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应限产减储调整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国际粮食总体丰收,产量上升,粮食价格下降,粮食市场疲软。在这种国内粮食和国际粮食同幅波动的前提下,给我国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市场风险。在目前我国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在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条件下,要维持粮食价格在一定的水平,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粮食的相对供大于求,我国政府承担的收购量过大,财政负担过重,客观上提出了对粮食等农产品总量进行限制,在限制总量中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
当前迫切需要调研的问题,就是要在现有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条件和调整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限制粮食生产总量,以保证市场价格维持在一定的价位,保证适度维持或减少国家储备的数量,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国前些年来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问题,1995年有专门的课题研究“如何增产500亿公斤粮食”问题,在粮食增产能力超过人均占有400公斤以后,连续几年的增产,我国粮农并没有因此而增收,自1996年以来,在我国农民人均收入1996年有所上升(9%),1997、1998年连续两年增幅下降,分别为4.6%和3%。国家为此承担了大量的保护农民利益的财政补贴,农民卖粮难、粮食经营部门储粮难、调粮难困扰着政府、粮食经济部门、甚至农民。因此重新审慎“粮食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的观点,人们不觉得是不完善的。粮食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流通、消费的联动发展,生产既是基础,但流通也是关键,粮食生产出来以后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必然是一种浪费资源,过多地储存粮食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粮食的消费受粮食转化能力的限制,如我国现阶段粮食转化肉禽蛋奶的能力有限,同时,还受消费结构的影响,人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中国传统的植物性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西方国家动物性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也在向东方消费结构的转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