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高等教育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高等教育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增长。但采取什么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系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从60年代起,原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靠增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外延型,亦称粗放型;另一类是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内涵型,亦称集约型。西方经济学界亦有类似观点,认为总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两方面因素产生,一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产生的效应,二是由要素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效应。此两种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增加生产要素即增加外延、粗放;要素生产率提高即内涵、集约增长。所谓粗放型,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所谓集约型恰好相反,即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经济的路子,是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原苏联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粗放型,即使党的十三大曾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然而,由于认识不深、措施不力、力度不大,结果收效甚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阻碍作用;二是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低(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28%左右,而发达国家为50—70%);三是劳动者素质差,忽视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四是管理水平低,缺乏善于科学管理的人才,等等。

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应该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采取一些基本对策: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龙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其作用之大应该是显而易见和勿用置疑的。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挥其育才优势,可以提高复杂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从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化大生产则需要大量的复杂劳动力,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及生产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主要是扩大外延,即增加投资,增加原材料,到处铺新摊子,这必然需要大量简单劳动力,对复杂劳动力需求量不大。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另一方面要补充大量复杂的劳动力,即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因为,走集约增长之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过程及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生产更加科学化、知识化、智力化、自动化和综合化,产生了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这些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已不再是体力和一般技巧,而是知识和智力。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复杂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等)的比例不断增加。国外有些专家的科学分析表明,传统工业需要60%以上的简单劳动力,只需2%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而现代化大生产则需要40 %左右的人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复杂劳动力。美国20 世纪初工人与工程师之比为100∶0.4,60年代上升为100∶2,80年代达到100∶33。〔2 〕现在有许多企业工程师比工人多得多,有的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行业,甚至是99%的人搞科研、设计和开发,只有1%的人从事生产。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在生产人员中的比例呢?因为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据我国经济学家估算,劳动者有小学水平,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具有中学水平者可提高108%, 具有大学水平者则可提高300%。〔3〕原苏联学者也认为,工人受教育的水平每增长1%,劳动生产率则提高1.38%。〔4〕纵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都是首先实行由大量使用简单劳动力到大量使用复杂劳动力的转变。在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的大生产面前,人并非就显得无能,人的价值和力量仍然是巨大无比的,人仍然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只不过这种人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能从事高级复杂劳动的人。这种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5〕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培养高级传教士和贵族,后政府介入高等教育,则主要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即“学而优则仕”。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现代,已走出了“象牙之塔”,功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它为政府部门输送了少量的公务员,但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到生产部门和社会其它行业工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的国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都是到生产第一线就业。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但也有很多毕业生分配到企业等基层工作,直接从事经济建设。我国共有重点大学97所,其中工科院校就有55所,占总数的56.7%。在1995年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工科在校本专科生为116.6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0.2%;经济学在校本专科生43.41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14.9%,两者合计占55.1%。工学、经济学类在学研究生有8万人, 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54.7%。〔6〕这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工科为主的,主要是为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除工学、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到经济部门工作外,还有许多文、理、农、师范、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也到经济部门工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多种规格、各种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高等教育正好能为之服务。

以上分析得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而这只能依赖高等教育来培养。如果离开了高等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的来源渠道就会中断,连正常的生产都会无法进行,就更不用谈什么“转变”了。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如办职工业余学校,在实践中培训等,这当然也是一条培养专门人才的路子,但实践证明其质量很难保证,况且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都不可能很高,办学效率也不可能好,专业学科也无法办全,其结果是自讨苦吃,劳而无功,“文革”中这类教训太沉重了。

二、高等教育发挥其科技优势,可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加大科技含量的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一点似乎谁都不会怀疑,从经济学家、企业家到普通老百姓,都赞同这种观点,就无须本文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科技进步与高等教育关系不大,似乎科学技术工作是科研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事,这是不完全的。因为科技进步与高等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如果撇开了高等教育,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的那样:“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7〕“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8〕由此可见, 教育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更是唇齿相依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话,那么首先也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因为科技进步有相当一部分要依靠高等教育。

第一,高等教育是科研的重要方面军。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它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9〕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科学研究中心,不仅中国高校是如此,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凡属国际著名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而且,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没有单设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院,科学研究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进行。即使单设科学院的国家,也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并且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愈重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也不负重望,为发展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实力。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54所,在科研方面学科门类齐全,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易形成整体优势,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齐全。全国普通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1个,专业实验室58 个, 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个,硕士学科授予点7400个。我国高等学校与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学术交往,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及对外交往具有有利条件。有一批高校在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居领先地位,在高科技的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总之,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综合实力强,便于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第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力量强。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一般有将近一半在高校。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50多万人,其中高校有20多万人,约占一半。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800 多名院士中,高等学校也占有相当的比例。199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3万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4.4万人,占总数的35.7%。他们中绝大多数既是教学骨干,又是科研骨干。1993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6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2万人,占20%;研究与发展人员23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2万人,占95.7%;高级职称人员7.8万人,占33.9%;全时研究与发展人员14万人,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万人。〔10〕

第四,高等教育取得的科技成果多。据统计,1956—1991年36年间,全国共颁布自然科学奖5次,获奖总数445项,其中单由科学院获奖的183项,占总数41%;单由高校获奖的188项,占42%;两者合作项目27项,占6%。〔11〕1980年以来,高等学校获科技进步奖、 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分别占全国颁奖总数的21%、30%和49%。〔12〕在国家攻关科技项目及国家“863”计划中, 高等学校也占有重要席位。国家“863”计划实施10年,共取得1398项高技术成果,其中民口5个领域为1200项,高等学校取得的成果占总数的49.5%,真可谓:高校撑起“863”半个天。〔13〕

第五,在各行各业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世纪初依靠采用新科技只占5—20%,现在已上升为80%左右,有的行业接近100%。然而,科学技术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都得靠高等教育输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和自学成才者,要想在科技方面有大的建树已属天方夜谭。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尤其是高科技的科研人员都是由高等教育来培养的。当今时代,无论科学上的发现、创造,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革新等,大都由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来完成。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国家级科技大奖的获奖者中,90%以上的人系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此外,在各行各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以及在第一线从事科技开发、推广、应用及生产的人员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本单位、部门大都是业务骨干。他们将为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出突出贡献。

三、高等教育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可以大规模培训管理干部,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就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这是因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效益。既然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就必须实行规模经济,注重科技进步,降低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管理。这种管理是以智能机器为基础的,贯穿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是一种科学型、智能型的管理。如果不实行科学管理,就不可能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因为现代化大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单看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水平,而关键是看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效益和质量,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科学水平。因此,人们常说: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等。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管理非常严格、科学。因此,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就高,效益就好。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起来,在管理方面我国差距很大,近年来企业管理严重滑坡,其突出表现是制度不严、管理技术落后、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产品质量低等。1994年6月,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对2586 家亏损的国有企业摸底,发现属政策性亏损的有235家,占9.1%;属宏观原因造成亏损的有238家,占9.2%;由于经营管理原因造成亏损的有2113家,占81.7%。〔14〕另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年以前产品合格率为76%,而当前已降到70 %以下, 全国每年因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800亿元。〔15〕这充分说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我国的经济管理亟待加强,管理的水平急需提高。而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要提高管理干部的素养和水平。我国经济管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少,关键是素质差、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管理者,有不少系六七十年代的毕业生,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管理思想落后,亟待换脑筋,更新知识,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即使是近10年左右的大学毕业,也应该再学习,再提高。

高等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中心。高等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科学,不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管理干部的熔炉。相当数量的高校都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任务。我国高校有培养培训干部的光荣历史,五六十年代招收调干生和工农干部速成班,恢复高考制度后招收干部专修科,90年代招收有实践经验的青年及劳动模范入学等,这类学员有不少都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前些年,除建立一大批管理干部学院外,还在部分条件较好的普通高校设立了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中心,不断地将各级管理干部送到高校培训和提高。今后,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化程度及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管理人员尤其是管理干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也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这项工作离不开高等学校。正如国外高等教育向终生化发展的趋势一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将接受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第二次甚至多次“上大学”,为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学校是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在我国现有的2200多所高等学校中,约有2/3的高校设有管理专业,培养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少数学校还培养管理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走上管理岗位,他们大部分都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现在新上岗的管理人员为数众多的都是大专以上毕业生,新提拔的管理干部大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今后还将有更多的管理干部要重新接受高等教育。如果离开了高等教育,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将成为一句空话,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因而也就很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高等教育发挥其智力优势,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壮大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不断开发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产品,并不断开发换代升级的新型优质产品;要调整企业结构,重点应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扶持效益好、产品质量高的企业,积极发展“三资”企业;要调整好产业结构,协调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要壮大规模经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创造好的效益,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具有综合优势,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作贡献。高等教育主要由高等学校承担,而高等学校是藏龙卧虎之地,群贤毕至,人才咸集。高等学校既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市场”,又是创造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的“工厂”,具有人才、智力等优势,既是教学、科研中心,又是学术、信息中心,还是对外交往和开放的窗口,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相互适应和协调。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改革,两者必须同步进行。扩大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若没有高等教育的配合和服务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必须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已为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事实所证明。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更为密切,因为它主要并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经济界每遇到一点细微的变化,它都会迅速作出反应。当今之世,各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乃至经济的振兴崛起,都是依靠高等教育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促进经济效益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教科经一体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6〕马克思强调的是教育同生产的相互结合。作为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更密切的结合。马克思的话还告诉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还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率。这表明:两者结合并非教育一厢情愿,而是双方要求,相得益彰的。列宁曾经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7〕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规定,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结合的片面理解,这种结合很不科学,忽“左”忽右,还有待改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8〕“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这种结合,应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主要是内容上的结合,是实质上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而且是生产部门的事,生产部门要主动使它成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现代化大生产要求高等教育直接服务并携手共进。现代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等特征要求生产的方式必须变化,而这离不开高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要求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人才,有些大型企业干脆吸收大学加入企业集团,让大学发挥优势为其服务。有的国家选取高校集中的大学城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获得了巨大成功,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即硅谷)和波斯顿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中国的中关村科技一条街等,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创造的奇迹,令世人所震惊,获得了惊人的效益。以后其它企业纷纷把目光盯向高校,也想利用高等学校的人力、智力资源为其服务,有的到大学设奖学金,以吸收优秀人才,有的投入巨资请高校研制开发新产品,有的捐资联合办学,有的请大学的专家帮自己攻克技术难题等等,这一切都表明高等教育对于现代生产是大有作为的,是发展经济不可忽视的一支特殊力量,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靠山。正因为这一缘故,所以,原苏联极力主张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日本十分强调产学结合,美国尤为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德国总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已经作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近来也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我国高校近年来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作了大胆尝试,一是直接为经济部门服务,二是同企业等联合,三是自办高科技企业,四是以各种方式参与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注释:

〔1〕《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2〕孟明义主编:《高等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71页。

〔3〕周立平等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4〕[苏]《国民教育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223页。

〔6 〕国家教委计划司编:《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1995)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8〕《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4页。

〔9〕〔18〕〔19〕《邓小平文选》(1975—1902),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104、85页。

〔10〕《中国教育年鉴》(1994),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11〕梁清海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总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12〕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大学生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13〕《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9日。

〔14〕《工人日报》1995年6月27日。

〔15〕《人民日报》1995年6月30日。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230页。

〔17〕《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页。

标签:;  ;  ;  ;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高等教育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