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论小学理科课堂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_问题意识论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论小学理科课堂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_问题意识论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重要论文,解决问题论文,浅谈论文,中学生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人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缺少问题意识而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提出问题(我们称其为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又是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爱因斯坦早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通过比较,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的提问水平与学生心理成熟和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一致的,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教师引导,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质疑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一、宽松的学习环境是质疑意识形成的基础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天空、泥土、飞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他们追问的对象。然而,就目前科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孩子还处在“做梦”的年龄,常常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念头。他们的突发奇想孕育着创造的火花,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敢于尝试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充分地表现自我。

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当我和同学们刚刚得出“物体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时,一位叫陆文男的小朋友没有举手就突然站起来,反驳说:“老师,有的物体受冷体积会膨胀”。我并没有制止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有一次,我把一瓶雪碧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忘记吃了,等第二天去拿时,雪碧已经把瓶盖都顶出来了。”有力的证据和事实使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我很快地从突如其来的提问中冷静下来,立即诚恳地表扬这位学生,肯定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引领学生思考:我们怎么去区分水和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交流中分辨出了水变成冰,其形态发生了变化,由液体变成了固体体积膨胀了。最后我做了补充:“我们讲的物体热胀冷缩是物体在同一形态下的比较。所以陆文男同学的发言也是正确的,爱动脑筋而且富有创造性,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还深深地体验到敢于提问题的乐趣,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坐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也让其他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上课时要敢于提问题,不怕问错,相信有了这一经历,这个学生今后肯定会更乐问、善问。

二、积极的启发引导是质疑意识发展的关键

好问是探究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要有价值。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才能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思考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幼芽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开始烧金鱼。经过几分钟后,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当学生都静静地关注着金鱼时,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这条金鱼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为什么金鱼会烧不死?”“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学生由此产生的探究愿望非常强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科学课堂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到学习中。

2.开展探究实验,点拨提问技能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利用仪器设备,探究自然规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结果,这些能力都有利于学生将来独立学习和从事科学实验。在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来,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教会学生提问的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抓住与自己已有经验矛盾处提问,通过比较实验现象提问,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提问。例如教学《水到哪里去了》一课,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与自己一起搞卫生,用湿抹布擦玻璃窗,一会儿玻璃窗上的水迹就干了;将水洒在水泥地上,一会儿就干了……上课后,老师问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你想研究些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玻璃窗上的水为什么没有了,只留下一些白色的斑迹?

玻璃窗上的白色斑迹是怎样产生的?

水泥地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

又如在上《磁铁》一课中,教师先播放课件:在一个大山洞中,一队人马的武器全被吸走了,再让学生自己摆弄磁铁,去发现有什么现象。不多时,教室里的声音就此起彼伏,有问两块磁铁为什么不愿在一起的,有问磁铁的力气是哪儿来的。这一个个问题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怎样提问,提高了提问的能力。

三、激励是培养质疑习惯的重要条件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评价的推动。积极的评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内驱力。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提问的好习惯,我们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在每次的实验考评中,在评分栏上单独列出了提问质量这一栏目,并明确告诉学生,一个成功的实验离不开确定一个准确的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实验价值的大小更是离不开问题的质量。另外,还可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开展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让学生对各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体会各个问题的价值,从而提高提问的准确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也要对他们的态度做充分的肯定,从而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形成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科学需要我们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成熟。

标签:;  ;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论小学理科课堂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_问题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