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3)02-0027-0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自信”。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我们必将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分科目深入研究。这样,既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又便于对其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许多重要原理做深度的研读和运用。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也应当受到全党的关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如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应的,就党的建设领域而言,也有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党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经验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心声,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努力发掘这一理论资源,无疑对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目前理论界对此做了较多的分析研究,但将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我们可以将历史上纵向的党建思想内容和各个时期横向的党建思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昨天的历史转折联系着今天的发展情势,影响着明天的发展趋势。在历史长河中常能找到这样一些历史事件,看似偶然发生,但里面却包含着、决定着随之而来的发展道路与历史走向,它们产生的影响可能延续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进程中,就多次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如邓小平南方谈话等。另一方面,能够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毛泽东党建思想,使之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需要,也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丰富阅历的政党,也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根本执政经验。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从经验中揭示规律,从而实现理论升华,更好地指导实践。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首要前提。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以史为鉴,密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在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经历了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些不同阶段的党建理论都联系各个时期的实际,共同构筑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党建主题,呈现出丰富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成果。
(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紧围绕“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目标,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作风等方面提出全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此理论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的第一个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一是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二是坚持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新时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第二,要有一条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的基本路线。一是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提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据此,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又在党的十三大上将之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二是从实践党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祖国统一等多个角度阐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一是把民主集中制提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二是加强民主集中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必须制度化、法治化。
第四,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一是认识到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二是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建设好领导班子。三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邓小平主张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一整套选拔任用干部制度。
第五,把党风和廉政建设当作大事来抓。一是认识到党风和廉政建设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二是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确定反腐败的基本方针。三是明确端正党风、反对腐败的途径和措施。
第六,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一是明确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明确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路,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是国家的领导者,不是具体的管理者,“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第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就不能很好地坚持。改善党的领导,一是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二是要改善党的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主要是改变“不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体制,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党包揽一切的体制,实际存在的家长制、特权制,党大于法,干部终身制等。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大建树。其党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第一,“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指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党在新世纪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党建总目标的根本要求和具体途径。
第二,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来建设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要重点解答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党的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郑重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树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旗帜。此后,江泽民多次阐述如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问题,并指出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全党的历史责任。
第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崭新的视角定位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江泽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其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在新的高度提升党的阶级基础,在更高水平上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还必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江泽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只要符合党员条件,也可以吸收到党内来,而不能以财产的多少作为判断人们在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第五,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江泽民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概念,他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每个共产党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第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江泽民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职能,建立地方党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要求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
第七,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必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着重完成两项战略任务:一是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二是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
第八,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群关系问题,必须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泽民提出把党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认为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提出必须从严治党,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总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党建设认识的新成果,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深刻揭示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这一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就意味着执政党在做决策、用干部、干工作、联系群众时都要体现科学发展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也要实现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把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去认识,按规律办事,也意味着党的建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科学的制度保障,用科学的方法推进。
第二,党的生存的全部基础就是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强调了“权为民所赋”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针对执政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胡锦涛指出,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又列举了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党的生存基础:只有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第三,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着力点。当前,提高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灵魂,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一劳永逸的,是需要经常保持的。党的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指党组织或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纯正清白,做到思想纯洁、政治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
第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求全党必须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组织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深化服务内涵、增强服务实效为手段,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努力培养党组织和党员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全新命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这意味着党建思路、工作方式、自身形象的转型,更加切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中国实际。
第五,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我们党一贯重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又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是综合性的建设,例如反腐倡廉建设包括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而制度建设则更是辐射在各项建设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的具体目标做了拓展,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此外,还对党员责任意识进行了强化,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第六,当前和今后五年要重点完成的八项党建任务。党的十八大从当下亟须解决的党建具体问题出发,部署了“理想信念、党群关系、党内民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败、党的纪律”八个方面的任务,强调了当前及今后党建工作的重心。具体来讲,这八项任务包括: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是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开拓性的飞跃,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得益于历史成果的渐次积累,同时最新成果又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历史成果。如在政治路线中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针对实现温饱的目标,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针对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针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可以说,科学发展理念得到渐次深化,即关注经济发展——强调全面发展——形成全面发展的系统理论。此理论的“三级跳”说明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围绕党建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承前启后、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成果和观点
如党的执政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邓小平强调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到江泽民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再到胡锦涛提出“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主线”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样一个前后呼应的理论体系。又如,邓小平鉴于我们党长期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略了抓经济、抓业务的实际,加之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飞跃发展的现实,要求全党努力学技术、有文化、懂经济。江泽民在世纪之交则把“讲学习”与“讲政治”、“讲正气”紧密联系起来,并将之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要求,号召在全党开展“三讲”活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则在新世纪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并倡导建立集体学习的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创新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除具有全面性、开放性、继承性、超越性等共同点外,还显现出各自突出的特色。
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创新环境,即它是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变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高举毛泽东党建思想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形势下总揽全局、深谋远虑、凝聚人心、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各个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各个历史阶段的党建理论又显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是在总结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尤其具有扬弃性、开拓性和首创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首先否定了在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下仍然认为党是“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思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他着重阐述“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重要观点,引导全党自觉向执政党思维转型,并着手筹划改革党的领导制度。这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思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特别是在总结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中形成的,也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更具有转折性、系统性。在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下,共产党如何执政才能获得人民支持,共产党如何执政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课题,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同时要求全党重点解答和实践“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共产党应当怎样执政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持久拥护和支持的问题。另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内涵上突破了以往党建目标仅局限于政治性、阶级性内容的思维定式,把党建目标与探索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是在历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背景和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也是在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更具有人本性、和谐性。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新的要求,保证执政安全、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长足发展?对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确立新的思路,作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命题、新论断,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的党”的问题,进一步揭示了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规律和党自身建设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敢于研究和回答实践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众多成果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传统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换、市场化改革深化的重要时期,时代呼唤着像当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那样的精品佳作的出现,也期待着像邓小平南方谈话一样的前进号角的出现。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一定要敢于探索,勇于攻坚克难,凝聚改革共识,防止精神懈怠,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证明。改革开放后,即使其间出现几次大的政治风波,如1989年学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也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但是,由于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变革的非常时期,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加之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怨言和意见,因此,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四大危险”,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把密切联系群众由一般的道德作风要求提升到制度化高度,努力健全服务、联系群众的制度,维护群众权益,切实化解潜在的危险,赢得人民群众的持续拥护。
(三)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真抓实干,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聚精会神地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正因如此,30多年来党的建设方面产生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制度,它们在推进党建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层化的环境下,由于来自权力、金钱等方面的诱惑增多,来自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风险增大,因此,一定要从理念与体制、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来解决党内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不纯洁的问题,联系实际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使党始终保持肌体健康。
(四)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借鉴国际经验,使党建工作在全球比较和国际观察的视野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
善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十分重要。我们不仅要从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揭示规律,而且要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要科学总结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理性总结和全面比较会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战略思维更加深邃,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制度设计更加严密,方式方法更加稳妥,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收稿日期]2012-01-05
标签:党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江泽民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 胡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