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_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模式论文,标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9)01-0017-07

个人的信息素养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有效,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和衡量的。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并为在信息社会探讨信息素质提供了一个框架,具有高层次的参考价值和宏观的指导意义。

合理的模式能有效地支持标准的实施。从根本上讲,信息素养模式是一种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是个人在信息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程序,模式的不同环节或层级与信息素养标准相对应,代表了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与标准相比,信息素养模式更具有普遍性和操作性,它为信息素养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的实践提供了客观指导。

信息素养的实现则是在信息素养标准和模式的指导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进行实践,提供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检验信息素养模式可行性的方案。

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标准又是衡量实践活动成效的唯一指标,促进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三者的贯彻实施体现了一种宏观到微观、一般到具体的过程。

本文从信息素养实现的角度,介绍、分析、比较信息素养的标准、模式以及最佳实践,以期对亚太地区信息素养标准的建立以及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1 信息素养的标准

根据各国实际状况,许多国家和组织制定了不同的信息素养标准。总体说来,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已经相当成熟和正规化;亚洲国家在参考欧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一些标准和指南。

1.1 欧美标准

(1)ACRL标准。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

(2)ANZIIL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ANZIIL)正式发布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该工作组又在结合各高校实施反馈意见及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修正了部分内容。2004版《框架》确立了4条中心原则,并提出了支持个体获得、识别和应用信息的6条核心信息素养标准。

(3)SCONUL标准。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在1998年提出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其实质依然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虽然这个指标体系不像美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通过高校图书馆的领导性联盟以文件的形式颁布,但在英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影响广泛。

综合信息素养标准的主要指标体系,对于以上三种标准,可对比如下:

(4)IFLA标准。国际图联组织在参考以上三种标准及该领域内其他专业工作的基础上,试图建立国际图书馆界通用的信息素养标准。IFLA确定了信息素养的三个组成元素:获取、评价和利用,并指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获取”指用户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定义并表述信息需求的能力和定位信息的能力;“评价”指用户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评价和进行信息排列组织与信息分类的能力;“利用”则指用户准确并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利用和信息利用的交流与道德两个方面。

除上述各标准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和组织也制定了信息素养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传播协会在1998年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

在2000年10月27日~28日堪培拉(Canberra)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通过修改《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该标准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中,也可适用其他层次的教育。

英国的The Big Blue项目组在2002年提出的英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个项目组由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Library)和利兹大学图书馆(Leeds University Library)的馆员组成,在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的资助下,研究英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他们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由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组成。

1.2 亚洲国家建立信息素养标准的努力

在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借鉴欧美标准,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指标体系、规划和指南。但是,到目前为止,亚洲地区还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

1.2.1 北京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为探索并制定适合我国的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承担了北京高校为期两年(2003-2005)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

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课题组将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通用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和学科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图1)。通用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细化的是基础的信息素质能力和通用的信息素质能力;学科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细化的是不同学科所需要的专门的信息素质能力。学科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建立在通用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是通用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在不同学科的延伸与扩展。

图1 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原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研究会)的配合下,课题组完成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在一些文件里面有所涉及,没有专门的标准体系,可操作性更无从谈起。《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北京市文献检索教育研究会的课题成果,对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衡量依据,但是由于北京属于教育比较发达地区,他们的指标体系对其他地区的高等学校的适用性尚待研究考证。

1.2.2 台湾中小学教师信息基本素养指标

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近年来,台湾地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逐渐重视,教育管理部门在1998年《扩大内需方案》规范了教师信息基本能力指标,并制定了《国民中小学教师信息基本素养指标》,内容包括信息课程专业素养、软件包及应用软件操作素养和各科应用网络教学素养,用以规范台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国民中小学教师信息基本素养指标》是在借鉴1993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通过的国家教师技术标准(简称NETS.T)的基础上制定的。ISTE是一个专门从事教师技术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它的主要宗旨是帮助小学和高中教师及管理者运用技术以促进学习。为了使国家教师技术标准保持时效性,NETS.T至今已经被修订了三次,最新一次是2004年的修订版。然而台湾标准参照的是修订前的标准,此后没有作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

将台湾标准与NETS.T(2004)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基本的角度进行比较(如表2),发现二者都比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但台湾标准在态度方面与NETS.T(2004)相比则较差。如果标准的时效性变弱,其参考的价值也会降低,因此台湾标准也应该及时修订,保持其时效性。

表2 NETS.T(2004)和台湾教育部标准的比较

标准NETS.T 台湾

知识 应用

应用

1.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应用

应用

2.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知识

应用

应用

技能 应用

应用

1.信息技术应用技术

应用

应用

2.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技能

应用

应用

态度

部分应用未应用

1.信息技术方面的积极态度

部分应用未应用

2.信息学习方面的积极态度

部分应用未应用

3.教学技术的积极态度

部分应用未应用

1.2.3 新加坡信息素养指南

新加坡没有明确系统的信息素养的标准。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制订了信息素养的指南,指南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学习和思考的基本框架,指出学生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学生应该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学习:搜寻和评价大量可用的信息;创造性的运用所获取的信息。为补充这一指导方针,还发布了一些信息素养指南的补充材料,提出如何把信息素养能力渗透到课程中去。

为了更好的贯彻指南,教育部在1997年-2007年间为信息技术教育制定了两个总体规划。第一个总体规划在1997年-2002年间实施,它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制定了总体蓝图,向每个在读的学生提供丰富信息技术的课程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2002年中期,教育部又出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总体规划。第二个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第一个总体规划的发展和成就,继续激发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中的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及独立学习的能力。

2 信息素养的模式

信息素养模式是在信息素养标准的指导下,对个人在信息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程序的规范化。个人在自身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所需达到的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以及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这样一种能力,是评价一个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指标性数据。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模式可以分为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理论模式侧重于信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分析,实践模式则侧重于信息活动过程的环节设计。

2.1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式

(1)理论模式一

该模式是由Shapiro和Hughues在他们的一篇论文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New Literal Art中提出来的,对该模式要素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模式要素分析

要素 分析

工具素养 了解硬件软件相关知识

资源素养 了解不同信息资源的知识

社会结构素养 信息是如何产生,如何社会化的

调查研究的素养利用网络工具来提升研究能力的素养

发表研究和想法的素养 在网络上发表文章

适应新生技术的素养在工作中能适应新的信息技术

评价素养 批判性地看待信息技术

(2)理论模式二

Christine Bruce提供了另外一种信息素养模式,该模式是应用现象学的方法来描述个体的信息素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发现信息在信息海洋中发现信息;

·应用信息技术于信息获取和交流;

·处理信息的过程;

·控制信息;

·在感兴趣的新领域建立个人知识;

·应用知识和个人观点去获得新的见解;

·为了他人的利益,广泛地应用信息。

(3)理论模式三

还有一种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界定倾向,其中美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常设委员会(SCONUL)的七阶段模式比较有代表性,它是按从最基本的技能到最复杂的技能这一个阶层来描述信息素养模式的。如图2所示。

图2 七阶段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信息素养就是个体的信息素养,学习者个体在信息素养中占中心地位,信息获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强调了信息的获取是为了创造新的见解、新的知识。不同的是以上三个模式从不同分析角度出发,模式一是从信息素养的结构成分来分析的,模式二是从信息素养的层级角度来分析的,而模式三是从信息活动现象角度来分析的。这三个模式,能帮助我们对信息素养的结构和评判标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2 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

2.2.1 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

1988年美国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目前已作为一门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技能,使学生在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作出决策时都能够应付自如。

Big6信息问题解决的流程为:任务驱动→寻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学习评价。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运用信息”的要求,界定为让学生学会识别“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这是设计Big6课程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2.2 信息搜索过程模式

库尔梭从1983年起对高中生进行信息搜索过程研究,寻找信息搜索模式。他发现,虽然每个人的搜索路线有所不同,可是顺序上是相关且一致的。他将信息搜寻过程分为6个阶段,即任务开始,主题选择,观点形成前探索,观点形成,信息收集和搜寻结束。

2.2.3. 十步调查法模式

斯里特普林(Stripling)和皮茨(Pitts)在1988提出的具有十个步骤思维过程的调查研究构成模式。十步调查法适用于进行图书馆调查的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每一步骤都包括特定的学习和思考技巧以及教学方法。为过程的关键阶段设计的“考虑点”会指导学生评价他们刚完成的工作。如果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要修改先前的研究步骤,直到它们的回答令人满意为止。

3 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与最佳实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每天都面临着广泛的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而负责地使用这些资源的挑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个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是为了满足具体的需求而设计,而不是为了满足一套既定的标准,因此高校及各机构在信息素养课程设计与实践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3.1 信息素养导航课程设计

3.1.1 美国信息素养课程项目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基于原有图书馆联盟合作开发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代表是基于犹他州大学图书馆联盟(UALC)网络导航课程,http://www-navigator.utah.edu/。

(2)基于大学系统的合作开发信息素质教育系统。得克萨斯信息素质教育指南(TILT)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

(3)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开发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有美国大学与研究性图书馆协会(ACRL)和美国中小学图书馆协会(AASL)开展的合作项目,如L2L和SPIRIT项目http://course.lib.uci.edu/ed/spirit/;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合作项目,如CLASP项目http://www.nypl.org/branch/services/teachers.html等。

(4)图书馆与校内院系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加州州立大学(CSU)信息能力项目http://www.calstate.edu/LS/infocomp.shtml;依阿华大学运用创新性教学风格和技术手段实施教学(TWIST)http://icon.uiowa.edu/index.shtml。

(5)图书馆与校内外机构合作开发信息素质教育。这一形式主要有:华盛顿大学Uwired项目http://www.washington.edu/uwired/;太平洋贝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21世纪信息素质教育联合先导计划http://www.newliteracies.gseis.ucla.edu/;信息素质教育多机构合作项目http://irtstaff.austincc.edu/lnavarro/CommunityPartnerships/Toolkit.html。

3.1.2 中国的信息素养项目

(1)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程。该教程首先介绍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然后分为选择信息源、检索技能、获取文献和评价信息四个模块。http://lib.bjut.edu.cn/daohang/tilt_final/tilt_index.php。

(2)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用户教育与研究园地。成立了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研究会,开展高校文献课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以提高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国的信息用户教育做出应有贡献。主要任务有:研究和促进本课程的课程建设;探讨、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发展;开展有关本课程的学术研究及各种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有利于课程普及和提高的各种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利用本地区高校的各种优势,群策群力,互相合作,促进课程发展;促进本地区高校自愿的双边或多边协作;与全国各地区各系统文献课教学研究会建立联系、交流经验等。2004年改名为“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http://edu.lib.tsinghua.edu.cn/index.htm

(3)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该教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利用图书馆目录、寻找期刊文章、搜索网络资源、评价和引用资源。最后有一个自我测试,以测定每人的信息素养状况。http://library.ust.hk/serv/skills/infoliteracy.html

3.2 信息素养的最佳实践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最佳实践倡议”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最佳实践特征。这些特征强调将信息素养教学整合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并建议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价信息素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任务,目标,规划,管理与组织支持,确定或指定信息素养领导和责任,课程清晰度,协作,教学,人员,延伸以及评估/评价10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也进一步描述了具体特征要求。如在目标方面,强调与机构部门的项目任务、目的、目标相一致;建立可衡量的项目评价成果;反映良好的教学实践;调节不同支持者的需求;阐明跨课程的信息素养一体化;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和理解方面的能力;无论其传输系统或地理位置,都是用于所有的学习者;反映学生在学术追求和有效的终身学习方面的理想结果;定期审查评估等内容。

3.3 课程设计与最佳实践案例

案例一:得克萨斯大学信息素养指南(TILT)

得克萨斯大学信息素养指南分为五个部分:

(1)导引(Intro):对信息素养进行定义,讨论技术进步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解决互联网上常见的一些问题。

(2)模块一(Module 1):(选择)这一部分讨论不同的信息资源,包括在何处查找以及如何为您的研究选择的最佳信息资源。

(3)模块二(Module 2):(搜索)这一部分侧重于在图书馆数据库以及网络。上有效检索的技能,包括选择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条件地组合。

(4)模块三(Module 1):(评价)这一部分除了侧重于获取可信性资源的评价标准,还包括如何引用纸质及网络信息。

(5)补充(Follow-up):这一部分列出的任务旨在使得克萨斯大学信息素养指南(TILT)中的一般知识适用于个体机构中可获得的具体资源。

案例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Intel Teach Program)

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在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及资源运用到课堂中。目前,全球已有40个国家400余万名教师接受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

英特尔未来教育采取“培训者培训”的模式,通过面授和在线两种培训手段,帮助全球各个国家的教师把技术引入课堂。创造出可以直接使用、并与当地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及标准相一致的教学计划。在全球各个国家,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英特尔把这套教育计划介绍给对其感兴趣的国家和教育部门。英特尔与精挑细选的初始合作团队合作,帮助他们成为主讲教师,这些主讲教师再进一步培训其他教师,分享他们获得的新理念,新技能。

4 结语

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至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目前,虽然有关信息素养和一些相关术语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标准和模型,同时在这些标准和模型的指导下,信息素养项目也已经逐渐受到信息素养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在信息素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东亚地区信息素养标准缺失。目前,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已相当成熟和正规化,ACRL标准、ANZIIL标准、SCONUL标准等都较为完善。亚洲一些国家在参考欧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指标体系、规划和指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亚洲地区还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标准的缺失,表明了亚洲地区与欧美国家之间信息鸿沟的存在。

其次,信息素养标准与模式相互分离。好的信息素养模式在于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在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模式的合理运用才能更有力地支撑信息素养标准的实施。因此不能将标准与模式划上明显的分隔线,因为两者是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完善的。然而现在大多数信息素养研究者往往只重视分离状态下的标准与模式,并没有将二者有效的联系并加以实质性的运用,因而信息素养的提高往往停留在表面。要真正把信息素养的标准运用于社会,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转为切身实际的操作,则应在标准与模式之中寻求一种“互联性”的平衡,应在基于已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环境及条件,将模式中各环节与个人获取所需信息所要拥有的能力相融合,要让标准真正的为模式所吸收,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有力的证明标准的可信度及可行性。

第三,信息素养教育与项目活动集中在教育领域,未能在其它领域展开。目前,如何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已经引起广大信息素养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各高校特别是图书馆纷纷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信息素养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既是一种个人素养,又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是社会各群体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教育界作为信息素养培训机构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社会其它领域也应该提高其信息素养意识,积极组织并参与信息素养活动,从而逐渐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能力。

致谢:特别感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张洁丽和江嫒嫒,以及“信息分析、决策与管理者信息素养”课程班的研究生何芬、左晋俭、张煜、王玉珏、郑丝琳、刘婧、杨青和周璐。

标签:;  ;  ;  ;  ;  ;  ;  ;  ;  ;  ;  

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