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基于全国人大“高等教育”(1980/2007)影印材料的分析_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80-2007)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人大论文,方法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6X(2009)02-0022-06

自高等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建制化学科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其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其研究方法也从早期的以经验总结、个人感悟为主,逐步走向重视理论建构,注重引入其它学科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问题,进而兴起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尽管有许多学者思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问题,有关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章在不断涌现,有关研究方法的新名词、新概念也在不断出现,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标准。要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轨迹做出分析,首先必须界定相关概念并确定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及概念界定

在谈及教育研究方法时,学者们更多指的是具体研究方法,如文献法、数模分析法、实验法等。但是,在教育研究实践中,“研究方法”所包括的对象远远超出了具体研究方法的范围,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关,下与收集、处理资料或数据的具体技术相接。我们认为,所谓“研究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的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分析方法,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资料收集方法,是指收集、整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的技术等。这

三个层次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研究方法层次系统。

在方法论层次,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分类,一般将其划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或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根据徐辉教授的分析,定性是指用经验总结、哲学思辨、逻辑分析等为基本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个人感悟、哲学分析、文献归纳等思辨的方法展开研究,多基于形而上的思辨传统,所以与“思辨”相连。[1]而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传统,一般用数学或实验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分析,对研究结果做出客观的描述。实际上,定性研究与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就其内涵而言区别不大,因此本文把方法论划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类。

研究者用于思考和分析研究对象的方法总是与其方法论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定性与思辨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倾向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思辨方法,包括感悟性思辨、哲学性思辨、比较性思辨、历史性思辨、理论性思辨,等等;在定量和实证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则倾向于采用数学统计、模型建构等方法。实验法也属于定量和实证方法,但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较少

当然,在研究实践中,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不可调和。在定性研究中也会引入相应的数据来论证,在定量研究中也包括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一篇论文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归属于哪一类研究方法论,主要是根据该研究所体现的最主要特征来判定。

第二层次的研究方法的分类与特征表述具体如下(见表1):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涌现出了一些新概念,如“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质的研究方法”、“女权主义研究”等,多为国外高等教育研究中新近使用的方法。但是在现有的期刊论文中,较少使用这类方法,且有的方法并不适合期刊论文,比如质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需要大量篇幅来展示研究素材并进行分析,因而在容量有限的期刊论文中非常鲜见。基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本文对这类研究方法暂不作归类。

很少有学者对资料收集方法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归纳。结合我国学者研究的实际,本文将资料收集方法分为自身经验和见闻、文献资料、调查与访谈、观察等四种。也有学者将观察法、调查法等划归为第二层次的研究方法,但是,观察、调查方法主要侧重于研究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至于得到的信息如何处理、使用,则取决于方法论和分析与思考方法,同样的数据或其它信息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有不同的呈现、处理与使用方式。因此,把观察法、调查法视作资料收集方法似乎更符合研究的事实。研究者们对这几种方法的具体解释基本可以达成共识,因此本文不对其特征作具体描述。

本文对研究方法的分类仅仅是作为一个分析框架,以探寻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及其演进轨迹,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方法所做出的特征描述一方面参照了已有的相关研究,一方面也是根据本文作者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仔细研读之后归纳所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见表1)。

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上述分类,我们对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80-2007年)上所刊载的所有文章(剔除政策性文件、新闻报道与社论、人物专访与传记、工作座谈会纪要、高校与院系工作动态介绍、大学介绍与见闻、讲话稿、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建议、会议纪要、会议综述与文献综述、书评、政策介绍、读者来信、译作、发表在报纸上少于2页的文章或材料)共计6 518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在定性与定量区分维度上,如果有文章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统计时则将其归入了定量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各方法论的使用频率,对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研究方法,只统计研究中使用的一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中“11”—“125”属“定性与思辨研究”,“21”—“23”属定量与实证研究(见表2)。

1.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趋势①

在方法论层次上,使用定性与思辨方法的研究共计6221篇,占总数的95.4%,说明定性与思辨方法作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一直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占据绝对优势。

不管是从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来说,定量与实证研究都是少数,28年间共有297项研究属于该类研究,占总数的4.6%。不过,如果我们把这28年分为两个阶段,前14年(1980-1993年)为第一阶段,后14年(1994-2007年)为第二阶段,那么在第一阶段中,共有61项定量与实证研究,年均4.4项;第二阶段中,共有236项该类研究,年均16.9项。因此可以说,随着研究深度的拓展,研究主题的增加,研究者开始注重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相关规律,解释引起事实变化的原因。

2.思考和分析方法的演变趋势

(1)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是指研究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学识积累或对研究对象的感悟出发,对研究对象做出解释或提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方法。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文章占文章总数的55.3%,最高为82.2%(1980年),最低为15.2%(2005年),1980-1986年之间,该方法的使用频率有小幅波动,而在1986年之后则呈下降趋势,1992年之后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2000年以后,该方法的使用频率都在50%以下。

图1 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2)跨学科理论性思辨分析方法的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而且在近年来已经被研究者应用于各种研究主题中。采用这种方法的文章占该年度文章总数的13.1%,最高为35.1%(2005年),最低为0.0%(1980年)。1980-1994年之间,该方法的使用频率增长较为平缓,其中1987年和1992年较高,1992年(13.3%)已超过平均数,但此后又有所下降,直到1995年开始,该方法的使用频率持续走高,直到2005年达到28年间的最高点。近10年来,跨学科理论性思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3)哲学性思辨分析方法的使用并不普遍。28年间共有412篇文章采用了此方法,占总数的6.3%。其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在各年度中使用频率波动幅度较大,没有显示出特别明显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弱增长趋势。

图2 跨学科理论分析方法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图3 哲学性思辨分析方法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4)文献资料分析及思辨方法的使用率为9%,共有587篇文章采用了此种研究方法。1980-1983年之间均在10%以上,而1984-1994年之间均在10%以下,1995年达到顶点,使用这种方法的文章占该年度文章总数的比例达到18.1%。但总体而言,28年间该种方法的使用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见图4)。

图4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5)历史性思辨分析方法与比较性思辨分析方法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见图5)。历史性思辨方法的使用频率为4.5%,1997年之前该方法的使用频率均在5%以下,1998年之后均在6%以上。比较性思辨方法的使用频率为7.8%,共有509篇文章采用该方法,1995年之后,该方法的使用频率增幅较为明显。

(6)定量与实证研究中的3种具体研究方法在总体上占的比例较小,这3种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数字统计与分析法,采用该方法的文章共有217篇,占总数的3.3%。在1980-1993年的14年间,采用此方法研究的文章共有45篇,而在1994-2007年14年间,共有172篇文章采用此方法。采用模型建构与验证分析法的文章共有61篇,在1980-1993年的14年间,采用该方法的文章共有13篇,而在1994-2007年的14年里,共有48篇文章采用了该方法。这表明在28年间的后半段,这两种方法受到了更多重视。

图5 历史性思辨与比较性思辨分析方法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实验方法只有19次被采用,与前2种方法类似,前14年间只有3篇采用该方法,后14年间则有16篇。不过,由于该方法的使用频率过低,无法显示出有价值的统计规律。

3.资料收集方法的演变趋势

在本文所设定的4种资料收集方法中,基于经验的方法使用频率最高,共有3 414篇文章采用此方法,占总数的52.3%;其次为文献法,共有2 618篇,占40.2%;再次为调查法,共398篇,占6.1%;采用观察法的共有88篇,占1.3%(见图6)。

图6 “经验”与“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变化趋势图(1980-2007年)

(1)基于个人经验和学识积累的感悟性思辨一直是研究者们从事研究的主要方法,而与之相适应的基于经验来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占据了多数。不过,这种方法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92年后,下降尤为迅速,2006年达最低点,其使用频率只有20.9%。

(2)文献是研究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文献资料法的使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80-1992年13年间有少许波动,而在1993年之后则逐年增长,2000年以后其使用频率均在50%以上,2004年以后更是达到70%以上。更加重视论文的文献出处、利用文献资料作为论文观点的支撑,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调查法和观察法历年所占比例一直较低,调查法的使用呈弱增长趋势。前14年共有103篇文章采用了此方法收集资料,后14年共有295篇文章采用此方法。观察法的使用没有明显统计规律,前14年共有37篇论文采用此方法收集资料,后14年共有51篇文章采用此方法。由于使用该方法的文章数过少,其数据不具有太大的统计意义。

三、结果与讨论

任何一种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原因,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也必然包含着研究者们在研究时,基于自身优势或研究对象的特殊要求所做出的选择。

在方法论层面,从上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思辨和定性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直是我国研究中的主流。这说明思辨与定性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自身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既包含着客观事实,也包含着人文价值和意义,因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层次的系统,因此,对许多高等教育问题的论述难以精确化和数字化表达,如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功能等,因此定性研究比较适合这类问题。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研究者者基于自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感悟。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把握教育中具有人文意义的对象,把对教育活动的描述精确化和数字化,就有可能造成曲解。当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且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地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因此定量与实证研究的数量正处于上升趋势。

在思考和分析方法的层面,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统计分析法和数模分析法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从本文的统计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尽管在大样本中,它们所占比例很小,但至少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检验高等教育理论,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研究者们意识到,通过数据的分析比较,更能确定高等教育的某种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数模分析法的可行性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可使高等教育系统中复杂而大量的数量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也可逐步利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来应用这些方法,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而且,统计数据的使用,可使研究者的相关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比其它教育系统更需要同环境的方方面面交流信息。总之,无论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关系上,或从高等教育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内部关系上,都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的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功能与价值。”[2]潘懋元先生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运用跨学科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活动的必然性。而研究者学科基础的多样性加强了多学科知识与高等教育研究的结合。

同时,从1997年开始,研究者更加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在实践中更多地借助多元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的问题很难用单一的方法阐述清楚,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该拓宽思路,用系统观去研究现象、分析问题,使研究工作不断开辟出新的天地。

随着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视,学科不断向规范化发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必将更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不长,在学科形成之初,可借用的文献资料不多,研究者更多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阐述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人经验的积累在研究中并不重要,实际上,许多教育管理者基于自身经验对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论述,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及研究者本身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研究逐渐趋于规范化,文献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资料收集方法的主流。一方面,前人研究成果的累积构成了文献法普遍使用的基础;另一方面,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展使电子资源大量增加,为文献法的使用提供了便利。而随着高等教育学逐步走向规范化,理论上的成熟使学者们更趋向于用专业名词和术语进行研究,因此,借助个人经验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开始减少。近30年来资料收集方法的演变轨迹,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轨迹。

注释:

①考虑到各年度文章总数不一样,因而在统计时以使用该方法的文章占当年文章总数的比例为依据。

标签:;  ;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基于全国人大“高等教育”(1980/2007)影印材料的分析_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