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对教师坐班制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教师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教师论文,人性化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7)04—0074—03
一、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各中小学纷纷实行“坐班制”、“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制”等,一般中小学教师每天的“坐班”时间为8至9小时,班主任大多超过10小时。如果按每天8小时、每月工作26天、每年工作9个月计算(寒暑假加班时间不在之内),每位中小学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大约为1872个小时,班主任在校工作时间要在2340个小时以上,有的高三教师的工作时间甚至更长。学校对教师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事轻管人、重管结果而轻管过程的倾向,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要求教师每天上班签到、坐班定时和下班点名。
相比之下,欧洲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每年在校时间要比我国教师少得多。例如,法国只有540小时,即使时间最长的保加利亚,也只有1080个小时,而且这些时间除了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课间时间,还包括设计课程、与其他教师合作及教师必须在校工作的其他时间。另据《环球时报》报道: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芬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教育。芬兰学生的数学和阅读名列第一,在科学方面则与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并列第一,但芬兰中学生上课的时间最短,每年只上课808小时,而芬兰教师的工作时间仅为570个小时。芬兰教师在不及我国中学教师工作时间1/3的情形下,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国际教育专家认为,芬兰中学教育之所以如此突出,主要有赖于以下三种做法:一是上课时间短;二是假期长;三是尊重老师。
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对学校、教师进行的忽视规律、用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如“坐班制”、“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制”等,以及一味地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的做法,都是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这只能禁锢教师的行动,长此以往必将引起不良的后果。在全社会关注素质教育、呼吁给广大中小学生“减负”的今天,更应该首先给教师“减压”。而对于实施“坐班制”的广大中小学来说,解除“坐班制”,缩短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无疑是一个简单而可行的举措。
二、教师与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学校教师管理的定义
学校教师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教师管理应当重在两点:一是看在某种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因此,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这并非不要管理,不要制度,而是让教师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让制度不会成为教师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团结合作,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完成,主要靠每位教师的执行。教师发挥了积极性,就能把任务执行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学校的管理是否人性化。学校多些人性化的管理,多些人性化关怀,尊重每一位教师,教师就会把学校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处处为学校着想。因为被人尊重、认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基本需求。教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对他们来说,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
(二)教师需要的人性化管理
1.多些宽容少些指责。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每个教师也都想把工作做好,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些差错是难免的,在这个时候,教师最需要得到的是来自同事、领导的帮助,而不是指责。有这么一位教师,从教以来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但一次就因为学生太过顽皮,体罚了孩子,就受到领导的会上批评。试想,他积极性被打击了,以后工作还会认真,还会尽心尽职吗?
2.多些自由少些约束。一些学校实行坐班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课,也必须等放学了才能回家。对一些教师来说,他本身工作量较大,的确需要在学校坐班。但相对于另一些教师,他们已经把一天的工作都做完了,剩余时间本来可以做些其它事情,或者上书店看些书,或者回家准备晚餐。可由于制度的束缚而无法实现,只好在学校耗时间。遗憾的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坐班制在我国却普遍存在着。
3.多些灵活少些死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约束教职员工,这无可厚非。但有时制度太死板,对教师的生活及学习就有一定的影响。有这么一所学校,教师只要请一次假,当月的满勤奖就取消。虽然说奖金不多,但没有人愿意被扣。如此一来,老师连生病上医院的时间都没有了。带病上课有效果吗?如果学校允许教师事后把自己的课补回来,不也两全其美?还有这么一位教师,得到了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外出学习并非学校安排的,校方不但没有从物质上支持,还把他当月奖金全部扣完,而且也没有为他调整课程。还是这位教师自己事后加班把所有的课给补回来。试想,教师外出学习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学生,为了学校?难道仅仅是为自己增长些见识吗?学校是学生发展的摇篮,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摇篮。作为管理者,多为教师学习提供机会与空间,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发展学校”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目前许多教师还承受着工作、经济和身心三重压力。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1.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森帕斯公司,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著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原则。他们认为对员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公司的管理既给员工带来快乐,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怖。员工们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造成家庭不和,这种家庭矛盾又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最后这种恶劣的情绪会发泄到顾客或员工之间,进而导致公司经济下滑。罗森帕斯公司的做法就是体现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方向。
2.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在用人策略上坚持特色特用,为每个教职工创造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评价上,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使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之间形成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教职工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让教职工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
(二)完善各种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制度的科学化、精确化、把评价制度制订得非常细致和繁琐,难于操作。管理的量化应该是宜粗则粗,宜细则细。我们敢肯定,用那些所谓的量化条理去考核魏书生、钱梦龙,他们都不会是优秀教师。过细的死板量化管理,只能是弄得教师不是潜心教学研究,而是诚惶诚恐地去应付那一张张的量化表格。评价制度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更要直观、易操作,重在鼓励。
1.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掺杂其中。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退,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班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些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比如强行集资,还得让教师写出自愿申请。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要通过某事,问“不同意的举手”等,这些不尊重职工人格的做法是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违背的。
3.多元化的激励措施。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在群体激励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正面的激励措施很多,但都与“情”有关,即对员工行为的奖励和肯定、与业绩挂钩的薪金、升职制度、组织的认同感、地位、名誉等。关键是它的评价指标较多样化,对人的考核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这种寓“情”于“理”的管理是国际上大企业较为流行的方式。
教师不是一部需要只会适应主人要求的机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要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在教师管理时,一定要根据教职工队伍的具体情况确定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
当然,一所学校拥有必要、起码的规章是必需的,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实行弹性坐班具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坐班制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作为一个以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学校,从以学生发展为本来看,弹性坐班真的很需要。因为学生需要教师的及时必要的指导,学校动态发展,每天时有突发性临时性工作,如果连人都找不到,既贻误工作,也影响学生,这哪里还称得上是学校。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需要教师能提供必要、及时的帮助。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增强,实行不坐班有一定的道理。当然,坐班制问题,论争和争论由来已久,可能在执行上也需要人性化,但是不能庸俗化,流于形式。一些教师临时家有急事,身体偶尔不适,临时有重要会议要参加等,都可以通过合理正常的请假程序,或与考勤老师及时沟通。学校里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缘于沟通不及时和不通畅。只要学校和教师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就能创造出一个“制度鲜明,管理人文,关系和谐,互动成材”的发展氛围,学校也会发展得更好。
收稿日期:200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