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出去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体系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文化产业“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但依然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创新性不足且缺乏品牌效应、本土化程度低且难入海外主流市场、出口对象单一等问题。思想观念固化、缺乏政策保障、行政化色彩浓厚、人力资本匮乏、跨文化管理不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效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积极构建包括价值观念体系融汇战略、政策法规系统强化战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战略和跨文化管理重塑战略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形成中国文化产业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
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经济增长和国民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新时期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主动推进文化产业“走出去”,是解决“三个不适应”、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
1.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等概念,其中就内含了“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内容。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经济领域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又在文化领域明确提出文化也要“走出去”。2002年7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孙家正,2003)。同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并强调:“对外文化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吸收和利用别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同时要形成互动局面,把中国的文明和文化展示给世界。”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6年9月,胡锦涛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要求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这为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2.“走出去”的实践及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同步加快。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和10年的基本总结时指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已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文化交流协定,和境外近千个文化团体、文化组织建立了定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硬件产品中电子游戏类软件产品上升较快,占全部出口总额的50%以上;图书出版发展迅速,文化服务出口以杂技、武术、戏剧、动漫和电影为主。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2010年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学院数量增多,汉语学习受到重视。截至2010年10月,国家汉办已在全球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于96个国家和地区。其次,影视制作行业发展迅猛。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影片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2010年,中国在境外举办近100次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全年有63部国产影片在25个国际电影节上累计获得89个奖项,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累计达35.17亿元人民币。再次,图书版权输出成效显著。2010年中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出版物进出口实现总产出62.1亿元,较2009年增长15.8%;增加值8.1亿元,增长22%;营业收入61.4亿元,增长15.4%。此外,文艺展演备受欢迎。如原生态歌舞剧《云南印象》、武术剧《功夫传奇》、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等多部剧目进行了全球巡演。2007年,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塞万提斯艺术节,就派出了6个表演团体和2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进出口仍存在巨大贸易逆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67∶1;2003年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扩大到9∶1;2005年中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为220万美元,进口总额为2136万美元,逆差进一步扩大至近10倍(刘婷,2009)。通过近10年的努力,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只在图书版权贸易方面出现明显改善。2001年至2010年,中国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率从10∶1缩小至3∶1。
(2)创新性不足且缺乏品牌效应。尽管文化产品输出种类不断丰富,但中国文化符号仍停留于长城、龙、大熊猫、美食、针灸等传统元素。以中国电影为例,《卧虎藏龙》《英雄》等武侠片在海外推广的成效较为显著,但其他题材的中国电影只能在少数艺术剧场放映。在德国进行的一项中国文化“走出去”调查也显示中国欠缺有竞争性的文化产品,在国外普通民众印象中,可口的中餐、雄伟的长城、神奇的针灸依然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再以“品牌授权”为例,目前中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销售额只有0.7美元,且基本上是境外品牌授权,而日本的这一数据为91美元,美国为365美元。
(3)本土化程度低且难以进入海外主流市场。以中国图书在法国的销售情况来看,专营中国图书的书店只有凤凰书店、友丰书店、燕京书店、中华书店4家。其中,凤凰书店主要销售有关中国文学、哲学、艺术、旅游、医学等方面的书籍;友丰书店主要销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经》在内的古典著作以及出版中国京剧、美食、民俗、民间思想等系列的丛书。中国图书虽然在法国的翻译、出版和销售总体呈现题材多样化、内容深入化的发展态势,但中国图书在法国的翻译和出版方面存在的翻译人才不足、中国图书“难讲法语”、缺乏推广发行渠道、难入主流市场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江珍妮,2011)。
(4)出口对象单一,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情况(2006)》,2006年中国文化产品对美出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全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6.2%,美国仍是中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买家。此外,对欧盟、中国香港分别出口11.7亿美元和7.6亿美元,分别增长16.5%和10%,三大市场合计占到出口总额的77.5%。以独立经济体为单位计算,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进口地则比较多元化,包括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内的诸多国家。
2.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固化。政府往往从文化安全角度推动国际文化贸易,而非从纯粹的经济贸易角度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在充分利用国际文化市场、引进国外文化产品、技术和设备、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存在显著的政治性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使有关部门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宣传、销售过程中无法放开手脚。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要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果一味僵化固有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战略,就非常不利于扩大海外文化市场的份额。
(2)缺乏政策保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但现行法律还是难以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禁不止。此外,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中小企业又缺乏政策支持与保障,其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对外文化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仅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内向发展,也严重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外向发展。
(3)行政化色彩浓厚。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主流媒体,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传播先进文化和文化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在文化产业外向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单向度推力的行政化色彩更为浓厚,缺乏多样性和全球化时代特色。
(4)人力资本匮乏。中国国内文化产业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制约着文化产品品牌的形成和质量提升;缺乏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型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灵活的国际文化传播型人才,限制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理解力的提升。总之,中国缺乏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眼光的经纪人和操盘手,缺乏一大批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创意者、生产者和资源整合者(黄海,2008)。
(5)跨文化管理不善。首先,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产业发展缺乏科学性,前期调研、产品设计、规划论证比较简单粗糙,盲目开发和无序开发现象严重。其次,传播方式单一,宣传手段缺乏灵活性,话语权缺失均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发展空间。
三、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对外交流、对外贸易的现实情况,尽量减少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有效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建构包含价值观念体系、政策法规系统、人才培养机制、跨文化管理策略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1.价值观念体系融汇战略
实施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基础是文化认知,即对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认知以及在与他国文化相碰撞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审视。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信,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观念前提。其次,要树立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这种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既不主张“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费孝通,2009)。再次,要学会文化自省,就是逐步培养起能够以批判的眼光省察自身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及时觉察本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不断输入,人们在坚守本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选择。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理性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交流过程都存在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沟通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进而融为一体。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调适整合多样的文化元素,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
2.政策法规系统强化战略
首先,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的制度性前提。现在需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大部制”的改革方向重新调整部门结构及资源配置机制,及时转变某些部门的角色扮演,使其从规则制定者和游戏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善“走出去”工程的主体角色定位的错位现象。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具体的行业法律法规建设并不平衡,如培训业、会展业、卡通动画业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较弱,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以WTO相关规则为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为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最后,特别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如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增强政策实施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对已出台扶持政策执行状况的监督和防范。要不断扩大银企合作范围,不断丰富合作领域,积极支持我国文化企业的跨国投资和收购兼并。
3.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战略
首先,要深层次开发和挖掘国内人力资源,加快培养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特别是文化产品生产创意型人才。其次,大力培养能够助力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摆渡型”人才,如国际文化商务谈判人才、各国语言翻译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等。此外,还需着力培养跨文化管理型人才,如国际化经营人才。
做好人才的交流与引进工作,实行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人才交流途径,对文化产业精英实行灵活的引进和管理制度,开辟引进优秀国外人才的便捷路径。扩大国际视野,防止闭门造车。加大对涉外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培养文化人才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应当重视选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优秀海归人才。有人指出,目前用人体制机制僵化、商业环境欠规范、竞争环境不公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弊端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优秀留学生回国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进(贾辉,2012)。
4.重塑跨文化管理战略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必须同时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以市场力量为主要手段,尽量淡化意识形态诉求,形成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色彩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一方面,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另一方面,扭转过去单纯依靠“文化交流”的走出去方式,积极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活动营销。此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适当采用关系营销,如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加入海外文化产业协会,鼓励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参加各种国际论坛等。
标签: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 经济论文; 品牌授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