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_潘远胜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_潘远胜

潘远胜(苍梧县沙头镇横江小学 广西 苍梧 543117)

摘要:作者据自身在小学阶段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如何让小学生灵活掌握多样化的数学解题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多样化;小学阶段;数学学科;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11-0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升华,是学生养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一课。同时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以致用。那么为了打造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通过转化情景引导小学生开启不同解题思维

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让小学生能形成稳健的数学解题思路,在教学引导方式上总是过于保守,仅仅将最常规的思考方法教授给学生,却没有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对多元性的解题策略进行探究,导致小学生在面对富有变化性的数学问题时,总是无从下手。为改变这种情况,数学老师可通过转化情景,引导小学生从不同方向探究课题,并制定多元性的解题方式。

比如,教师在讲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章内容时,教师要可以先取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让小学生对正方体进行观察,然后询问学生如何对这个盒子的体积进行计算。在进行简单探讨之后,教师再引入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边长×边长×边长。但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正向思维设立情境对体积计算的内容进行讲解时,许多小学生都只能理解边长×边长等于面积,却无法理解三边相乘为什么等于体积。为此,教师要对情境进行转化,从面积计算着手,间接引入体积计算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先把长方体纸盒展开,让学生计算一个底面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在数学中这个底面的厚度是可以忽略的,但如果许多个相同的底面不断累积,厚度就会逐渐增加,于是就有了体积的概念。此时教师再导入体积的知识就能降低“三边相乘等于体积”这个公式的理解难度。就长方体来说,所谓三边相乘就是指,以某一个面为底面,同时将底面的厚度增加到第三条边的长度,此时体积就是底面的面积与第三边长度(物体的“厚度”)相乘。

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对情境进行设置可以顺利导入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或要探讨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营建探究问题的气氛,同时还能引导小学生的思路,所以要想帮助小学生形成不同的解题思维,就需要对情境进行切换。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汇报。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的教学不仅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完成单一的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对解决问题有了初步结论,教师可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汇报所想与得出的结论,生与生之间互动纠错、教师适时参与,将结论逐步完善,让问题得以解决。

四、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总结丰富的解题策略,提高反思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和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经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归纳,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终身受益。

六、善用评价的竞争机制,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相对枯燥而有难度的解决问题,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探究中,并且始终保持热情呢?除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生活密切联系,将评价的竞争机制引入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探索能力。

总之,现代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注重引导,使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开启多样化的数学思路,并掌握多种解答题目的策略。小学生解答题目的思路和策略逐渐趋向多样化,不但能够提升做题的速率与熟练度,同时还能夯实学科基础,并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模式。在上文,作者依据自身教授数学学科的经历,设计了三种行之有效引导策略,将这些策略应用于实践,可取得理想的引导效果。

论文作者:潘远胜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_潘远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