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军
(山西临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 临县 033206)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对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9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49例治疗组和48例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缓解患者切口局部疼痛程度,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医药前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64-02
结石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病变。腹部外科疾病中,结石性胆囊炎发病率次于急性阑尾炎[1]。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别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9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所有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49例治疗组和48例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7.6±6.5)岁;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47.8±6.7)岁;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胆囊增大、充血水肿、胆囊壁增厚、胆汁略混浊以及内有结石光团等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纳入满足《临床胆石病学》的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发病时间不超过72h的患者;纳入术前彩超检查表明胆囊肿大、胆囊壁厚0.3~0.8cm的患者;纳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纳入胆总管直径小于或者等于8mm,胆内无结石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术前肝功能出现异常,伴有慢性肝、肾疾病的患者;排除病态肥胖的患者;排除B超排除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排除术中进行胆道造影以及术前进行内径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取患者平卧位,将皮肤切开后,进入到患者腹部,对胆囊组织进行探查、分离,然后切除胆囊,术后使用3-0肠线缝合创面,最后给予止血处理。
治疗组患者主要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取患者头高足低位,使其左倾约15°后,将胆囊区域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在患者脐部作出一个1cm的切口,将气腹针置入后,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人工气腹建立后,将其气腹压控制在12mmHg;在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位置作出一个长约6mm的切口,将电子腹腔镜置入其中;对腹腔进行探查,主要观察胆囊炎的周围粘连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后,使胆囊附近粘连进行分离,游离胆囊管,使用钛夹闭合胆囊管和胆囊血管,实现顺逆结合后,将胆囊进行剥离;最后给予电凝止血处理,将胆囊取出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放置引流管;使用钛夹对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进行结扎,然后撤出腹腔镜,对切口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3]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切口24h疼痛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其中,术后切口24g疼痛程度运用Prince-Henry评分法进行评分,其主要划分为5级:0分:患者咳嗽时无疼痛;1分:患者咳嗽时伴有疼痛感;2分:患者深呼吸时伴有疼痛感,安静状态下无疼痛感;3分:患者静息状态下伴有轻微疼痛感,能忍受;4分:患者静息状态下存在剧烈疼痛感,不易忍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指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指标对比(x-±s)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成功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胆囊动脉出现断裂回缩情况,腹腔镜下不能有效止血,术中转为开腹手术治疗;1例患者由于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晰,转为开腹治疗;对照组患者中,对1例患者进行游离胆囊管的过程中,出现胆汁溢出现象,胆管损伤,转为手术治疗,确定患者为肝总管前壁损伤。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24h疼痛程度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为1.8,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3.9分,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术后,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0%;对照组患者出现9例并发症,并发症率为18.8%;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转变,胆囊疾病发生率在不断提高。结石性胆囊炎指的是在胆囊颈部或者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结石大小、部位、梗阻、梗阻程度、梗阻部位以及是否引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患者进食后,右上腹会出现阵发性绞痛,主要伴有恶心呕吐、右肩背部痛、发热、寒战以及全身性黄疸等症状。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胆囊内结石和胆囊管内结石。结石性胆囊炎受到炎性反应刺激、血运障碍等因素影响,患者胆囊壁明显充血水肿、胆囊组织纤维化增厚、Calot三角结构不清以及浆膜下层间隙消失等均会加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难度。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手术治疗方法,逐渐取代以往的开腹手术[4]。其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程度轻、患者恢复速度快以及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其能够保证手术视野的良好,不需将手伸进患者体内,并能够建立气腹,给予光源支持,且不会损伤脏器,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手术切口产生的瘢痕给患者心理、精神方面造成创伤,最终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但受到手术经验不够丰富因素影响,大多数医院为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对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但在腹腔镜技术、手术器械设备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手术适应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5]。本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缓解患者切口局部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1] 于世杰,徐国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07):4-7.
[2] 刘志贤,阚永丰,陈波.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20(01):43-45.
[3] 张国云,何江.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83例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03):28-29.
[4] 张昊天.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06):926-927.
[5] 赵德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04):1947-1948.
论文作者:王艳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患者论文; 胆囊论文; 胆囊炎论文; 结石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腹腔镜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