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校暂不宜实行完全学分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制论文,目前我国论文,暂不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0)03—0030—03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学年制是我国高校长期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按学年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学年内学完一定的课程和学业方可毕业。而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习量,不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数即可毕业,它一般是指完全学分制。诚然,实行学分制有一定的优点,比如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就十全十美,毫无弊端,也不意味着学年制的管理制度就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暂不宜实行完全学分制。
一、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社会条件
学分制是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分配,所需人才的规格、数量都由市场调节,所以,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后,从学校到学生个人就可以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学校面向市场,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自主招生,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同样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校选课,自行安排学习进度等等,只要修完一定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业。这些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但在我国目前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立即实行完全学分制,尚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首先,我国高校尚没有完全自主设置专业的、面向社会需求招生的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都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形成的,各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制年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国家在宏观上都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这些对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保证每年大学招生的规模效益。所招学生按规定修完计划课程,按规定时间毕业,有利于我国各条战线所需人才的有计划补充,而且所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性,参加工作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如果马上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势必会造成当前热门专业挤得过多,而短线专业无人问津的状况,而培养人才的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学生毕业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即社会的“结构性失业”的后果。显然这不利于发挥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进行宏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我国尚不具备大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基本条件。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起码应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社会上劳动力市场发展得比较完善;其二,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健全;其三,社会上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上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远没有真正完善成熟,对于社会中各专业门类的需求状况和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状况,没有系统的统计和规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内容贫乏,难以回答毕业生真正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另外,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腐败现象的存在,许多保证毕业生公平竞争的制度尚未建立,使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有些成绩差的因为有关系网,反而能选择较好的职业。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机构形同虚设,待遇较好的工作和部门早已通过“后门”、关系安排了人员。基于以上原因,毕业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后,学生毕业年限既可延长,也可缩短,而提前或推后毕业的学生又无法顺利自主择业,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从我国高校内部情况看,也不适宜立即实行完全学分制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适应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实施学分制会淡化班级集体,甚至取消班级的组织形式,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所学课程,上课时间和地点无法相同,原来通过班集体、班干部、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便不复存在,而目前学生在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又往往缺乏独立自主意识,适应性差,这就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纪律涣散、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等后果,某些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
2.缺乏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物质基础。办学经费短缺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少学校的国拨经费中80%以上都用于人头费,剩下的教学科研等经费寥寥无几,而实施学分制需要相应的财力物力保证。比如,实行学生选课制,由于教材增多,必然增加教材的编写、印刷费用;实行学分制后,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部门必须向学生全天候开放,使用频率很高,这就要大量增加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数量;学分制的实施还会大量增加教师上课时数,超课时现象普遍,加之后勤、图书馆、计算机工作时间的增加必然会增加相应的酬金等费用。另外,学生选课多,活动余地大,改变了学年制中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实习或从事科研活动的惯例,这也需要增加教学、科研基地和实习用房等等。所有这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和后勤保障,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力来讲,是难以满足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要求的。
3.教师知识结构尚不适应完全学分制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建国以后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长期以来教学计划中专业划分过细,选修课又太少,造成许多教师知识面狭窄,这在学年制条件下尚能满足需求,教师只要专一门,开一门课,就可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而且年年有学生,年年可重开,但实行完全学分制后情况就不同了,选修课比例扩大,专业课比例缩小,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开专业课,同时要开出不同的选修课,既要求教师有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教师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有所涉猎和研究,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继续教育方式逐步达到。当然,即使不实行学分制,以上条件也是现代社会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只是学分制要求得更高一些。而在目前条件下,我国教师水平尚难以适应以上要求。
三、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仍富有生命力
1.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规格标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招生制度相对比较严格,经过筛选后的新生大都质量较高,再经过严格的学年制管理,各专业分别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规范整齐,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尽管这种制度存在缺乏灵活性等不足,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它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2.能按计划成批地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计划性、统一性是学年制的突出特点,实行学年制,有利于教育部门对市场调查预测,了解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制定出统一的培养计划,这样,每年的毕业生就能按计划成批地流向所需部门,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因毕业生毕业时间、人数、专业不统一而经常出现的所谓“结构性失业”的弊端。
3.有利于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正是由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有较强的计划性,这就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表的编排、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学生学籍管理、包括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各种考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了较强的计划性,这无疑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学分制并非是一种新生事物,是西方国家早已实行的制度。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校究竟采取什么管理制度,应对历史上实行过的有关制度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全盘否定我们长期实行的学年制,也不能完全照搬起源于外国的完全学分制,而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现状,逐步通过实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切忌一哄而起,一刀切。目前不少高校在探索教学管理制度中提出了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特区”开放型学分制、全面加权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双轨型学分制等,这都是有益的探索。
收稿日期:200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