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据此精神,有关部门提出“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体育”。本文从学生健康现状情况分析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来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可塑性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教育家洛克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有充足的精力、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于什么事情都是靠父母帮忙来完成的,所以在体育课上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不喜欢跑啊跳啊的,吃不了苦, 依赖性强,遇到有点难度的动作不敢尝试,缺乏自信。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又怕被同学嘲笑。与同伴合作学习时主观性较强,认为自己都是对的,缺乏合作意识。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教师统一的枯燥教学等等。以上中学生出现的种种迹象,与他们的心理活动有着秘密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挈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需求。
2.体育不仅具有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功能。经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学习状态作好准备。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加强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锻炼,这样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在体育课中不可忽视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
健康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中学生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健康心理奠定了基础。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体育运动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会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人都有七情六欲,学生也一样,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6.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球场逞个人英雄主义,不可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它必须通过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说,竞争与合作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在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正是因为如此,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现代运动中,智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运动者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战术思维、分析判断、随机应变、迅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有位篮球教练员认为,在篮球比赛中,有60%是用脑子,40%是用体力,否则不能在剧烈、复杂的比赛中跑位得当,反应及时,与同伴配合默契。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2.
[2]祝蓓里,季 浏. 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敬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高中《体育与健康》[J].体育科学杂志,2002(5).
[4]杨迎天.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1(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南中学 362300)
论文作者:黄琼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体育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论文; 体育运动论文; 健康论文; 体育活动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