “百亭”结合“百姓”打造的主题文化公园。在兴宁“三百”文化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贯彻保护为主、科技引导、适度开发、保护与开发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科研引导开发带动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打造客家文化特色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375889101178.

[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3-5.

[4]李长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6]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7]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7-24.

[8]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67-80.

论文作者:黄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  ;  ;  ;  ;  ;  ;  ;  

浅谈兴宁“三百”文化公园设计论文_黄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