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化与论文,多极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统一货币的成功实现,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启动以及东扩步伐的加快等三个方面。欧洲一体化建设的扩大和深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元的诞生及其政治意义
冷战期间,西欧国家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共同对付所谓来自“铁幕”后面的威胁。冷战结束后,许多人曾以为随着“苏联威胁”的消失,欧洲一体化将从此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然而,事实与人们所预料的恰好相反,欧洲国家的联合进程非但没有停顿下来,反而迈出了更大的步伐。统一货币的决定正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不久由当时的欧共体12国领导人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作出的。在这里,欧共体首脑们签署了著名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约》,并就建立经货联盟的时间表以及成员国加入货币联盟的各项经济趋同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德国因素”是欧洲在冷战之后谋求在更高程度上联合的重要动因。虽然统一货币的计划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就已提出,但东西德的统一和一个强大的德国的出现使得当时其他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更加坚定了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的决心。这些国家担心不把统一的德国限制在统一的欧洲之内,欧洲将可能成为“德国的欧洲”,而统一货币和加快一体化发展正是可以使德国成为“欧洲的德国”的重要手段。但“德国因素”并非是欧洲加速一体化建设的唯一动因。冷战结束后欧洲人面临的苦恼一方面是“德国在欧洲太大”,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包括德国在内在世界上又太小。显然,只有继续保持一体化发展势头,充分利用联合的力量,欧洲国家才能够在国际上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强调的,如果欧洲要在政治和经济上强大,实现能够与美元、日元处于平等地位的欧元是必不可少的。可见,欧元的诞生既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产物。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后,尽管没有像人们早些时候预料的那样坚挺,但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可以说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欧元疲软主要是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和美国经济强劲的强烈反差引起的。虽然欧洲经济在1999年下半年出现回升,但发展速度仍远不及美国。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出人意料地达到了5.5%。 相比之下,由欧盟11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只有2.5%。此外, 美欧间存在的较大的利率差也是导致欧元疲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美国的利率几乎是欧元区的两倍,投资者趋之若骛也是自然之事。从长远来看,欧元有11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不会成为弱币。在目前情况下,欧元汇率下降有助于推动欧盟国家出口,从而拉动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因此,欧元疲软对欧洲来说是利大于弊。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欧洲中央银行,还是欧元国政府对欧元汇价下跌均保持了“善意忽视”的态度。
欧盟成功实现统一货币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欧元的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元获得成功既加强了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大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决心。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在欧元问世10个月后所指出的,这种处于主导地位的新货币已经不再是异想天开,而是欧洲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确凿事实。鉴于这一点,瑞典、丹麦和希腊等仍未加入货币联盟的欧盟国家正在积极寻求早日加入欧元区。同时,随着欧元计划的成功实施,中东欧国家入盟的决心也将更加坚定。( 注: The Economist,October 16,1999.)
第二,统一货币的成功实现将有利于欧盟政治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这主要是因为,欧元的诞生使得欧洲公民对“欧洲大厦”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加真切的感受。随着2002年欧元有形货币的正式使用和11国货币的消失,欧元区各国老百姓的“欧洲意识”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作为新的实力和团结的象征,欧元的诞生也增强了欧盟各国领导人继续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信心。这一点从欧盟启动自主防务建设以及积极推动东扩的行动中已经表现出来。
第三,欧元对欧美关系将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这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欧盟国家的自主性将日益增大。目前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基本上旗鼓相当,欧元的出现将可望使欧盟在今后10年成为第二个金融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独霸天下的时代将从此画上一个句号。(注:Elizabeth Pond, The Rebirth of Europe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1999),p.97.)另一方面, 美国将更加重视欧洲。在欧元问世前,多数美国人对欧洲货币联盟计划持批评和怀疑态度。认为欧洲的想法既不切实际,又文不对题,与欧洲亟待解决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以及失业问题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消极态度一直到欧元诞生前在大西洋彼岸还十分普遍。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费尔施泰因甚至警告欧盟国家,货币联盟不会挽救“欧洲大厦”,反而会毁灭它,甚至会导致其成员国之间重新陷入战争。(注:Elizabeth Pond, The Rebirth of Europe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1999),p.184.)欧元的成功无疑将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认识欧洲,并对后者在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进行新的估量。正如美国霍布金斯大学教授戴维·卡利奥在《生存》杂志上撰文指出的,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欧洲和大西洋两岸政治中最最重要的事件。“随着欧盟成为一支组织严密得多和充满自信的经济和金融超级力量,不管是欧洲方面还是美国方面,似乎都不可能再接受由美国操纵这类问题的旧的依赖关系。 ”(注: David P. Calleo,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the Euro,Survival, vol.41,no. 1,Spring 1999,pp.5—19.)
二、欧盟启动自主防务建设
正当欧盟为欧元的成功启动而踌躇满志之时,爆发了科索沃战争,这再次暴露了欧盟在防止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软弱无能。冷战时期西欧国家无力抗衡苏联,被迫求助于美国,北约因此而诞生。当时北约所起的作用被概括为三句话:“赶走俄国人,留住美国人,管住德国人。”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人的安全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欧盟国家认为来自外部的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已不复存在,但由俄罗斯构成的潜在的威胁不可完全排除。因此,美国还需继续留在欧洲,北约也还不可以解散。但同时,随着欧洲安全环境的变化,欧洲在安全事务上的自主意识也在明显增强。欧盟认为,欧洲在冷战后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一些地区性的武装冲突,此类危机应由欧洲自己来解决,不应再继续依赖美国。因此,当1991年6 月前南危机刚一出现,卢森堡外长就立即宣布,由欧洲人处理欧洲自身事务的时候来到了。然而实践证明,由于缺乏共同的外交政策和用“一个声音”说话,特别是由于缺乏共同的军事力量,欧盟在危机面前几乎束手无策,最后只好眼巴巴地等待美国出面。1995年“代顿协议”的签署,使得欧盟蒙受了极大的耻辱。但由于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担心欧盟发展自身军事力量会把美国从欧洲赶走,欧盟未能够采取任何实质行动。
科索沃战争之后却出现了新的形势。一方面,科索沃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弱点使得欧洲国家的自尊心受到了更大的刺激,许多人由此发出了“只有共同货币还远远不够”的感叹。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英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英国不仅不再反对欧洲建设自身军事力量,而且还同法国一道被希拉克总统称为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发动机”。英国态度的转变与布莱尔上台后对英国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英国政府一直认为它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只能够选择其中之一,二者不可兼得。英国70年代虽加入了欧共体,但实际上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保持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有意同欧洲大陆国家拉开一定的距离。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后,对英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对欧和对美关系问题上,新政府似乎也找到了一条“第三条道路”。布莱尔明确指出,英国发展对欧关系同其加强对美关系并不矛盾,相反,英国加强对欧关系、更加积极地参与和领导欧洲一体化建设,将有利于密切英美关系,因为这样会使得美国更加重视英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近几年来英国政府对欧洲联合采取了空前积极的态度。尽管英国没有首批加入欧元区,但政府一直努力推动公众态度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以争取在2001年或2002年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得到多数支持。具体到欧洲防务问题,英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意识到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逐渐抬头的情况下,如果欧洲国家继续将安全包袱完全甩给美国,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欧盟只有具备一定的独立采取行动的能力,才可以满足美国向欧洲提出的“分担负担”的要求,也才可以在北约内发挥真正的伙伴作用。
英国态度的转变为欧盟建立共同防务铺平了道路。1999年6 月初,科索沃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欧盟15国首脑就迫不及待地一致决定将欧洲唯一的军事组织西欧联盟于2000年底前正式并入欧盟,以充当欧盟的“武装臂膀”。同时任命当时任期将满的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出任欧盟首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之后不久,索拉纳又被任命为西欧联盟秘书长,从而迈出了西欧联盟与欧盟合并的第一步。同年 12 月10—11日在赫尔辛基峰会上,欧盟15国又接受英、法、德三国的倡议,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60天内完成部署并至少能够维持一年的5—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规定其任务为,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由欧盟领导对类似于科索沃的地区性危机采取军事行动。
多年来,欧盟共同防务建设一直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但这一次却分明是要动真格的了。欧盟建立自身武装力量的目的并非是要取代北约。原因很简单,欧洲国家在遇到大规模外部武装入侵时,还必须依靠美国和北约的保护。此外,目前欧盟也还没有建立起独自解决地区冲突的武装力量。要达到这一目标,无疑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欧盟的考虑是,鉴于其遭受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很小,欧洲国家只要能够具有处理局部危机的能力,其对美国的依赖将大大减少。这样欧盟国家不仅在大西洋联盟内部无须事事服从于美国,而且在整个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也将增大。这既是欧盟在冷战结束后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欧盟启动共同防务建设的真正意图。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启动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欧盟东扩及其影响
近年来,欧盟在实施东扩战略方面已明显落后于北约。但同时也应看到欧盟东扩远比北约东扩复杂。中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前,必须首先满足欧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欧盟自身为了适应成员国扩大的需要也必须对其机构和相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对于双方来讲均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但东扩既符合欧盟的利益,也符合中东欧国家的利益,因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欧盟国家之所以“愿打”,是因为它既想把这些刚刚从苏东阵营中摆脱出来的国家纳入西方体系,防止其重新成为西欧的敌人,又想及早占领中东欧国家庞大的市场,推动欧盟经济增长。中东欧国家之所以“愿挨”,是因为这些国家把加入欧盟看作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希望加入欧盟后能够在政治上得到新的依托,在经济上得到及时的援助,在安全上得到可靠的保证。
1998年3月,欧盟同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等6国开始了正式的入盟谈判。1999 年欧盟又作出两项引人注目的决定:一是从2000年开始在同上述6国谈判的同时, 还将与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6 国就入盟问题进行谈判;二是在土耳其提出申请36年之后,首次将其确定为正式候选国。这两项决定反映了欧盟实施扩大战略的新思路,即东扩将实行“统一排队”的做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再在申请国之间制造新的“分界线”。这一建议是由以普罗迪为首的新欧盟委员会于 1999年9月走马上任后首先提出来的。如同建立共同防务一样,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建议也是在对科索沃战争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欧委会认为,欧盟从科索沃危机中应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不应该将巴尔干地区排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之外,使其成为被欧洲联合遗忘的角落。而中东欧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正是因为欧盟东扩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欧盟必须加快融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巴尔干半岛达标落后的申请国的步伐。
根据1993年欧盟在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上制定的标准,中东欧国家要加入欧盟必须做到“政治合格”、“经济接轨”,并同意接受欧盟建设的最终目标。所谓“政治合格”,就是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实行多党制,尊重人权及境内少数民族的权利等。“经济接轨”指的是申请国必须接受欧盟现行的经济运行规则及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些标准,从1998年开始欧盟每年对申请国的达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从近两年欧盟公布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申请国已符合入盟的政治要求。但在私有化以及接受欧盟法律等方面各国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差距。
就欧盟而言,在东扩之前还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协商和解决。首先是东扩费用问题。欧盟国家虽均支持实现东扩,但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为此掏钱。目前在欧盟内部有两类国家,一为“净出资国”,一为“净收资国”。向欧盟交纳摊款多于因折扣及其他支出回流的国家被称为“净出资国”,如德、荷、英等。交纳少而回流多的国家被称为“净收资国”,如西班牙、希腊等。德国由于历史原因是欧盟中最大的“净出资国”,占欧盟全部预算的2/3。近年来德国国内对此日益不满, 要求各国共同负担欧盟财政的呼声很高。德国的要求得到了其他“净出资国”的支持,但却遭到了“净收资国”的坚决抵制。 在此情况下, 欧盟在1999年柏林特别首脑会议上未能就扩大预算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会议最终决定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欧盟预算将继续保持在15国国民收入的1.27%之内。其中农产品补贴将不超过3100亿欧元,具有“扶贫”性质的“结构和团结基金”将不超过2130亿欧元。显然,欧盟的这一财政安排根本无法满足其扩大的需要。随着新成员的增加,到2006年欧盟进行新的预算安排时,这一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欧盟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机构调整问题。欧盟曾计划利用修改《马约》的机会对欧盟现有机构及其表决机制进行重大变革,但由于阻力太大,没有实现。为此,欧盟在 1999 年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决定于2000年重新举行一次政府间会议,着重对欧盟委员会的人数、部长理事会票额问题以及多数表决制使用范围等问题进行改革,以保证欧盟在成员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仍可正常运转。按照计划,此次政府间会议将于2000年底前完成,然后争取在2002年底前得到各国议会的批准,以便第一批候选国能在2003年入盟。
目前在欧盟门外等候加入的共有13个国家。预计整个东扩过程将会延续到2010年甚至更晚。土耳其虽被确定为正式候选国,但并未同意与其开始谈判。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其人权问题离入盟标准差距太大。这个于1964年就提出加入欧盟申请的国家很可能将成为此次扩大的最后一名对象。另外,将来申请国可能还会增加。已加入“欧洲委员会”的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以及从前南斯拉夫分离出来的国家如克罗地亚、马其顿等也极有可能会向欧盟提出入盟申请。总之,在完成统一货币之后,21世纪头10年将会成为欧盟轰轰烈烈地实现扩大的10年。
二战结束后欧洲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处于分裂状态。欧盟东扩显然加快了欧洲的统一进程。欧盟历史上曾进行过4次扩大, 但此次扩大规模最大。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到2010或2015年,欧盟成员国将翻一番,由目前的15国发展到28甚至30个。欧盟人口也将由目前的2.6亿增至5亿。欧盟成员国的激增将进一步奠定欧盟在欧洲的中心地位,而且使得欧盟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量得到显著增加。欧洲历史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综上所述,世纪之交欧洲一体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欧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成员国不断上交主权的过程。从战后欧洲不断联合的历程来看,每一次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往往都需要危机的推动。科索沃危机对于欧洲共同防务建设以及“德国因素”对于欧洲统一货币正是起了这样一种推动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德国因素”还是科索沃危机均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动力。寻求与美平起平坐并在多极化世界中成为“强大一极”,才是推动欧盟一体化不断深入进行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还需看到,目前欧洲一体化建设与世界多极化发展正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欧盟正日益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是因为,随着欧洲联合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欧洲统一货币的实现和独立防务建设的启动,欧盟国家不仅自主意识空前增强,而且自主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尽管在维护西方价值观等方面欧盟与美国立场一致,但二者之间在欧洲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欧盟的崛起必将对美国企图建立和维护“单极世界”的努力形成重要的牵制和制约,从而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欧洲一体化论文; 欧盟总统论文; 德国货币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