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透视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透视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透视论文,新课改论文,背景下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育力量的最前线,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就是说教。新一轮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课堂教学呈现了怎样的景观呢?

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公开课后如是说:“我这节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按照班级原座位分成四大组,相邻的纵向两小组组成一大组,每组分别讨论本框中的一块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合作学习,不在于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重在学生能体验。”不管这位教师在表达时是否理直气壮,我们都闻到了浓郁的主流课改气息,但这个叙述却也集中地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误解或不解。

1.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学习需要互动和对话,合作学习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方式,但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必须避免形而上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在一个大班级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合作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给学生分组,也不是把学生简单随意地分组。首先,简单地把学生分小组学习和在学生中形成合作实际上有本质的不同。合作不仅是学生身体距离的接近,不仅是和其他同学讨论,也不仅是帮助其他同学,或和同学分享资料,还是思想之间的碰撞和反思。合作学习小组必须要有清晰的积极的相互依赖,让学生形成真正的合作依赖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其次,分组不能简单随意,要注意科学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要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合适的成员数量,要根据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等因素选择恰当的分组策略,尽可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才能既保证组间公平竞争、组内相互合作,也能保证学生个体的学习地位。而很多班级原有的按座位排的小组并没有这些考虑。当然,合作学习还要注意让学生面对面地互动、加强合作技能指导、成员监控等。

2.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处理偷梁换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上面这节课看起来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着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可仔细推究下发现,每一组只讨论教材的一块内容,实际上一堂课的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讲只参与了四分之一。每节课都这样,岂不是一个学段的内容每个学生都只能掌握四分之一?若不是这样,其他四分之三的内容学生如何得来?是通过课后补课还是让学生强行记忆?高中政治新课程采取模块式组织形式,由必修和选修构成,这位教师现在这样岂不是每节课都在上选修课?而且是教师替学生选择的,并不考虑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兴趣,统一安排讨论内容。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处理怎么可以如此偷梁换柱呢?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应该考虑学生全体与学习内容全体的匹配,也应该考虑学生个体与学生全体的匹配。

3.对体验教学的价值期待无底线地放低

新课程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转变。知识、技能、情感等都是不能拷贝的,因此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验教学就适应了这种要求。体验教学将教学目的蕴含于体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以及责任心等品质的培养。作为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又具有“过程与方法”的意义,所以体验教学有利于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即使每节课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上会有所侧重,也总是具有明确的目标达成要求的,而不是像上面那位教师所说的体验了不需要有什么结论。在教学中重体验形式而不重体验结果,体验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导致一堂课闹哄哄,到最后一无所获。这样是把体验的价值期待降低了,也使体验无用化了。

4.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诚惶诚恐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本是好事,但对此的片面理解却导致在教学中原来的刚性要求退后甚至怕被提及,教师尤其不敢提知识目标,怕被人说理念落后。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门学科教学应该让学生形成有关这门学科的确定性的学科素养、知识体系,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很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如果知识体系不够扎实就会影响后续的创新。所以,知识目标是教学不可忽视的目标,学习获得知识,以知识建构人生是人类的一种理智的快乐。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不是不要掌握知识,而是反对将知识的掌握窄化为死记硬背。以前是一遍、两遍、三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知识,现在却不敢提知识目标,这种逻辑起点很有问题。因为这样的诚惶诚恐,最终造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突出了却虚化了,过程与方法成了摆设,“知识与能力”目标被掩去了,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被降低了。

新课改的初衷是滋养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与生命,现在的课堂何以折射出如此浮躁窘迫尴尬的教学情态?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们有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但只知皮毛不究根里,课堂教学有了太多的退路,后退空间被无限放大,扛着课改的尚方宝剑却迷糊了,挡住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方向,前进乏力,这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问题。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纠结、胶着的状态呢?

1.教师缺少准备,缺乏改革动力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讲,这个转身很困难。一方面,没有思想准备,新课改自上而下疾风劲雨般扑面而来,教师们一下子回不过神,很不适应,很困惑。另一方面,认为“一直这样上课不是很好嘛,原来的教材体系不是很清楚嘛”,不愿改变,没有改革的动力。自己不愿动,别人动了也不去关心,所以也无从借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教师在原地东张西望的时候评价却已悄然刷新,所以,没有合适的应然应景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的焦虑,不知道明天的课该怎么上。课堂齿冷,教师感觉负担重、压力大,成为痛苦的纠结者。

2.培训与实际教学的切合度不高

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般不会自发改变,夹生饭的现状确实需要在先行一步的培训上找找原因。其一,理论灌输多。培训时较少基于教师原有的储备,希望用新课程理念将教师完全格式化、全部刷新。培训者各找自己拿手的,受训者接受的理论不成体系。其二,教师缺乏选择权,离开教师真实发生着的工作情境,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其三,培训一般采取讲座方式,比较抽象,互动较少,教师们没有充分的体验,也很难有特别强的针对性。其四,在接受培训者不熟悉教材的情况下收效甚微。

3.典型的引领课例少

新课程的课到底是怎样的课,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吗?广大的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破解不了课改的密码、把握不了课改的规律怎么办?如果按照理论去寻找理想的课改,课堂只能是按图索骥,最后不伦不类。榜样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们熟悉的习惯的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引领,因此,考虑教师们的实际,没有统一模式但可以有指导性的实验课例引导,事实上连这样的课也很少。

4.不善学习,知识面窄

读书学习应该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教师中不愿读、不悦读、不广读,甚至不读书者大有人在。原来的教学惟教材、惟教参、惟学科知识,所以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弄懂再讲给学生,平时一般不看教材、教参以外的书籍,即使订本杂志也是看跟本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解读、典型题目分析、社会热点等,很少学习一般的、通识性的课改理论或教学方法,更不会链接其他学科的内容,阅读面窄、量少,这类刻板作法制约了教师的发展。眼界局限,改或不改无所适从,前进不了也退不回去,不上不下,才使课堂教学纠结不清。

另外,高考、中考等考试的评价方式直接、高效,易于操作,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而现在人们坚信只有刚性评价才有用,所以,如果考的导向与新课程的要求不全吻合,在考的评价下坚持课程标准的所有作为也就没有多少生命力,这种二元的评价也使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

该如何厘清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纠结呢?

1.激发教师直面课改的勇气

《纽约时报》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主人公雷夫老师的评价是:和这位老师一年的相处,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的相遇之处。真正的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要有对新课改的认同,更要有深入课改的心灵与勇气,直面课改加强研究和学习,让课改教学成为常态。

课程实施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要改变只被研究的状态,要成为研究者,正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现状。现在的这种纠结现象,无现成理论答案,原有的经验又不奏效,只能自己去研究、去实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立得高才能看得远,跳不出一节具体的课就永远上不出一节好课。唤醒教师的理性自觉,还教师读书学习的本意,走出狭窄的圈子,读点一般的理论书籍,长点内涵和气质、钻研本学科文章,参考一些其他学科的典型课例,都是我们的教学财富,厚积薄发,一定能促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2.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范式

让学校的行政、班组等形成适应课改的梯队结构,让认知师徒法等最简便高效的方法成为课改的传感器,让教研组、备课组等各种专业社群成为课改的推动器。因此,对于新课改课堂教学纠结的解决,校本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本培训要有课改理念应有的高度,但要给教师们搭好台阶慢慢提升;要有课改理念应有的高度,但只是批发理论、词汇也不行,要将课改精神与具体学科、具体教材内容进行渗透、结合,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用生动的教学案例解释课改新课型,让教师们对一个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学情境进行讨论、实战研究,共同形成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解决策略。

3.凸显名师引领的真实寄托

一节真正的好课是无法用华丽的语言来评价的。笔者曾经聆听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大成若缺认识‘圆’”的教学实述,很受触动。华老师认为课堂情境可以设置,但必须符合学生真实可能发生的实际。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在教学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情境(预设时反复思考):“寻找离你左脚3米的宝物”(该预设中蕴含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用意),开始勾起学生探究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投入探究、充分展示,让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一环扣一环突破圆“一中同长”的认识。教在学生需教之处,最后再回到开始的情境,从“圆”(平面)拓展至“球”(立体),让学生探究的欲望延伸、兴趣保持。这样的课可以让教师品出课改课堂的味道、悟出课改教学的玄机来。

4.新课程标准主导教考评价

如果命题者能坚持以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导向,做到考试评价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相信基层的学校和一线教师会更容易找到方向。

新课改渐行渐深,参悟课改文化,找到课改抓手,相信新课改会成为大家共同的乐园。

(原标题:新课改,课堂教学纠结中……)

标签:;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透视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