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前进的中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关系论文,曲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江主席访美到克林顿访华
今年是中美建交20周年。20年里,中美两国关系尽管始终在前进,但坎坎坷坷,步伐不快。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把中美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从那时起到克林顿总统1998年7月访华的8个月中,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掀起一股批评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逆流,他们高唱“中国威胁”论,说“接触政策”助长了中国“谋求地区霸权”的野心;说克林顿政府在人权问题上“向北京屈服的行为”使美国失去了进行首脑会晤的筹码;说美国向中国出口高技术是帮助中国完善了战略导弹,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等等。美国各主要报刊推波助澜,发表一系列渲染中国向美国民主党进行“政治捐款”和美国对华“卫星技术出口”的报导,旨在毒化克林顿访华的气氛。当然,这一切并没有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克林顿如期访华,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决定互不将各自控制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并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和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与中方签署了总金额约30亿美元的12个重要经贸合作项目。克林顿还公开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即“三不”政策)。
克林顿的访问,对美国和中国有两种不同的成果。美国舆论认为,对美国而言,克林顿维护了美国的一贯立场,在人权、贸易、西藏问题上没有作出任何让步,从而缓和了国内批评他对华政策软弱的声音。美众院议长共和党人金里奇曾要求克林顿将访华日期推迟到美司法部查清美公司向中国出售导弹技术之后,但自从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上大肆宣扬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价值观之后,金改口称赞克林顿的中国之行。(注:新华社联合国1998年7月4日电)对中国而言,也有自己的收获。第一,通过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决定,使美国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不是潜在的敌人,而是合作伙伴。第二,促进了中美经贸合作关系。中美签署了利用核技术合作协定,让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公司的卫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林顿公开申明对台“三不政策”。虽然这三条并没有见之于美国政府的任何正式文件,但克林顿主动谈了这三条,就等于在全世界面前表了态,具有舆论的约束力。 总之, 中美关系从1997年10月以来,出现了两次小高潮,江主席访美是一次,克林顿访华又是一次。应该说,中美关系的这种进展既得力于中国坚决维护中美正常关系的努力,也由于克林顿对中国认识的转变,相信只有“接触”中国而不是“遏制”中国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的互访也为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
二、克林顿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
克林顿访华又过去了八个月。在这八个月中,美国国内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中期选举,其结果出人意料,民主党获胜, 在众院增加了5席,在参院保持了原有的席位;在州长选举中,民主党成绩也不坏,而且争得了人口最多的加州州长一职。二是克林顿绯闻案。预料中的对克林顿的弹劾没有发生,共和党却因此事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这两件事都对民主党有利,但它对克林顿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的影响却是消极的。原因如下:
(一)克林顿虽然侥幸逃过弹劾,但已是惊弓之鸟,在对外政策上开始迎合共和党。一年多的司法调查,把克林顿的性丑闻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大大损害了克林顿的形象,使他在共和党把持的国会面前不得不有所顾忌。为了顺利地度过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两年,克林顿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上作出更强硬的姿态,以减缓共和党施加的压力。
(二)“新保守派”仍在主导美国的舆论,影响克林顿的对外政策。所谓“新保守派”分子,是一批从民主党倒戈到共和党的反共分子。他们主张美国领导冷战后的世界,以美国的价值观作为衡量国际问题的标准,一切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在中东,他们主张彻底消灭萨达姆,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政权;在欧洲,他们主张北约东扩,维护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并在科索沃用兵;在东亚,他们是“中国威胁论”的积极鼓吹者,坚持美国保持东亚的军事存在,建立包括日、韩、台湾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制裁。 他们中的中坚分子如威廉·克里斯托尔、珍妮·柯克帕特里克、纳尼尔·派普斯、查尔斯·克劳特哈默等人在宣传冷战思维和反华方面是不遗余力的。(注:如查尔斯·克劳特哈默1997年8 月在美《时代》杂志上发表的《谢谢上帝,美国在统治》一文可以看成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宣言书)他们是共和党的主要“理论家”和“思想库”。克林顿的对外政策在相当程度上要在他们的观点和政府的主张之间作出平衡。
(三)克林顿在对华问题上一些出尔反尔的做法既反映了美国的政治现实,也反映了两党对华政策的基本一致性。克林顿访华后美国接连出现的一些反华不和谐音,无论是在人权问题、尖端技术转让问题、中国加入WTO问题,还是TMD问题上,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总的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克林顿访华期间对中国的种种许诺是出于当时美国政府的政治需要,是一种外交姿态,是为了制造美中友好的气氛;而现在的种种表现倒是代表了美国的真正立场。这是不足为奇的。
三、美国反华逆流再次回潮
近期美国的反华逆流主要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是所谓人权问题,二是所谓中国偷窃美国核技术问题,三是TMD问题。
(一)所谓人权问题
人权问题向来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张主牌。去年克林顿访华才告结束,美国共和党为了11月的中期选举,再次打出中国牌,除了强烈批评克林顿的“三不”政策以外,还提出由于中国压制人权,因而不给中国政府人士发放签证,并向美国驻华使馆派遣负责监督人权的官员的决议案。(注:日《读卖新闻》1998年7月9日)去年下半年,共和党及其掌握的某些新闻媒体抓住中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罪逮捕少数“民运分子”这件事大做文章,向美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释放这些犯罪分子,否则将对中国实行制裁。显然是在这种压力下,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今年3 月访华时不得不再次提出什么“最近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令人感到伤心”,说“这是两党都关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关心”,但她又说美中关系是多方面的,把贸易问题和人权问题联在一起并不是好主意。(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3月2日)应该指出,尽管克林顿政府已不再把人权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处理中美关系,但迫于国内的压力,还会时时搞一些小动作,为中美关系增加一些不调和的色彩。
(二)所谓中国偷窃美国核技术问题
这个问题完全是美国共产党人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的一个阴谋,目的在于阻止中美之间的高精技术交流,并将它与“中国威胁论”联系起来,指责中国“破坏美国国家安全”,从而阻滞和中断日益发展的中美关系。
早在1996年2月, 美共和党就利用中国长征火箭为美国劳拉公司发射卫星失败一事大做文章,说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在调查事故中向中国方面提供了导弹技术。但是,据美国航天事务分析家派克在参议院的一次听证会上说:“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人利用美国的技术资料改进了他们的洲际弹道导弹,即使发生了这种事情,美国也没有理由感到担心。”一位白宫发言人也说,克林顿总统所遵循的给予美国卫星制造商豁免权、使之能使用中国火箭发射卫星的政策,是里根提出建议而由布什确定为美国的政策的,只有在卫星的发射被认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给予这种豁免权。(注:美《行政人员情报评论》周刊1998年6月6日)
从今年3月初起, 美国对中国在火箭技术方面的攻击突然升级为“中国长期偷窃美国的核技术”。这完全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诬陷闹剧。其近期目的在于干扰朱镕基总理访美,为中美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制造障碍。先是由《纽约时报》发难,污蔑中国从1995年起就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所通过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偷窃美国的核技术,接着,《时代》、《新闻周刊》等美国主要杂志也参加这一攻击行列。(注:法新社纽约1999年3月14日电综合报道美国各大刊物的有关文章)
第二波攻击由美众院特别委员会负责人、共和党人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发动。他提出一份长达700页的报告,据说他经过8个月的调查证实中国从80年代起系统地偷窃美国的核技术和军事技术,并由此引出了关于向中国出口大型计算机的问题,说是这种超级计算机有助于将核机密转化为先进武器,如W—88就可使中国实现核弹头小型化, 让一枚导弹携带更多的弹头。美《国际先驱论坛报》更是具体地提出中国的地理研究所就有这种计算机。(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3月10 日)考克斯本人虽然说他并不要求禁止出口计算机,但要求暂缓计算机的出口,要求中国除了保证不让计算机用于军事目的外,还要同意美国对已出售的计算机进行突击检查,以此向克林顿政府施加压力。第三波攻击是将李文和开除出实验所,并对他进行测谎试验。
(三)TMD问题
这个问题的由头按美国所说,似乎是因为朝鲜于去年8月31 日发射了“大浦洞一号”导弹,危及日本和韩国的安全,对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力量是一个直接的挑战。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早在1993年朝鲜进行导弹试验之后,美国就有恢复“星球大战计划”的设想。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人是这次计划的最大支持者。但克林顿上台不到100天,就宣布取消星球大战系统, 以显示自己一心搞好美国国内事务的姿态。星球大战就是“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防谁? 当然包括朝鲜,但更主要的是防中、俄两个“前景不明”而又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美国国防部在今年2月18 日发表的一份关于战区核力量和导弹防御的报告中提出,NMD不但要保美国所有的50 个州免遭某个国家数量有限的洲际导弹的袭击,还要防止中、俄两国因不慎或未经正式批准而发射的战略导弹。(注:美国防部1999年2月18 日报告)克林顿现在重新捡起星球大战计划,改名为“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这是他屈服于共和党压力的一种特殊表现。今年3月初, 克林顿向国会提出一份军事预算,提议在2005年之前投入66亿美元用于研制NMD系统。 如果加上原批准的39亿美元,则NMD今后五年内的预算将达110亿美元之多。NMD 与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不同之处在于里根要求达到“为一个家庭盖一个屋顶以避风雨”,而克林顿则想依靠陆基和海基导弹保护美军及盟国。
TMD是NMD的一部分,也不是专指亚洲,但目前东亚的TMD 系统由于美日台的联手,情况非同一般。这股TMD逆流自从去年9月起逐渐在亚洲蔓延。东亚TMD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在研究了。去年8月朝鲜发射卫星使美国加速推动TMD计划,而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则是日本。去年9月,日本防卫厅说朝鲜早已具备发射可以打到美国的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并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要发展日本自己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尽管日本已经有4艘宙斯盾级舰艇,能用美国的海军防空系统对付空中的飞机, 而且稍加改装即可对付巡航导弹或某些弹道导弹,但日本这种急于加入TMD的姿态却大受美国的欢迎。 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人猛烈批评克林顿政府对反导弹防御系统态度消极,使美国在“无赖国家”面前软弱可欺。美国防部权威人物也证明朝鲜使用的是三级火箭,说朝鲜很快就能具备将核弹头打到内华达和新墨西哥的能力。 (注:英《经济学家》杂志1999年2月20日)
东亚TMD系统是以美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 这一系统的覆盖面的大小取决于美日双方对美日安保范围的界定。由于心怀叵测,日方对“周边地区”的解释一向非常模糊,但从来也没有说不包括台湾,而且日本一些政客公然宣称周边地区包括台湾,甚至包括俄罗斯,日本政府也从未加以驳斥。尽管日本官房长官野中广务于今年3月8日说,“日本绝对没有考虑要把这一范围扩大到第三国地区。显然这是我国进行自我防卫的系统,并不是为了台湾的防卫”,但这种解释是十分无力的。事实上,美国国防部在今年2月26 日公布的一份题为《台湾海峡战略》的报告中已提到中国在2005年以前会在台湾海峡一带部署650枚中程导弹, 说中国实行的是封锁战略,并说现在台湾形势可能急剧动荡起来。美联社认为这有可能促使美国进一步加紧开发TMD系统。 (注:美联社华盛顿1999年2月26日的报道)更有甚者,美国国会于最近一再通过提案, 要求将中国领土台湾纳入东亚TMD系统。(注:《人民日报》1999年2 月13日评论《两股逆流》)台新任“国防部长”唐飞也于今年2月1日宣布,台湾“加入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政策并非突变, 而是经过长时间评估,目前已认为可以加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低层防御系统。至于加入高层系统还要再评估。”(注:中央社台北2月1日电)台湾当局计划向美国购买4 艘宙斯盾舰, 并说“相信美方会同意这项军售案”, 最快可于2008年部署。现在台湾已有美制爱国者导弹部队,如果加上宙斯盾舰,则可以完全实现美国的TMD系统标准化设想。对于是否将更先进的PAC-3型的爱国者导弹或宙斯盾舰供应给台湾, 克林顿政府目前尚在犹豫,但它建立东亚TMD的决心已定,国内的压力也不容它止步不前, 情况确实十分严重。中国方面已多次严正声明,表示坚决反对。
四、展望今后几年的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决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想法是美国提出的,由于它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欢迎。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同,正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求大同存小异。美国现在急于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世界,这几年来中美关系中的磨擦、碰撞、设障碍,凡此种种,几乎都是美国始作俑。这几年每到春季美国就要发动一次反华小高潮,让正在前进的中美关系后退几步。我们对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难以作长远估计,只能对最近的将来作大致展望。
(一)人权问题,核技术机密问题和TMD 问题仍将是阻挠中美关系的三个障碍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动海外的民主事业”。实际上,美国把中国看成政治上的异类。美日关系、美台关系,甚至美印关系,之所以容易理顺,而美中关系老是理不顺,其根本原因盖在于此。美国认为凡不是“民主国家”,就必然有人权问题,因此每年要按美国标准发表130多个国家的人权问题报告,中国首当其冲。 在今后几年内,美国还会继续在诸如中国政治民主、宗教开放、民权运动、甚至计划生育等问题上指责中国违反人权。在别的问题上无法施展压力时,美国会突出人权问题,甚至抓住一两件具体事例来整中国,重新将人权问题与其他问题挂钩,动摇整个中美关系的基础。
所谓核技术泄密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这件事情不是出于误解,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捏造所致。我驻美大使李肇星严正指出:“中国没有从任何国家得到高技术,完全是依靠自己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和卫星”。(注:《人民日报》华盛顿1999年3 月12日)早在去年6月,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和前副国务卿坎特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说:“现在看来清清楚楚的是,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要求我国政府提供信息,或者其他帮助,来改进他们用以发射卫星的空间推进器”。(注:美《洛杉矶时报》1998年6月9日)克林顿总统本人也于今年3月11日为他的对华接触政策辩护, 并驳斥了共和党人在核技术泄密问题上对他的指责。即使如此,共和党也不会就此罢休,因为这是他们为了搞倒克林顿政府而拿中国开刀的关键一战,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的对华政策,变“接触”为“遏制”,变合作为制裁,限制或彻底终止对中国的高技术输出和其他技术合作,从而抑制中国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克林顿最后两年的任期内以及在下一届政府期内(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中美技术合作和中美贸易仍将面临很多来自美国的阻挠和刁难。
东亚TMD, 在今后几年内将会成为中美之间一个十分突出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美日之间有军事结盟,美台之间始终保持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实际上TMD要求的空地兼有导弹防御,日、 台两家都已大体成形,只须美国向日本和台湾供应较先进的PAC—3型导弹,向台湾供应宙斯盾舰,再建立信息输送系统,就可完成部署。美国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实际上却在向台湾提供有关TMD的信息。 今后几年内,中国坚持反对东亚TMD的立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东亚有关国家共同抵制TMD的做法也很必要。要继续揭露美日新同盟的真正意图, 继续揭露台湾妄图依靠TMD保护伞而达到破坏统一、 搞一中一台的图谋,继续揭露TMD是东亚安全的对立面, 要指出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不过是美国进行威胁的又一手段,目的是化别人的导弹为零作用,而使自己具有攻防兼备的绝对优势。
(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需求有利于中国在今后几年内处于主动地位
中美之间的正常技术合作和贸易,是双方共同协商决定的,对双方都有利。今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 美国一小批人选择这一时机大肆歪曲中国的形象,目的在于阻挠中美之间的正常技术合作和贸易。但是这批人未必能如愿以偿。第一,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从1990年的117.7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48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6%。现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在华投资项目已达2.4 万个, 协议金额420亿美元。(注:《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评论《以战略眼光拓展中美经贸合作》)这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的互补优势是任何其它双边经贸关系难以比拟的。美国的资金和技术需要中国这样巨大而有无穷潜力的市场,这样的国家利益不是任何人用一些流言蜚语所能排挤的。第二,美国的出口商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卫星工业来说,美国的美林公司估计其产值将从1997年的380 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710亿美元,而航天公司将其中大部分卫星的发射寄希望于中国。中国1998年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68亿美元的卫星和发射装备,而5 年前仅进口400万美元。现在这些公司很担心考克斯报告一旦被通过, 将给它们带来巨大损失。其他有关制造商如西科尔斯基直升机制造公司曾向中国出售了大批黑鹰直升机,但1989年后由于零配件禁运,使很多直升机停飞。公司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说“这样做的结果使我们输给了法国和俄国的厂家”。(注:《远东经济评论》1999年2月25 日)他们当然不希望这种制裁再次出现。硅谷的IBM、Intel和太阳公司等计算机制造商都认为这种制裁和控制早已过时,因为现在计算机芯片的开发异常迅速,超级计算机的现有速度用不了一年就会被个人电脑超过。现在每天有300台新计算机等待出口许可,但美国商业部一年才准许出口300台。IBM公司说,“这样下去,我们只有退出市场了”。 (注:《新闻周刊》1999年3月15日文章《下一场中国之战》)
鉴于商家的压力和美国的经济利益,笔者估计共和党阻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不可能持久,中国仍能根据自己需要,适当地进口美国的高技术。美国急于缩小对华贸易逆差,如果中美商谈能互相考虑对方利益,有些障碍有可能打破。最近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北京与中方会谈取得了重要进展,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也重申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途已见曙光。
(三)中美正常军事交流仍将继续保持
逐步加强军事合作是中美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军事合作包括的方面很多,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在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一个磋商机制,以加强在海上的军队的安全,并就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问题举行讨论。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双方又同意加紧在安全问题上的双对话。两国元首同时还发表了一份要求加强《生物武器公约》和早日缔结一项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和有效的遵守机制和增加透明度的条约草案的联合声明。(注: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第三章中国部分)
尽管在落实这些具体工作中还会有许多的难题,但由于这都是属于一般的安全合作和军队间友好交往的领域,可操作性较强,有的工作马上就可实行,这就为中美两国军队间的增进了解和互相信任开创了很好的条件。
(四)中美关系尽管前途坎坷,但仍然会在曲折中前进
今年6月份如果克林顿再次批准中国享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 中美关系的风波会进入低潮,下半年即使出现某些不和谐音,也影响不了中美关系的大的走向。中美建交20年以来,前10年关系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听到的多半是关于中国的好话;后10年就很不顺利,虽然有了一个“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同目标,但我们听到的多半是对中国的种种指责、批评和诬蔑。其根子在于美国对中国的认识转变了,把本来是理想化的中国看成了对美国的现实威胁和最大的潜在对手,这才有对中国先遏制和制裁,碰壁后才改为“接触”、“全面接触”和“建设性接触”的政策。显然,由硬制裁变为软制裁,其目的仍然是要将中国纳入“国际秩序”的轨道,使中国完全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美国白宫去年12月1日公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说,“克林顿总统关于建立一个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把安全利益及经济增长和我们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联系在一起”;“我们同作为一个伙伴的中国在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方面的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我们之间能否建立一种将得到国内持久支持的富有成效的关系”。(注: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第三章)这就讲得十分明确:中美关系要想得到美国国内的支持,自然只能是服从于美国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那种关系,而中国要求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则是以“着眼未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为核心,这里“求同存异”是核心中的核心,即在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各异的前提下谋求两国共同的利益。如果这一条不能为美国所接受,今后的中美关系只能是坎坎坷坷,磕磕碰碰。
克林顿政府也许已预见到了这种前景,也知道强迫中国改变道路是不可行的,因此才比较谨慎提出了对华全面接触的方针,并在具体做法上采取了不同于国会强硬派的实用主义策略。从今年3 月份奥尔布赖特访华之时起,克林顿政府的调子有一些改变,尽量试图弥合中美之间在人权、贸易和TMD问题上的分歧。美国政府要员也先后访华, 对克林顿的政策进行解释,求得中国的谅解。这反映出美国仍十分重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中国的潜在经济和军事能力。 失去了中国就等于美国在21世纪将丢失一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丢失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额和上百万个工作机会。因此,克林顿政府不会走与中国决裂的一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于去年6月17日发表奥克森伯格等人的一份报告, 就美国对华政策提出四点建议,其中的两点是:需要逐渐扩大与中国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尽管双边关系中仍会存在个别问题;在制订涉及中国利益的规则时,必须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注:美外交关系委员会报告《构筑美中关系:一项长期战略》)这就是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精神。希望克林顿政府在他最后两年的任期内能多多采纳美国有识之士的建议,抵制违反美国根本利益的国内一小撮人的反华言行,使中美关系继续前进。
本文完稿于1999年3月25日
标签:中美关系论文; 军事论文; 美国共和党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日本军事论文; 军事卫星论文; 中国导弹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台湾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中美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