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的高度看东亚合作与中日安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中日论文,高度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围绕本地区的 政治与安全、经济交流与能源环境合作等问题,相关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 错,并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连锁互动。在国际社会日益多极化的今天,如同欧洲 统一那样,在东亚地区围绕着促进经济合作与协调地区安全问题,有关各国积极进行相 互对话的动向也日益显现出来。构筑东亚安全新秩序,加强各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有关 各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和现实课题。我们必须在客观地分析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现状 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构筑合作与共生的东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重大 课题。
在东亚各国当中,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在地区 和平与发展方面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冷战后,伴随着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中日 关系也面临着建立新的战略合作基础的现实问题。目前,中日关系又面临着“政冷经热 ”,需要“再次正常化”的新局面[1]。日本的政治走向和安保战略的动向不仅影响中 日安全关系的发展状况,而且直接影响着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形成 。在审视中日安全关系的时候,有必要站在东亚历史的和现实的高度,把中日安全关系 放在东北亚区域、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 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分析。
一、中日在把握东亚区域安全现状问题上的认识差异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在经历了亚太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显示 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相反,由于国际 恐怖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立,客观上 造成了国际秩序混乱,东亚地区安全架构面临重建组合的局面。但是,在如何认识和把 握东亚区域安全的现状问题上,中日之间的差异甚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相互不信任和 战略竞争意图的不同,两国对国际安全环境有着不同的认识。
第一,中日两国对于区域安全的关注和参与程度都在各自的安全战略中占据了首要位 置。冷战后,尽管东亚区域安全形势和国际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冷战的影响依 然存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相互不信任状态依然十分明显。
在“六方会谈”过程中,中日两国都认识到通过多边对话协商与合作,建立东亚安全 竞争与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是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的。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建立相互 信赖关系、推进区域政治与安全的稳定、扩大区域合作等问题上,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 识并进行了积极的努力。相对于东西冷战对立的终结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影响 ,海湾战争的结果对日本外交安保战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朝鲜在试验导弹、尝试发 展核武器方面的动向更让日本举国上下不得安宁。
最近,日本国内又掀起了一股新的“中国威胁论”。尤其是在日本的中期防卫计划当 中,首次明确将中国和朝鲜视为外来威胁,显示出日本正对周边安全越来越失去信心。 如何树立和确保与日本的安全保障体系,免受外来的安全威胁和压力,成为促使日本国 内上下重新思考外交安保战略定位的最大契机[2]。中国则在稳定周边、发展经济建设 、实现友好互利、合作共赢的方针之下,对周边的安全环境做出了谨慎的分析和判断。 维持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也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与多边安全合作相对照,冷战时期遗留的同盟关系依然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安全保障问题上,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同盟的军事意义同中国强 调多边合作与对话的基本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领域的课题的重叠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增加使本地区安全 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在国际社会共同面临反恐的严峻局势的同时,涉及到各国生 存与发展的环境与资源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各国关心的重大课题。地区安全 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军事安全问题转为政治经济各领域全方位的普遍问题。而经济领域, 尤其是能源领域的竞争关系已经上升到影响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的新的高度。如同中、 日、俄在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问题上的争夺,中日东海油气田等问题上,相关各国的 利益交错复杂,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影响到政治、军事以及国家间相互信赖关系[3]。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正在各个层面上全面展开,使得本地区的安全形势既充满了不 稳定因素,也为今后构筑合作与共生的东亚新秩序提供了战略空间和平台。
二、竞争与非合作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随着冷战的终结,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 明显。作为国际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东亚地区,则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而呈现出 不同的特点。
第一,在思考东亚区域安全格局的现状时首先要重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特殊性质和历 史背景。从地缘政治的观点而言,东北亚地区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朝鲜、韩国为矛盾 焦点,集中了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家群。东南亚各国以东盟为主体 在地缘政治与经济中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东南亚 与中国、日本之间也形成了复杂的纠葛因缘。国家统一与领土争端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这 一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遗留课题,也成为各国施展各自的影响,在东亚安全博弈中相 互牵制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杠杆[4]。
第二,在东北亚地区最突出的不稳定因素是朝鲜半岛统一和安全问题。围绕半岛无核 化问题,目前朝美双方对立严重。但是,由于六方会谈机制的初步形成以及周边大国在 本地区有直接的战略利益,从而形成了相互牵制的相对稳定的多边框架。因此,核危机 尚不会进一步发展,有关各方对于无核化的态度及立场不会轻易改变,对东亚国际关系 的冲击和影响将会受到控制(注:中新社万象11月29日电(记者李静),第6次中、日、韩 领导人会议2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与会的3国领导人着重围绕中、日、韩合作的进 展和发展方向进行讨论,还就朝鲜半岛核问题交换了意见。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会上表示 ,继续推进六方会谈进程,符合各方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中方将继续劝和 促谈,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新一轮会谈尽早召开。日本首相小泉和韩国总统卢武 铉赞赏中方为推动核问题解决所作的努力,他们表示希望六方会谈进程能继续下去。中 国新闻网,2004—11—29。)。
第三,中国由于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为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和平稳 定的外部周边环境,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中国不会成为地区不稳定的根源。相反, 由于中国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安定,如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那样,将会在相 当程度上吸纳化解周边各国的不安定因素。
第四,日本国家的政治志向及对外战略的调整已经成了影响东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最重 要变数之一。日本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时机,实现了战后政治与外交的重大突破。日 本政府突破和平宪法的禁区,调整防卫政策,向海外派遣自卫队,进而将应对“有事” 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表明日本已经完全摆脱了战后长期奉行的和平主义路线。而日本 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的暖昧态度,又使得日本的军事战略在是否会重蹈旧辙的问题上缺 乏有效的“安全阀”。日本的动向越来越多地受到亚太各国的关注。修改和平宪法问题 和自卫队海外派遣问题,给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第五,从中、日、俄等国的能源之争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源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经济因 素,其中折射出的政治、外交以及民族情绪等因素更值得人们关注。俄罗斯东部石油和 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博奕,凸现中日两国乃至俄罗斯对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 石油天然气管线之争并不仅仅在于能源本身,更多的则是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相 对于中国的区域合作总体战略的考虑和优化能源结构及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日本 更多的从地缘政治战略的层面上积极进行参与,达到既遏制中国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又 可扩大和确保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的双重效果[5]。
三、从竞争走向合作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新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出现,既提供 了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东亚地区安全形势中不稳定因素 的存在和发展对地区安全协调机制的建立带来严重的威胁,也不利于地区各国建立相互 信赖关系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论是全球性问题,还是地区性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第一,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机制是最迫切也是最有现实可行性的选择。在东亚地区, 消除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既是建立各国相互信任机制,促进各国安全对话与政治合作 的第一步,也是发展各国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这里既包括如何妥善处理在各个历史时 期遗留下来的体制性问题,也包括怎样对待和处理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差异,通过双边和 多边安全对话,取得安全战略的相互理解,可以减轻地区军备扩张的压力,消除各国安 全战略的误解和盲区,使地区安全保持相对平衡的战略格局。同时,建立和发展相互信 任关系也是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开发与合作的基本前提[6]。
第二,鉴于本地区战略格局的特点,要注意影响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制约因素的发展 和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随着时间以及世界总体形势的变化,这些因素也会随之变化和 转换,进而影响到各国战略的调整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因此,除了注意本地区存在的 热点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外,还要注意本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局势的连动关系,并积极寻 求各国合作,共谋化解策略。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以围绕地区合作与安全的中、日、俄、美各国之间传统 的战略关系为主。其中围绕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问题是本地区国际关系变化和国际机 制形成的重要风向标。在这些因素当中,特别值得密切关注的是日本的外交动向。因为 它不仅涉及到美国的亚太战略的影响释放,也是日本作为“当事者”——从近代以来一 直直接参与本地区的国际政治机制的运作——如何在本地区的安全合作中发挥何种作用 的问题。
第三,政治协调与经济合作并举,相互促进。通过地区内各国共同开发与合作,发挥 各国资金、技术和资源的互补优势,逐步形成有向心力、平等合作、互补互利的地区经 济合作机制。同时,通过紧密的经济合作促进各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进而消除非经济因 素的影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有关各国的合作与协调关系。近年来,东亚地 区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地区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日本 区域贸易战略的转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 + 3”机 制的加强。所有这些因素无疑都为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实现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中国应当在促进多极化以及建立稳定的多边安全协调机制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核 心作用。中国与所有国家之间保持着友好和合作关系,能够也应该在重要合作领域和热 点问题上发挥协调和平衡作用。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中国积极地向世界展 示和平崛起的诚意和与周边各国合作共生的实际内容,切实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7]。
第五,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尤其是石油问题将变得越发敏 感。在此情况下,对于能源问题如若处理不当,极易使原本只是经济层面的竞争,演化 为政治、安全方面的矛盾。妥善处理诸如石油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田等具体的经济问题, 从建立和发展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共赢的战略高度,以理性与合作的姿态,有关各国应 回避无谓的竞争,避免因为经济问题升温为政治外交问题,甚至给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带 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强调要从竞争走向合作,从两败俱伤走向双赢、共赢。从维 护本地区稳定安全角度出发,构建能源共同体,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有关国家纳入 这一框架,对于增强信任、化解矛盾、较少对抗、消除地区紧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合作,既可避免中日等国在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又能实现 这些国家与俄的优势互补,构建起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平台(注:2003年11月在东京举行 的东北亚能源研讨会上,为增强同中东石油供应商的谈判力度,韩国SK、中国中石化股 份、日本精油Nippon等企业已达成了加强接触和合作共识,并确定共同促进东北亚能源 交易所的建立。)。
四、积极促进东亚多边安全机制框架下的安全关系
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东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 关于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尚不存在相应的国际协调机制。
目前,围绕着朝核问题而产生的六方会谈机制,由于中美等国家的积极参与,已经在 处理有关地区政治与安全保障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管六方会谈能取得多大的成 功,这种通过多国间的政治对话解决区域内政治与安全问题的形式将对今后东北亚地区 国际机制的形成产生有益的示范作用。如果这种政治对话机制在今后处理地区内其他政 治安全问题上得到更多的运用的话,那么,如同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东盟那样 ,在东北亚地区也会逐渐形成协调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国际机制,进而对于东亚地区全 体的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应该指出,不仅是对日外交问题 ,在如何对待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处理地区内政治与安全问题上,中国要反思过去的思 维方式和外交策略,重新检视在战略思考上的问题。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适应世界市场 的游戏规则,也应正确地、灵活地按照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处理国家利益和对外关系及 外交策略,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要求作出综合判断。
在构筑东亚安全新秩序的问题上,应尽可能地寻找和建立各国能够接受的共同的战略 利益基础。不仅是经济基础,还有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应在东亚各国务民族平等、共 同发展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这也是今后建立东亚共同体设想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