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点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7-0016-05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察和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的主要特点。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努力使思想认识同客观世界相符合。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难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一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初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开放,是因为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后,我们认识到过去的路走不通了,要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后来发生的苏东剧变,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如此集中、明确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到我们党的面前,成为必须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说,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出发研究问题,形势和任务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他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等。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已经很熟悉了。但在当初,却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孕育形成,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二是及时回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局面,我们党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又突出地遇到一个怎样继续执好政,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2](P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继续发展的瓶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如此现实、紧迫地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迫使我们党作出回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灵魂,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
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课题,大胆探索,不断回答和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就会把思想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进这一伟大事业,没有一股子敢闯敢试的气和劲,没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不行的。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这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这种精神。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而今,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光辉历程。这30年,是中国和世界大变革、大发展的3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同寻常的30年。30年来,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取得的发展进步,无一不是在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中实现的。比如:从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改革到建立经济特区、推动城市改革,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又如,在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能不能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上,我们党没有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没有照搬别人的现有模式,而是立足国情、大胆创新,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些伟大的创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试想,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这些的创新之举怎么可能成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因而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创新实践孕育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又引领创新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是创新实践与创新理论互动互促的结果。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不注重创新、不积极创新,就必然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我们党强调,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战略位置。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就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弘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战略的核心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始和推进的。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注重从理论上、战略上、全局上研究分析和把握时代主题变化及世界发展趋势,主动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历史潮流,全面分析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利弊得失,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实际上就是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和竞争,才能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对外开放在内容上是全面的,在空间上是全方位的,既面向发达国家又面向发展中国家,既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又面向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我们既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我们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不仅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还突出地体现在它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人类文明成果。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P373)也就是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而且这“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1](P79)正是因为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30年,是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理论发展的过程。我们坚持以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了解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地充实、丰富、提高自己。同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决不放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所有这些,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科技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对我国学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不仅没有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P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P10)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认,在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以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科学地界定了“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了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理论工作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在推动社会实践进步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进步的历史,是在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的同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372)的判断标准和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是改革开放和共产党执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与支持、取得巨大成功和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促使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面旗帜、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鲜明地表明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必由之路和理论指导,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和最宝贵的财富。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