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特区论文,战略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没有经济特区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速度就不会这么快;没有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特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要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也会增加阻力和困难
中国经济特区,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命运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港澳回归和祖国和平统一联系在一起,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组成部分。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原来这些贫穷落后的小镇、渔村、沙滩和山丘野岭一跃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的50强前列,并正在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确切地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实践,就不可能有全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没有经济特区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不会这么快确立起来;没有毗邻港澳地区的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要维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落实“一国两制”也会增加阻力和困难。
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因而不应指望国家再给予以“减税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而应以增创自身的新优势,在制度创新方面,为国家多作贡献。同时“九·五”计划的主旋律之一,就是要解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样,原来国家对特区的“特惠制”,就变成了“普惠制”,这应该说是特区建设的成功,而不能有任何失落感。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特区建设应从十五年前的“优惠型”转向“功能型”。那末,现阶段特区的功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从特区创办伊始就讨论过,当时广东省委提出“观察、学习、试验”的6个字方针,1984 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经济特区时,概括为“四个窗口”。这些功能作用,如“管理的窗口”、“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已成功地推进全国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赢得了国际赞赏;而有些功能作用如“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形势下,对经济特区的功能作用,实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1.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生产力不发达、低水平,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然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长期以来,没有弄清楚。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说我们总结经验有多条,那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对此作了佐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敢不敢于和善不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建设,正是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央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以世界所罕见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深圳为例,199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 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是第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4.4亿元,排位是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349.83亿美元,占全国15%,排位第一,其中出口183亿美元, 也是占全国的15%,排位也是第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1.14亿元,排位是第七;固定资产投资230.97亿元,排位是第六。正是有这种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才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比资本主义以更高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说明邓小平倡议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济特区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已起了排头兵和示范作用。
2.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需要从过去体制外的冲破旧体制的敢闯的精神,转向体制内的创新,需要有从上而下综合配套改革的科学思维,要有系统论的工作方法,其难度远比单项突破的改革难。特区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应该在改革试验上做文章,把这篇文章做深、做足、做大。深圳从其改革实践中提出“四先”,即“中国将要实行的、符合国情的国际惯例,在深圳先试验;中国复关需要调整的政策,在深圳先试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改革的措施,在深圳先试行;中国推行市场经济需要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在深圳先突破,并取得经验,做对的全国推广,作用大,损失小;试错了,改了就是,损失也较小”。深圳市长李子彬《在九·五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集中抓好三大改革: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与监督约束机制;以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对全市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二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促进金融、保险、技术、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的发育,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创造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制定规划、政策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功能,实行宏观间接管理和大行业综合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大力抓好口岸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改革的深化和配套。
笔者认为,第一大改革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微观基础,这是目前全国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第二大改革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载体和舞台,目前要害的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因此,在特区率先改革金融体制,通过改革率先在特区建立起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第一项改革创造外部环境和舞台;第三大改革是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这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对特区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第二层次是特区政府的自我调控。经过经济特区的率先改革,在国家宏观统一调控下,在特区经济搞活方面做出成效,积累经验,也是经济特区改革的一篇大文章。
3.经济特区对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平统一祖国、落实“一国两制”,以及对华南经济圈的形成,起促进作用。我国五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和澳门,面对着台湾,从其区位来看,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趋于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若能在五个经济特区所在的省份,加上港澳台地区先形成繁荣发展的“华南经济区”,这不仅对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一国两制”,而且对2020年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均有积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