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跨国公司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04)11-0043-04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契机
产业关联指某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引起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效果,包括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具体到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而言,后向关联指中国企业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各种服务等。通过后向关联可以形成与溢出效应有关的“互补性活动”,帮助潜在的与之有联系的中国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为改善中国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或推动创新而提供技术援助或信息服务;提供或帮助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提供培训并协助管理;通过发掘新客户帮助中国供应商从事多样化经营。前向关联指中国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的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等。前向关联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的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促进当地研究与开发的发展。由于各个产业的特点不同,关联效应大小和强弱也不同。一个产业关联效应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向前、向后的波及程度。
假定某产业与其他n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为R[,1],R[,2],……R[,n],那么当该产业增加投资A时,由该产业所引致的连带投资为:
A+AR[,1]+AR[,1]R[,2]+AR[,1]R[,2]R[,3]+……+AR[,1]……R[,n](1)
假定每个产业的关联度都为R(即R=R[,1],R[,2]……R[,n]),上式可化为:
A(1+R+R[2]+……+R[n])(2)
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一般服从水波振荡原理,即0<R<1,所以(2)式是一个收敛数列,因此产业关联效应ω为:
ω=A(1+R+R[2]+……+R[n])=A/(1-R)(3)
这里,1/(1-R)是某一产业的关联系数,它与产业关联度R同向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某一产业关联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和给定期间内对该产业投资额的大小。
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具有“跨国性”特点,其关联效应除了与产业连带投资和产业关联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投资项目在中国的国产化程度。因为这种国产化使得在投资期间内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内提供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企业保持了一种相对长期性的交易关系,如果该项目的国产化程度为零,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不利用中国企业的任何中间产品,而完全从母国或第三国购进,那么它对中国产业的关联效应就很小;如果该项目的国产化程度为100%,即该投资项目所投入的中间产品都由中国企业提供,则其产出的产业关联效应就与国内投资一样,跨国公司的关联效应可修正为:
ω[,FDI]=A[1/(1-R)+f(i)](4)
其中,ω[,FDI]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项目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i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项目的国产化程度,取值范围是[0,1]函数f(i)是一个递增函数,其函数值的变化范围是[0,1]。要提高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效应,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前向、后向关联度要大;第二,该项目在给定期间内要吸引更多的FDI投入量;第三,必须稳步提高投资项目的国产化率,否则如果i值太小,即使FDI流入量A很大,项目产业关联度R也很大,产业关联效应ω[,FDI]也会很小。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现状
当前,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关联效应的发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跨国投资直接带动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法国“雪铁龙·公司在武汉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后,选定武汉双虎涂料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其主要配套油漆供应商。“双虎”公司为此先后投入8000万元资金改造其生产轿车油漆的全套设备,并在公司内部抓管理、促质量、达国际标准,使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还进一步带动了“双虎”公司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由瑞士迅达公司投资、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迅达电梯公司,就以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浦东制造厂为核心,以合资的生产厂和合资的技术检测公司为主要企业,以我国国内的411家配套生产厂为定点协作单位,构成了完整的产品制造体系。在天津市,为三星集团配套的国内企业有94家,为摩托罗拉移动电话配套的国内企业有34家,为雅马哈配套的国内企业有23家,为扎努西配套的国内企业有27家,为NEC配套的企业有34家,为桑切斯配套的企业有275家。第二种情况是跨国投资带动其原有协作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跨国公司往往在全球各地分布着多家技术水平相当、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进行对华直接投资时,往往也会带动国外的协作企业到中国寻求发展。例如,为了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有100多家前来我国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于上海浦东,投资伊始,就已经吸引了44个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2.3亿美元。与之相关的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与上海电气公司合资建立德科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其产品的80%供应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形成“引致投资”。
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不够紧密。例如,世界500强在重庆的投资企业,在设备采购和原材料使用方面,以进口为主,国内采购比例只有3%左右。另据对北京市48家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调研,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以进口为主的企业达73.9%。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内产品质量不合要求、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国外有固定供应商(江小娟,2002)。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跨国公司以货源战略为指导,倾向于自己内部制造,原因在于其投资地缺乏能够胜任的供应商,形成关联效应发挥的障碍。
产业关联现状可由国产化体现。国产化是缩小国际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加速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就是模仿、消化、吸收、创新。技术引进国的国产化水平决定了该国技术知识的增长速度和该国利用知识能力的增长速度,进而对技术输入国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产化是产业关联的晴雨表。
低关联度决定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项目的国产化程度普遍较低。国产化率大致可分为浅度国产化和深度国产化,深度国产化指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核心零部件,通常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零部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如汽车的发动机、计算机的芯片、程控交换机的芯片和程序;而浅度国产化指这些关键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产化。
低国产化率源于跨国公司对技术优势的保护,过高的国产化率将使其技术优势逐渐丧失。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于1984年,目前产品的国产化率大约为70%,其核心技术从未让中国人掌握,电脑芯片一直从其母公司进口,通讯程序不让中国人接触。轿车行业是中国引资最早的行业,伴随着先进生产线的引进,中国的轿车制造技术和工艺突飞猛进,但中国一直没有掌握轿车设计技术,几乎没有自主设计的车型,作为轿车心脏的发动机的技术也没有掌握。在跨国公司投资最多的电子信息产业,根据对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北京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上海索广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讯有限公司、英特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诺基亚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等的调查,这些公司进口额占销售额60%以上。另据对跨国公司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投资的80家投资额1000万美元的企业调查发现,实现深度国产化的企业只有12家,实现技术创新,能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只有5家(见表1)。另一份对上海、南京、苏州等三地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约3/4的企业处于浅度国产化水平,只有1/4的企业处于深度国产化阶段。
表1 对浦东80家外商投资企业调查表
┌───────────────┬─────┬─────┬────┐
│ 行业│浅度国产化│深度国产化│技术创新│
├───────────────┼─────┼─────┼────┤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21│3 │2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2
│
├───────────────┼─────┼─────┼────┤
│交通设备制造业│5 │3 │-
│
├───────────────┼─────┼─────┼────┤
│化纤及化学原料与制品制造业│7 │1 │1
│
├───────────────┼─────┼─────┼────┤
│医药工业 │7 │- │-
│
├───────────────┼─────┼─────┼────┤
│塑料制品制造业│6 │- │-
│
├───────────────┼─────┼─────┼────┤
│金属制造业│3 │- │-
│
└───────────────┴─────┴─────┴────┘
资料来源:宁周彬:《利用跨国并购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载《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4期。
三、中国企业促进产业关联的策略
1.进行技术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技术能力是中国企业成为合格供应商的关键因素,决定中国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产业关联提供的机会改进自身技术水平。在利用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技术门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要求其中国供应商遵守诸如ISO9000、QS9000、HAC-CP以及VDA等质量标准。因此,中国企业能否有效利用产业关联效应,关键在于要迅速实现技术升级,满足与跨国公司合作发展的要求。
实现技术升级一要加速跨国公司技术转让,二要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由于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与跨国公司相差甚远,即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持比较宽松的态度,中国企业要想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即使中国企业消化了跨国公司扩散的技术,如果没有创新,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于这些公司,我们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技术购买和引进。根据弗农(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转移给我们的技术往往比它们的最高技术低一到两个层次,当我们消化较低层次的技术后,较高层次的产品也已经进入高成长阶段,迫使我们不得不多次受让,提高了技术转让成本。1979-1994年中国引进技术的合同金额为449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逐年增加,陷入技术引进的恶性循环。1995~1998年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合同金额分别为130.33亿、152.27亿、159亿、163亿美元。由此可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仅仅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来促使技术升级是不现实的。
从理论上看,中国企业具备自主创新的“阿罗替代效应”动机和优势。“阿罗替代效应”指市场力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替代关系,为避免新技术对原有市场份额的冲击,市场力量强的企业往往易于满足现状,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进取心。规模较大的或技术较先进的厂商的技术创新动机较小,结果往往是规模较小或技术落后的厂商在技术创新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对革命性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比跨国公司更具投资积极性。这一令人吃惊结论背后的逻辑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尽管革命性技术可以将其市场实力推向极致,但新技术带来的额外利益较小,因为它一开始就拥有市场优势;相反,如果国内厂商预期某项新技术能使它彻底摆脱落后的困难,甚至冲破竞争对手母国的市场进入壁垒,成为产业中新一代的世界霸主,这项新技术的诱惑就非同寻常。
从实践来看,中国企业已初步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开始实践。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顺利开展,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研发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内在动力的增强,自主创新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2001年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报告显示(表2),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以“自主开发”方式实现的比重为48.9%,其他技术创新方式依次为:“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35.0%)、“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21.2%)、“国内引进”(20.1%)、“国外引进”(16.8%)、“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9.1%)、“购买国内研究机构成果为己所用”(8.4%)、“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2.3%)。
2.获取聚集效应
企业集群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企业集群通常会产生聚集效应,所谓聚集效应或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是因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而产生的正外部经济效益。基于对聚集效应功能的认识,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聚集效应提高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度。许多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把立足点放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而把其他许多产品和工序外包出去,这样既减轻了许多负担,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多变的世界市场的反应能力,同时也形成关联效应发挥的途径。在这一战略调整过程中,因为要把许多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外包出去,要求中国本土拥有一批有效率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企业集群,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它们的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或准备转移到中国。对中国企业来说,能否与跨国公司形成很好的企业集群,取得聚集效应,决定着关联效应发挥的程度。具体而言,中外企业集群可以通过下列优势增强产业关联度。
首先是成本优势。中外企业集群一般布局集中,且有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成本优势明显。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信息成本低。集群区域内企业总是与功能发达的专业市场相共存,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并借助丰富的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节省信息收集的时间和费用。三是配套成本低。集群区域内部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共同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及人才招聘成本。中国企业综合利用这些成本优势能提高形成产业关联中的谈判能力。
其次是创新优势。在中外企业集群中,由于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存在,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跨国公司关联伙伴的选择要求,从而更好地利用关联效应。一是有效的竞争压力。在企业集群中,中国企业更贴近竞争对手,“学有对门、比有同行、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充分的竞争迫使中国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速淘汰落后设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强大的学习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都会同步吸纳、消化,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技术更新升级。
最后是市场优势。中外企业集群市场优势在于: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企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性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推动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的形成可以增进中国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二是有利于树立区域品牌。区域品牌能使中外企业都受益,消除经济外部性,改变中方或外方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而且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中国企业能够利用区域品牌优势,扩大与区域外跨国公司的关联。三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企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将产业关联延伸到国际市场。
表2 中国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1998~2000年)
┌──────┬─────┬───────┬───────┬─────┬─────┬──────┬────────┬───────┐
││ 自主│与国内高校或科│与国内其他│ 国内│ 国外│ 与国外企业│购买国内科研机构│与国外高校或科│
││ 开发│研院所合作开发│企业合作开发 │ 引进│ 引进│ 合作开发 │成果为己所用│研院所合作开发│
├──────┼─────┼───────┼───────┼─────┼─────┼──────┼────────┼───────┤
│国有企业│ 46.3│36.8 │21.7 │ 21.1│ 17.0│ 8.2│7.3 │2.2
│
│非国有企业 │ 51.7│33.4 │20.8 │ 18.8│ 16.5│10.1│9.6 │2.4
│
├──────┼─────┼───────┼───────┼─────┼─────┼──────┼────────┼───────┤
│股份有限公司│ 46.5│44.8 │17.4 │ 20.3│ 17.4│ 8.3│8.5 │3.5
│
│有限责任公司│ 50.9│39.5 │22.0 │ 21.8│ 13.8│ 7.8│9.7 │2.2
│
│上市公司│ 51.3│45.5 │14.3 │ 14.3│ 29.2│ 7.1│4.5 │2.6
│
├──────┼─────┼───────┼───────┼─────┼─────┼──────┼────────┼───────┤
│大型企业│ 50.8│42.8 │16.2 │ 15.2│ 26.6│12.0│6.6 │2.7
│
│中小型企业 │ 48.3│32.4 │23.0 │ 21.7│ 13.5│ 8.0│9.1 │2.2
│
├──────┼─────┼───────┼───────┼─────┼─────┼──────┼────────┼───────┤
│东部企业│ 49.9│36.1 │20.0 │ 16.5│ 20.3│11.2│7.3 │2.3
│
│中西部企业 │ 47.7│33.8 │22.6 │ 24.0│ 13.0│ 6.8│9.7 │2.3
│
├──────┼─────┼───────┼───────┼─────┼─────┼──────┼────────┼───────┤
│高新技术企业│ 63.4│50.1 │10.2 │
8.8│ 26.2│13.0│6.2 │3.1
│
├──────┼─────┼───────┼───────┼─────┼─────┼──────┼────────┼───────┤
│总体│ 48.9│35.0 │21.1 │ 20.1│ 16.8│ 9.1│8.4 │2.3
│
└──────┴─────┴───────┴───────┴─────┴─────┴──────┴────────┴───────┘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1年》,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有些地区已形成了比较成功的中外企业集群,取得比较理想的关联效应。例如,天津地区拥有很好的配套企业,在吸引和利用微电子、通讯行业等跨国公司投资方面比较典型,其手机产量大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IT产业的台商大量集聚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发展,使台商(多为跨国公司)较容易找到有效的配套企业。在这些企业集群区域内,跨国公司通过中国企业实现了业务分包,获得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取得关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