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2)05-0115-0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关键在于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本文拟从我国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特征入手,分析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的根源、内容和特点,探讨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的根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372-373)这个基本矛盾虽有矛盾一面,但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只是还不很完善,是非对抗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人民内部矛盾运动也就成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方面的发展,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正在重新确定,原有的社会秩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具体秩序)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并确定。”[2](54)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的总体构架,即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形成的总体结构是不能改变的,它规定着我国社会转型的类型。改革最终结果就是引起社会结构变化,是利益格局的新调整。这就必然引发出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和重新整合。
改革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而严密的控制。这种行政化整合机制尽管有历史功绩,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活力,最终使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不可兼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促使国家对社会与个人的全面控制逐步削弱,社会成员的身份体系(阶级身份、户籍身份、就业身份、所有制身份等)不断弱化,社会与个人的自主性和活力极大增强,社会结构弹性增强,促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影响着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又要求国家宏观调控,即在社会与国家分化基础上实现新的整合。这种高度行政化整合到分化再到新的整合过程,直接决定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与存在。
第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改革前,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穷过渡”,使生产关系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使过去单一的利益主体被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经济利益矛盾主体所代替。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逐步形成独资和多种形式的参股合资的多元产权结构。多元异质的所有制结构与产权结构,使人们的经济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变得复杂化、多样化。
第三,职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会经常变化,以适应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必然引起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不断变化与流动。这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经常不断变化和越来越多样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新的职业部门还会不断分化与产生出来,这就更增加了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复杂多样化。而且,我们对所有的职业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都必须是整合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当然,现实情况是离这个整合要求相距甚远。
第四,阶级、阶层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改革前,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是那种“两阶级—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模式,以及干部、工人、农民三大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并不复杂,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职工与集体企业职工、工人与农民、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等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结构日益分化形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3]社会各阶层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在工人阶级内部形成国有企业工人群体、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人群体、乡镇企业工人群体、外资企业工人群体、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同一工人群体内部又存在脑力劳动者群体和体力劳动者群体,经营者、管理者和物质生产者群体;在私营企业内部存在业主群体与雇员群体,还产生了外商经济的高级代理人和管理者群体和职工群体、个体工商业者群体等等。人民内部的利益群体呈多元化的格局,群体之间界限分明、利益要求明确。由于整合与分化的不同步,导致一定程度的无序运行,而使大量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
第五,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企必须分开,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加速分化和改组。同时,有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中介组织出现。这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的性质与特点。但目前这些组织的分化与整合还在进行之中,这些组织的发育都很不完善,这也直接导致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存在。
第六,地区的分化与整合。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具有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即传统的农业与现代化工业并存。具体来说,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二元化进一步表现为职业结构二元化,即少数现代化工业与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农业并存,这个问题在前面已谈及。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域上的二元结构,即少数发达地区与大多数不发达地区并存。改革前,我国就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一个大国。改革后,经济建设又以沿海为重点,加速地区分化,从区域上看,就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而言,明显地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梯度。地区利益的摩擦增加。中央已经提出加快西部开发,地区分化将在新的基础上整合,但这需要相当的时间。
第七,在社会分配上的分化与整合。
分配制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4](374)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积极性,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使其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又随之出现,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涉及到许多人的岗位变动和失业。政府结构和职能的改变,也涉及到大批人员的去留和重新安排。这必然会出现大量物质利益的矛盾。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是我国社会结构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具有既促进社会稳定又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现实的、历史的原因,社会分化又有不完善性不合理性一面,因而导致利益的摩擦。
二、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基于“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个由许多具体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是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要矛盾。利益矛盾主要是指物质利益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中央与地方、集体与个人、公有制与其它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公有制的所有权与分配形式、经营方式的矛盾;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这些企业的工人之间的矛盾;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别的矛盾;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矛盾等。长期实行计划体制和行政等级制,抑制了社会利益的差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被原有体制构制的各种利益要求日渐明显,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现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是由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的。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使过去单一的利益主体被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利益矛盾主体所代替。
在整个人民内部矛盾中,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突出化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横向纵向两个基本形式。在横向方面,表现为个人之间、各个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之间、阶级之间甚至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纵向方面,表现为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又集中通过劳动者个人和企业领导者、国家机关干部之间的矛盾关系表现出来。例如,反映整体利益的领导人员的决策和措施同群众中某些只顾眼前利益,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不良倾向之间的矛盾;领导不关心群众痛痒和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要求之间的矛盾;个别领导的贪污腐败现象同人民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矛盾;国家领导同企业领导、中央同地方、上级同下级、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利益矛盾等等。
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主导方面在领导方面。刘少奇曾说:“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5](303)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就职责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领导。
社会意识领域中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矛盾多样化,表现在“一元理论”和“多元”思想观念的关系上。所谓“一元理论”,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谓“多元”思想观念,即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领域中的多样化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思想残余还会大量存在。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资产阶级的思想的矛盾,渗透到人民内部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科学与迷信的思想矛盾中来,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领域内人民内部的是非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带有对抗的属性,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就会转化为思想领域内的对抗性质的矛盾。现在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思想战线上,大量地、经常地、反复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这些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思想矛盾。如:围绕着我国深化改革方向的问题,存在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主张;针对目前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贫富悬殊”的问题,出现了“以暂时牺牲公平,求得经济效率的提高”的所谓“先富论”观点,也存在着“片面强调公平”的“均富论”观点;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上,出现了“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出现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多元”思想观念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民族宗教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更复杂化。一般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民族、宗教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11月7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和宗教问题中的矛盾,大量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6](612)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对苏联、东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得手后,他们又把“和平演变”的重点转向中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严重影响我国民族聚居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但是,从我国近些年发生的民族宗教事件来看,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三、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地反映和解决它。认识和把握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目的是要寻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认识矛盾、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前进。
社会转型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下,人民内部既存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的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矛盾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既要强调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又不可忽视人民在利益上存在的差异性,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整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7](162)同时,我们要采取综合协调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多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不重视协调,不善于协调,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协调,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8]
当前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抓住三个根本:
第一,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人民内部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派生的,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直接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生产力,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同志说:“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就立于主动地位。”[9](377)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能进一步发挥出来了。只有从生产力发展上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再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发展生产力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生产力,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物质生产力,二是发展精神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物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工作,它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生产力的主导性因素,在推动精神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就容易协调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必须把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手段。当前许多矛盾,往往是在新旧体制转换中产生的,我国当前一大突出的矛盾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同主体不同地区的物质利益矛盾问题等等,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上的双轨制。在双轨制条件下,一方面计划经济的集体统一分配功能大为减弱;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功能尚未完全形成。这样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存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规则,二者牵制,出现宏观失控、微观混乱、以权谋私、以假乱真、脑体倒挂、劳酬不符的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双轨制是投机倒把的孳生地,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深化改革。在内部要把改革推向产权领域,实行制度创新,明确界定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相应的责、权、利,寻找建立公有制实行的最佳形式;在外部要加强宏观调控,创造一个宽松的适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只有坚持这一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迎刃而解,社会主义生产力就能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们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适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的分配体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把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作为处理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这不仅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表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0](373)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首先是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劳动者,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他们不仅要发挥劳动者的作用,更要发挥主人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力军。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同时,作为人民群众,作为劳动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愿望,也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切实帮助解决。所以,积极地寻找既能发挥所有者的主人作用,又能发挥作为劳动力的劳动者作用的新形式,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新的形式是四个结合和一个坚持:首先,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其次,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民的物质利益观念日益强化,需要强调两者的结合,以便从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两方面去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再次必须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建立协调人民内部各类矛盾的制度和机制。要用法律形式确定主人翁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矛盾和纠纷可通过法制程序得到妥善解决。要解决腐败问题,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要坚决打击、惩处腐败分子,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各级领导要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起表率作用,通过民主的渠道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必须是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第五,要坚持及时化解矛盾,预防矛盾激化。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及时化解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矛盾。只有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解、疏通、化解矛盾,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改革和完善各种具体制度,防止和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人民内部矛盾尽快解决。
改革在不断地深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是符合社会规律的现象。我们要遵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结合社会转型时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2-03-22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