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泡沫旅游就业的关系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对泡沫旅游就业的作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泡沫论文,作用论文,关系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旅游业可以做多大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旅游是无烟产业,可以大力发展;乃至后来甚至于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一直提出要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最近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具有生产性。[1] 受这些说法的启示,旅游既然是件好事,随之是否可以提出“旅游业到底可以做多大”的疑问。

当然,旅游业不是完全无烟产业,[2] 但如果由此推论大力发展旅游可以将环境污染得面目全非因而不能无限发展旅游也似乎很可笑。同样,以旅游业关联性很强、不能长期超前发展的认识来反对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观点,以及不把旅游作为生产的相对概念而强调旅游具有生产性的认识,都没有指出旅游业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方向性,即没有涉及到发展过程机理层面。

自1864年托马斯·库克组建旅游公司算起,人类出现后漫长的几十万年里都没有使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根本原因恐怕是因为科技进步太缓慢的缘故。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生产活动都是“刀耕火种”和简单手工业操作,科技落后自然导致旅游业的落后。可以认为,总体上科技进步促进旅游业发展,[3] 但科技进步节奏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绝非简单的对应比例关系,在具体过程中,科技进步可能对旅游就业产生“不利”影响。[4] 本文对科技进步对旅游就业的影响过程进行细化研究。

二、泡沫旅游就业:基于建立“旅游岛”模型的分析

假定在一个较大的地区内,居民只在区域内旅游,旅游从业人员也来自岛内,也没有外来旅游者,我们称此地区为“旅游岛”。显然,地区人口越多产生的旅游者越多,旅游从业人数与居民人数存在某种等量关系。

N[,1]为总人口数,K[,1]为居民旅游发生率,N[,2]为旅游从业人数,K[,2]为旅游从业人员个体可服务旅游者的人数(即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数比)。

由于原本生产领域的总人口N[,1]中,有一部分人员N[,2]转向旅游业,剩余人口必须额外承担起旅游从业人员原本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作量,也即非旅游领域人口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保持区域物质生产水平不发生变化。

E为非旅游领域原物质生产率,ΔE为由于出现旅游业导致非旅游领域劳动人数减少而必须提高的生产率增幅,这个增幅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来实现。

推论1: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出现和增加,要求非旅游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一般而言,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要低于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

因生产率提高导致了非旅游物质生产领域从业人员疲劳程度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进而产生二次旅游需求,假定此需求增量与劳动效率增加比率(ΔE/E)成正比,按照式(1)有下式成立:

推论2:当物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出现稳定停滞状态时,K[,1]应该少有变化,由于旅游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对科技进步敏感性相对滞后,K[,2]也可以认为更为稳定,此时K[,1]/K[,2]比值保持稳定,根据现阶段旅游就业人数与总人口比例来看①(根据式(1)),目前我国K[,1]/K[,2]的比值在1/33左右。由此可知,在科技进步速率较低的情况下,在客源市场没有特别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旅游就业年增长率在3%左右。进而推论,旅游连年上台阶的现象只能发生在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后的几年里,科技进步、政策等处于相对静止性稳定状态下,仅凭旅游建设,难以实现不滑坡的上台阶。

参照周期(年)的旅游就业人数。

推论3:当物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出现稳定停滞状态时,旅游就业人数每年保持稳定的低指数增长趋势,按照目前的情形,倍增时间为23.2年。

假定科技进步首先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阶段一),然后出现停滞进而向旅游领域渗透(阶段二),再而两领域都进入稳定停滞阶段(阶段三)。阶段一情形下,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导致物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和自由时间都不断增长,因而旅游发生率K[,1]增大,此时期旅游从业人数连年大幅度增长。相反在阶段二情形下,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已经出现停滞势头,而旅游就业还保持增长惯性,且在科技进步不断向旅游业渗透的条件下,K[,1]开始保持相对稳定而K[,2]增大,此时此时期旅游就业人数增长较阶段一更为低下。

推论4:当物质生产领域科技进步发展迅速时,旅游就业人数呈现高指数增长趋势。当科技进步向旅游领域渗透阶段而同时物质生产领域科技进步进入停滞阶段,旅游就业人数呈现较物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出现稳定停滞状态时旅游就业增长更为低的指数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而在此之前不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表明今后过分依赖外国技术意味着需承担巨额引进成本,从而造成在较高基点上失去国际竞争力现象的现象,这也启示着我国物质生产领域正在进入科技进步相对停滞阶段,表明旅游就业人数正处于低或更低指数增长阶段。此阶段如果不开拓新客源地,更多的旅游建设和促销努力,可能仅仅是改变现有旅游市场的分割格局,而不增加旅游总需求②。

由于科技进步过程影响旅游就业人数的变化,科技进步是脉冲式还是平稳周期性发生型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是脉冲型,后续的旅游发展上台阶现象十分明显,如由于朝鲜战争军需的作用,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产业技术进步,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日本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如果科技进步呈现缓慢周期性变化,旅游从业人员在出现对应性舒缓(smooth)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技术进步发展周期后期,由于技术进步向旅游领域渗透速度高于生产领域技术进步速率,容易产生阻碍从业人数增长作用,导致旅游业发展速度直线下降,甚至低于周期起步时的增长率,这种差异性对应变化应该引起充分注意。

结论5:与科技进步发展曲线相比,在技术进步周期前半(技术进步加速阶段),旅游从业人员增长曲线呈现对应性舒缓变化,而在周期后半(技术进步减速阶段),旅游从业人员增长曲线出现滑坡,导致旅游就业泡沫破裂。

图1 科技进步与旅游从业人数的增长速率关系

三、防止泡沫旅游就业的对策讨论

1.扩大兼职:防止因全职旅游从业比例过高导致就业泡沫出现

科技进步增长曲线是呈现指数变化、对数变化,还是呈现“S”型变化,还处于没有定论阶段,可以认为三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其决定于各种影响条件的组合。如果认为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目前已经走过了科技进步高速增长阶段,今后的科技进步增长不可能大起大落,则未来旅游就业增长将是缓慢的,为此只需控制不科学增长速度,而不必关心增长极限是多少,因为达到极限可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但此阶段如果夸大旅游就业效果,过分强调“旅游要大发展”、“旅游是支柱产业”,增加社会对旅游就业效果的期待,结果事与愿违,将产生旅游就业泡沫,甚至可能诱导社会动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旅游就业由全职和兼职(part-time)两部分组成,兼职者主要是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在籍学生和家庭主妇。这种结构值得我们借鉴,其可以有效缓解由技术进步放缓导致旅游就业增长更为放缓所产生的社会不稳定状态。

2.发展入境旅游:克服科技进步缓慢所造成的旅游就业增长缓慢

按照式(5),旅游就业似乎可以一直增长下去,尽管科技进步处于停滞阶段,旅游业也应该有一定的增长。实际上由于旅游的复杂性,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一些因子没有考虑进去,如在任何阶段都要保证非旅游物质生产领域的从业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因为物质生产优先度要远远高于旅游发展。根据目前发达国家旅游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0%稍强的现状、旅游业技术含量低于生产领域的特点,以及世界旅游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不过8.32%的现状,[5] 笔者保守地认为,旅游就业比率很难超过20%。

毕竟在短时期内,我们国家难以改变在物质生产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政府太希望旅游能够成为支柱产业,能够生成大量就业机会。这需要超越“旅游岛”的限制,形成开放的旅游系统。在改革开放之初,为获取外汇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1994年后为获得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开始转向国内旅游;当前为提高旅游就业率,建立和谐社会,应该再次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与发达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稳定政治环境,发展民间交流;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端阶层入境旅游,消除地域偏见。

在努力增加旅游就业率的过程中,积极蓄积物质生产领域技术含量,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切不可长期把就业“赌注”押在旅游上。

3.推进兼业(工农业)旅游:克服旅游业孤军深入而产生的就业“泡沫”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确实起到了增加就业重要渠道的作用。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如过度强调这一作用,将导致旅游就业“泡沫”。旅游就业“泡沫”现象的出现,既包括旅游业内引进技进步导致“技术排挤劳动力”所致,也与旅游季节性等有关。发展兼业(工农业)旅游,尤其是发展摘采等“三农”旅游,既可以缓解因科技进步导致工农业“科技排挤劳动力”的现象,又可以一定程度上抑止旅游就业“泡沫”现象。大连市2005年评选了“十佳”全国功能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旅游示范村(场)6个,在某种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观点。

4.将科技进步尽量转化到吸引物建设上

为缓解科技进步向旅游业渗透从而排挤劳动力之现象,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科技进步建设旅游资源,更大地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即尽量减少非旅游吸引环节上的科技导入;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对立面而存在的旅游,“面对面”(face to face)是高科技发展背景下人自主强化内发的需求,也就是要阻止科技进步渗透对旅游“面对面”的影响。不加具体分析,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并列,强调加大科技投入是对旅游特殊定位的一种认识偏离。

5.注意旅游企业规模结构调整,大企业适度开展家族式局部租赁业务

旅游企业过小,难以提供大规模的优质服务,抑止旅游需求。旅游企业过大,虽然雇用效果显著,但当出现旅游就业泡沫时,难以应对,“船大难掉头”。旅游业大中小企业保持合理结构比例有助于化解旅游就业泡沫,这里建议参考生物链系统中的1/10法则规定企业规模结构。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兴办了大量的旅游企业,雇用了大量劳动者。泡沫经济破灭后,人们建议将旅游大企业“一分为四”,以及一些非垄断性经营的旅游住宿企业将餐饮等部门租赁给家族料理店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四、结束语

旅游不能过分承诺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固执坚持没有条件限制的旅游具有就业贡献的观点,虽然可能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但可能影响政府对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应有努力态度,尤其是当基础产业发展遇到困难时。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知,对旅游增加就业的认识,应依照科技进步发展过程因时段而具体考虑,在特定时段内科技进步容易产生旅游就业泡沫,是本文重要研究结论。应明确泡沫旅游就业概念,并做好对策性研究。

注释:

① 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在中组部宣布任免决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003年我国旅游从业人数为3893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数649万,间接从业人数3244万。

② 关于旅游建设不改变旅游总需求而仅改变市场分割的认识,笔者曾受到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龙江智老师的启迪。

标签:;  ;  

科技进步与泡沫旅游就业的关系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