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中等教育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教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综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教育领域的许多难题都突出地反映在中学阶段:诸如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问题,甚至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育投入问题,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问题,都与中等教育密不可分。曾有教育专家指出,中学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焦点的“焦点”,是教育事业现实的“瓶颈”。笔者认为,透视焦点有多种视角,克服“瓶颈效应”的有效对策是积极发展和创办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稳妥扎实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为基础教育的转轨提供条件。
一、综合性,是走出中等教育困境的现实出路
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领域开始出现“优化中等教育结构”的呼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的要求,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结构开始由传统的“一元模式”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二元模式”转变,目前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1.7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93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7.4%),这不仅说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有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出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可喜成就。中学阶段的“二元结构”,相对于单纯为高等教育的应试选择做准备的“一元结构”,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从总体上看,这种结构变化,也反映出了教育事业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历史趋势。然而,中学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办学效益,与其办学规模不相匹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笔者曾在湖北、江苏、山东、陕西、河南、广东等省的县(区)级中学做过大量调查,89%的普通中学校长反映“日子不好过”,他们反映的问题综合起来有:1)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地方政府对中学教育的投入分配不合理,重点中学的经费往往是普通中学的好几倍;2)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纷纷流入重点中学和经济发达地区;3)招生、巩固在校生工作极为艰难,学生被招进普通中学特别是职业中学后,感到升大学无望,纷纷辍学;4)教育督导评估及社会评价较低,校长办学无积极性……同时,县(区)级重点中学校长深感“社会压力太大”,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办一所重点中学,如果培养不出几百名大学生则“无法交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职业技术教育也欠发达,职业学校教育注意到了学生数量的扩张,而忽略了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实质性提高,中学教育的投资效益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有人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商品经济浪潮冲击和教育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论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思维,过于简单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然要打破“一元模式”的中学静态结构,中等教育引进职业教育内容后,日趋成为庞大的动态体系。本质的问题是,“二元结构模式”仍然满足不了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仍然适应不了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中学教育现阶段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双轨”运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融合,在客观上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矛盾,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普通中学自身的改革。深圳市自1991年起试办“2+1”分段高中,青岛市与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联办青岛霍尔姆斯综合中学,全国各地纷纷创办农村综合试验初中,显示出了综合性中学蓬勃的生命力,开辟了中学教育改革的新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性中学这种“三元结构模式”的出现,使中学教育结构改革在教育观念和形而上实现了对“一元结构”模式的双重超越。
二、综合性,是国际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也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开始思考并实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对策。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打破原有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实现后期中等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弹性化,是日本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传统的日本高中教育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两大科,类似于中国高中的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双轨制”,其文部省针对这种模式的缺陷,决定在高中设置综合学校,给学生提供自谋出路与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美国、德国和法国的中等教育结构,都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调整的背景与内容、原则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是:综合性强,学生在中学阶段选择学习课程与未来职业方向的自由度和余地较大。西方许多国家都允许中学生选修课程和中途转学。如法国的中等教育学制灵活多样,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调整,学生的分流通过“方向指导”进行;以“双元制”为职业技术教育主体的德国,其中等教育的学制体系也是纵横贯通的,不适合或不愿意读大学的中学生中途可以改变学习方向,已经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也可以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去;美国的中等教育更是复杂多样,学分制高中和中学生选修自己爱好的课程在大部分州里早已存在,其联邦教育法案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
综合性,在当今国际中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不仅体现在教育结构的多元化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中学生出路前景广阔。面临21世纪的到来,西方各国都在积极调整教育发展思路,着眼于国民综合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综合性,是发展我国中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中等教育在广阔的层面上出现了结构趋向多元化的局面,但在学生中学阶段分流的过程中,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教育内容的相对单一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调整与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加强中学教育结构及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双重杠杆作用,首先是为中等教育包括中学教育走出困境找到了现实的出路。其意义在于——
1.有效遏制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的“择校生”现象,积极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和学生家长“择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的“渠道”单一,在中学阶段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忧虑日甚一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不了千军万马挤往“独木桥”的现象。因此,中等教育在结构和内容、机制方面都必须构筑运行灵活、纵横相通、开放多样的中学“立交桥”。
2.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教育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学生专业基础不宽,过于强调“面向市场”,其结果是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专业方向永远滞后于市场的变化。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苏浙地区,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都遇到了毕业生分配难的困惑。某些地方将高中的职教部硬性分离出去,单独设置职业高中,反而压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势头。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都难认办出特色,二者“界线”分明,互不连贯,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训。目前,国内的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识之士,都在慎重思考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从过去强调专业化回到注重宽基础、提高综合性、适应性的思路上来,以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适应未来的竞争与合理流动。可以预见,从城市到农村,综合性的中学或职业学校在中等教育结构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3.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据新闻媒介报道,许多大学都在积极改革办学体制的同时,扩大高校专业口径,增开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综合性课程,以期培养大批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是,为数众多的大学教师反映从中学教育中选拔出来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能力结构单一、人文素质不高的问题。从大学回过头去看中等教育,我们会充分认识改革中等教育、拓宽办学思路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国内外都有专家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归于高度综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甚至提出了“大成智慧学”的概念,“泛系理论”也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看来,中国中等教育的改革要融合于国际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之中,必须走“综合性”办学之路。如果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改革的意义,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加强中等教育的综合性问题,就更为重要而紧迫。
标签: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