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保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_社会保障论文

香港社会保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_社会保障论文

香港社会保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社会保障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高效、科学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一体制是以政府供款的综合援助金为主体,以公屋制和雇主责任制为两翼,在保障市民安居乐业,保证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举世公认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制,已成为制约改革成败的关键。固然,内地与香港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内地也不可能照搬香港的社会保障模式。但是,我们毕竟可以从香港社会保障的经验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照搬西方社会福利模式。香港的社会保障体制自建立开始,就是一个低水平的保障体制。70年代其社会保障开支仅占财政支出的1.5%左右, 经过80、90年代的发展,虽有提高,也不过达到1996年的7.3%, 仅相当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而且保障范围有限。1997年符合条件领取综合援助金的家庭仅占全港总户数的十分之一;有条件享受公屋福利的也只占总户数的45%。所以,香港的社会保障只面对收入较低的市民,并非保障全体成员。

按照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持一种全民社会福利体制是完全有能力的,而且许多社会团体为此也曾提出过强烈要求,希望香港社会走上西方福利模式之路。但何以至今仍保持低福利的特点?这正是香港社会保障体制从香港社会实际出发的结果。“低税制、低福利、高发展”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要保持世界自由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必须实行低税制、低成本的方针,如果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必然以提高税收为代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结果只会影响了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损害香港的经济发展。虽然“从摇篮到坟墓”的西方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理想模式,但象北欧一些福利国家以巨额财政赤字支撑高居不下的福利开支,又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促进作用呢?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过近年来的试点和局部实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离真正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很遥远。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和政策比较方面争论很大,其中也不乏有急于照搬西方福利模式的倾向,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切不可重蹈80年代伊朗脱离国情,强制推行西方社会保险计划,而引起社会动荡以致于政权危机的覆辙。必须渐进式推行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项目。例如在城镇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中,可以先试行以基金预筹积累为资金筹集方式的供款基准制与以养老金现收现付为资金筹集方式的受益基准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再逐步向供款基准制养老模式过渡。在农村,继续搞好扶贫救灾工作,进一步落实五保户供养制度,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试行养老金统筹和农村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制度。万万不可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

二、鼓励社会成员自强、自立,切不可盲目依赖社会保障。香港没有照搬西方社会福利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香港人的意识中,普遍存在自强、自立,不依赖社会的观念。许多香港人,甚至一些老人,只要有一线自力求生的希望,也不愿申请综合援助金。他们追求自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与缺乏现代社会保障意识完全是两回事。香港政府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方面,态度是积极的;香港市民也懂得现代社会应该承担起保障社会成员的义务。但是,绝大多数香港人并不盲目依赖福利制度,而且“反对综合援助金养懒人”的观念,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日益深入人心。1995年香港社会福利署发布的《香港社会福利发展五年计划一九九五年检讨》书中,就坦诚地指出,“香港福利计划的设计和发展,是建基于市民……自强、自立、互助、慷慨、避免依赖福利和尊重社会秩序等观念”。

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作为保障主体的国家政府,理应积极努力,毫不推脱地承担起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责任。但是,在教育人民树立社会保障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激励社会成员建立自力更生,争取自我保障的信念,切莫过分依赖社会保障,以免吃惯了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再抢吃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大锅饭”,而不思进取、不想自强,不肯奋斗。

三、重视家庭地位,支持家庭保障。香港是一个华人为主的社会,传统的家庭观念促使香港社会非常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在《香港社会福利发展五年计划一九九五年检讨》书中,把家庭福利服务的整体目标确定为,“保存家庭作为一个单位并加以巩固,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使每个人和他的家人可以避免发生个人或家庭的问题,或当问题发生时可以应付,并解决家庭本身不能满足的需要。”为此还规定了提供家庭经济资助、住屋、职业、医疗、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14项服务内容。并且在综合援助金中专门设立了家庭津贴项目,政府每年为支持家庭所投入的经费在社会保障总支出中高达60%左右。长期以来,家庭保障成为香港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以养老为例,在现在近89万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仍在家庭养老的占86%,独居者占10.8%,入住安老院者不到3%,在支持家庭的政策鼓励下,几代同堂的主干型家庭, 日益成为香港家庭结构的主体。

中国内地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坚持批判“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倡导一种新的生育观,这对于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无疑是必要的。但客观上却助长了人们淡化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使核心家庭结构在排斥其他结构型家庭中,逐渐上升为主流,加大了社会养老的负担。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经比较突出,到下个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人将在总人口中接近30%,老年保障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制定并实施家庭养老计划,全面科学地对待“养儿防老”的观念,坚决克服宣传中的片面性。

四、必须建立一支多方参与的社会保障队伍。在香港政府还未介入社会福利事务之前,民间的福利工作是由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社团或宗教团体本着慈善为怀的精神,出钱出力组成志愿机构,担当救灾济贫的道义责任。

政府介入后,在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中,民间团体、热心人士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香港还专门培养出了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社工”队伍,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训练,持证上岗,带领“义工”活跃在考察、咨询、落实社会保障方案的第一线。可以说,香港社会保障的成功,其中有一半功劳应该记在忠于职守、默默奉献的“社工”身上。

内地也有几所大学刚刚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社工队伍尚未组成。但我们现有的各级民政机构、工会、青年团、妇联以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中的工作人员,在逐步接受社会保障专业训练后,即可形成一支庞大的社工队伍,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动员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团和人士,就能够推动和实施社会保障计划,促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香港社会保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_社会保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