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重点阐述了特色田园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特色田园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让乡村生活更美好,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按照“补缺补短补软”的要求,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村庄自然形态的保留,从而避免因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建设性的破坏”。
一、特色田园乡村概念
“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就是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就是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乡村”就是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1、“特色”-竞争力。“特色”一词所指内涵为竞争力。这是在乡村整体衰落的情况下,以个体差异化的发展,形成结构化的乡村产业体系,以增强乡村经济的集聚效应,同时,克服同质化的竞争,形成乡村的“增长力”。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乡村衰落,首先是人口的流失,再是产业的衰退。从这个层面来说,应汲取教训,吸纳、凝聚人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乡村产业整合和复兴。同时,任何好的东西都不会是统一的、无差异的,乡村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区别于城市生态的、独特的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当然,这种独特并非是凭空而来的创新,而应建立在自然规律上。这首先应建立在对特色产业、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聚力-耦合”的一种“特色提取”上,其中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文化是内核。
2、“田园”-意境。“田园”一词所指内涵为乡土意境,强调对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的塑造。从生成逻辑起点来讲,乡村空间的生成逻辑源于遵循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性、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城镇的生成逻辑则是破除自然约束、最大化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前者具有强自然属性,后者则具有强人工属性。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绿色”与“自然”,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来源其特质性的“乡土意境”。因此,在规划建设上遵循乡村的“自然属性”与“环境肌理”,着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通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
3、“乡村”-可持续。“乡村”即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特色田园乡村它不同于以往的乡村规划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以发展农业为基础,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尊重乡村的传统建筑和田园景观。乡村文化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它承载着城市人消散不去的浓浓乡愁,是城市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寄托,整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以此凝聚人、凝聚情,融注于乡村规划建设的灵魂之中。因此,“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行动注重于整合乡村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乡村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潜力,包括村民本身的创造力,实现乡村的自我成长、自我整合和自我修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拥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增长机制。
二、基础设施概述
基础设施是一个社会运行所需的基本物质和组织结构,它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按功能类别可归纳为三类:结构基础设施、后勤基础设施及生态基础设施。其中结构基础设施包括常规的功能性工程:水利设施、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等;后勤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及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可称之为“社会性基础设施”。简言之,人类自从尝试改造自然以来,所建造的一切都是基础设施。
三、田园乡村基础设施要求
1、展现田园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田园意境,田园意境不只通过建筑来塑造,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同样可融入村子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注重在细节,展现乡土文化气息,采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展现“不简单”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
2、注重生态性。“面、点”结合,注重基础设施生态性。“面”上要充分发挥村庄外部自然河流、水库、沟渠的自净、储水、消防、设施廊道功能,细化垃圾分类;“点”上结合民居改造,运用低碳生态化手法,采用组合模块进行“厕所革命”,实行户内水冲厕,同时强化民居的功能性改善。
3、着眼长效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之一,时间跨度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着眼长效性:一是规划布局的长远性,二是施工质量的长久性,三是后期维护运行的长效性。
四、田园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引导
1、评估分析-抓重点。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引导是建立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自来水是否实现区域供水、污水治理情况、环境卫生分类收集现状、公共厕所是否满足游览需求等问题做到全面评估分析,突出补缺补短补软。
2、因村制宜-显特色。各个村庄的自然条件、山水格局、经济条件和村庄定位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的编制不能千篇一律,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结合村庄的既有条件,采用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做法。此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建设内容,提升建设标准,最终达到乡村自身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的“乡村复兴”。
3、尊重民意-重参与。基础设施最终的受益和使用群体为村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建议。村民作为村庄的主人将全程参与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与管理维护。为避免规划无法落地情况的出现,村庄前期建设的相关重要决定,村民可通过议事会来共议表决。工程实施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把控施工质量。后期管理维护中,村民亲力亲为。同时,可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村民自身的素质水平,更有效地帮助管理公司进行维护管理。
五、田园乡村基础设施落地保障
1、全方位的实施主体与“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比,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体更加“立体”。以往工程往往以对口的单一职能部门牵头,具体负责一项或多项设施建设。而特色田园乡村将从单一或多个主导部门的参与延展至从各行业部门到村庄居民全方位的参与。以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的第三方管理公司将成为本次实施的主体。过去乡村整治“重建设,轻管养”,基础设施的实际使用效率往往偏低。本次田园乡村建设,将以“建管一体化”为理念,在建设的同时保障基础设施得以长效运行。
2、高质量的施工团队。施工质量是保障设施有效运行的关键。本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优质工程为目标,从技术先进性、施工规范性、管理精细性出发,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制定质量保障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用“高质量施工、高质量监管、高质量验收”来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村庄建设项目。
3、强有力的运维保障。以管理公司为责任主体,用政府与村民共参与、共同管理的形式对村庄内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与维护。通过村庄产业发展带来的集体受益与设立合理奖惩机制来调动运维参与者的积极性,变“要我维护”为“我要维护”。另外,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村庄建设。
六、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统筹城乡二元发展,改变“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转变以往的城乡规划模式,开启乡村转型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的振兴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随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的提出,我国的乡村规划建设将迎来新的变革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尚武.特色田园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4(02):17-21.
[2]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02):71-73.
[3]陆慕秋.特色田园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3(02):38-44.
论文作者:蒋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乡村论文; 田园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特色论文; 村庄论文; 村民论文; 自然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