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路径探析
杨慧洁 程安琪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的一种可持续环境治理策略。创新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垃圾分类规则体系、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是解决垃圾分类“集体行动困境”的对症之举,也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价值理念、视角、工作方法等,其服务目标与垃圾分类治理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
[关键词] 垃圾分类;社会工作;优势;介入路径
垃圾分类一直是我国政府极为重视的议题。垃圾分类是指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并转变为公共资源的行为过程。我国传统的填埋、焚烧式的垃圾处理模式具有低回收率、高成本与重污染的弊端,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的总体产生量逐年增长,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与滞后的垃圾治理模式不相匹配。研究预算2020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将高达35914万吨[1],这一惊人的数字预示着推行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一、问题的提出
垃圾分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几乎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环境问题。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进展成效跟不上垃圾产生速度,导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更突出,形势更严峻。我国的垃圾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却始终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垃圾分类规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重在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所在,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主体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在介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发挥专业优势、处理与政府、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不仅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垃圾分类的进展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棘手问题,我国一直处于不断实践摸索当中,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力求探索出一种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解决方式。原建设部于2000年发布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8所城市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但收效甚微[2]。2011年广州市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生活垃圾具体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此规定在垃圾分类的类别上较为明确[3]。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垃圾分类的类别、激励机制等内容。十九大报告也重点提出要加强垃圾处置[4]。根据我国近20年的垃圾分类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垃圾分类大多在全国一些重点城市作为试点进行推行,基本未能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行的预期目标。甚至有些城市多次推行垃圾分类,整体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而且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引发的共性问题重蹈覆辙,极易引起市民反感,严重挫伤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引发垃圾分类“集体行动困境”的局面。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出台再次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推向大众的视野,引起全社会关注。《条例》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类标准,在分类上更为精细化,实现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到资源化处理模式,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链条,对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该《条例》从立法层面进行全程监管,针对个人乱投乱放生活垃圾的行为给予最高200元罚款、对单位乱投混投行为给予最高5万元的相应罚款。通过建立垃圾类绿色账户,居民还可领取相应礼品奖励等。我国还将于2020年年底将垃圾分类推行至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且到2020年年底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5%以上,这将大大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水平,缓解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压力,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发现式数学中还有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题目,例如,“我的题目的答案为58,题目是什么?”之类,莫名其妙,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
三、社会工作介入垃圾分类的优势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西方舶来品,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传入我国,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下,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迎来发展机遇,且专业本土化发展日趋成熟,使得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力量在介入垃圾分类过程中得以有效发挥。
垃圾分类制度纳入法治框架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从“道德约束”到“法律约束”的过程,是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跨越式进步,也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人人都不喜欢垃圾,但却都要制造垃圾,通过借助法律效力约束公民行为,将垃圾分类内容具体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源头精细化分类处理,做到垃圾处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能够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垃圾分类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创新社会治理、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然而中国城市众多,人口庞大,生活垃圾总体产生量较高,垃圾分类具体实施难度较大,推进垃圾分类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之一,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垃圾分类是社会工作组织基于政府功能让渡、承担相应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5]。
垃圾分类制度需要具体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综合考虑不同社区的人口规模及社区文化,征求社区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垃圾投放相关规则。社会工作者应发挥组织者、使能者、连接者及政策倡导者的角色,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组织社区专业志愿者展开个案咨询及入户家庭访谈,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居民家庭人员基本情况及分类意愿的摸排工作,根据统计调查结果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初步预估,及时解决居民面临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做好居民情绪安抚工作,向其解释垃圾分类带来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帮助居民树立发展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积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为美好和谐的社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针对居民面临的整体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提出可行的建议,如在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等,制度人性化、合理化,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
首先,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强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科学有效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其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6]。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社会工作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专业指导社区居民学习垃圾分类技巧,从而降低社区居民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居民分类意愿和分类行为,促进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环境。社会工作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利他主义专业特点为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一大特色,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主体不存在现实上的利益关系,为社会工作介入垃圾分类提供了契机。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自身组织协调能力,为社区垃圾分类争取多方资源完善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治疗前,两组肛门失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降低,且分析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相差较大(t=16.5301,P=0.0000),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见表1。
以上高压设备的选型均依据于《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5],且均为目前市场上比较流通的型号,可满足动、热稳定校验等条件。综上所述,高压电气设备选型如表4所示。
四、社会工作介入垃圾分类的路径
(一)进行初步调查,预估社区居民需求
一个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必须是安全和适用的,先进的技术,经济,质量保证和环保。钢结构车间的设计需要的材料,结构和方案的结构措施,以满足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结构部件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合理选择。优先使用通用和标准化的结构和部件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二)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堂,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过去的家庭垃圾分类回收主要是出于经济贫困原因,尤其在广大的农村较为普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水平不断走低。垃圾分类是政府出于环境保护所做出的正确决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而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垃圾分类意愿不高,以及对干湿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分辨度不高的问题。个人习惯性地将生活垃圾混装混投,认为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垃圾是清洁工人的工作,整体较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及分类垃圾桶成为摆设,无法避免乱投乱扔现象。公共生活环境的维护离不开每个人的行动,营造互助的社区环境及提升社区公共精神尤其必要。
其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工作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个人或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旨在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抗压能力。个案工作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坚持个别化、接纳、非批判和案主自决原则等。小组工作是以整个小组成员为服务对象,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服务对象,依靠社区力量,运用链接到的社会资源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从概念上来看,三者的服务目标具有一致性,即通过开展专业活动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适应社会;从专业能力要求上看,三种工作方法的服务人群不同,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从服务对象来看,三者的服务对象分别是个人(或家庭)、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够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从理念树立、意识提升到习惯养成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不谋而合,传授服务对象学习垃圾分类的技巧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学习小组及意识提升小组等,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普及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提升小组成员的环保意识,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技巧,激发组员自觉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即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个人的行为及社会活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又可改变周围环境,社区环境治理需要每一位社区居民集体做出努力。
(三)链接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
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将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与社区凝聚力、归属感、人际关系等无形资源有机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如挖掘社区居民骨干带动社区一些有服务意识的社区居民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通过前期摸排工作,确定帮扶对象。在社区专业志愿者的指导监督下,为社区行动不便或者身患残疾的住户提供垃圾投放服务,实现垃圾分类精准帮扶,精准关注社区残障人士,传递社区温暖。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荣誉奖励,给予社区优秀志愿者证书等荣誉奖励。对于社区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他们利用暑期闲散时间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服务次数和服务时间积累到一定量后为其颁发暑期社会实践证书作为鼓励。不仅发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熟练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还维护了社区环境卫生,营造了互助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此外,社会工作者通过争取社会赞助资金完善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和服务,如为社区增设旧衣捐赠箱,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公益活动,鼓励社区家长带领孩子将家中闲散衣物、玩具、旧书等进行整理后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7]。为评估社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工作者可在社区公共场地举办生活垃圾分类“你问我答”活动,由社区志愿者为回答全部正确的居民发放小礼物作为奖励。垃圾分类应从小抓起,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将垃圾分类知识嵌入学校教育是从思想根源上预防问题发生的有效方式。社区工作者可通过与学校合作的形式,组织专业志愿者团队到中小学开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课程,进行垃圾分类素质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配合生动有趣的社工游戏,达到活动目的。
五、结语
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要我减”到“我要减”的主观态度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切不可操之过急。垃圾分类应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将垃圾处置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源头分类全覆盖阶段与全面优化与完善阶段,修正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准则[8]。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多方主体力量共同推进,必须加快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垃圾分类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者应意识到一名社工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推进垃圾分类,增强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7]杨小军,李海艳.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社区垃圾分类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04):92-96.
[2]石磊.推进垃圾分类的法治应对策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10(02):21-25.
[3]吴宇.从制度设计入手破解“垃圾围城”——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反思与改进[J].环境保护,2012,(09):51-53.
[4]杜春林,黄涛珍.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J].行政论坛,2019,(04).
[5]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J].社会工作,2014,(01):3-10+150.
[6]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
[8]唐亚汇.上海深化推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研究[J].科学发展,2019,(07):79-88.
[中图分类号] C916.2[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9)03-0024-03
[收稿日期] 2019-08-07
[作者简介] 杨慧洁(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管理。
标签:垃圾分类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优势论文; 介入路径论文;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