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_和平与发展论文

“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_和平与发展论文

“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新发展论文,和谐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此后,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这一主张。建设“和谐世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逐渐明确了的一个战略方针,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它同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继;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在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上的必然反映。建设“和谐世界”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期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对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本文试就“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如何构建“和谐世界”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探讨。

“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同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的。早在建国之初,中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同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管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进入冷战状态,中国的国际环境严重恶化,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不渝的为创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保卫世界和平进行艰苦努力。当然,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国内局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际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判断。他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中国应该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加速发展。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不断调整和改善同周边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积极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也大大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江泽民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推动中国同俄罗斯、法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合作;加强了同东盟的合作。这就使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提高,在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多的谈论到中国的“崛起”,也担心中国的“崛起”会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甚至会引起新老“霸权国”的冲突和战争。为此,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的主张。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始终坚持走和平的道路,即使中国强大起来了,也不称霸,也不实行对外扩张,并继续坚持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崛起”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不是威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带动周边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平发展新道路的提出重申了中国的两大决心:其一,决心避免重蹈西方大国崛起引发地区和世界冲突、战争的老路,努力探索和实践一条与此不同的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其二,决心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贸易、能源、环境等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领土、领海争端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指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①他特别强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②。

由此可见,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立场。同时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也是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新的论断,我们只有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才能逐步地领会到它的精神实质和战略宗旨。

第一,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和平与繁荣是关系到各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两大根本问题,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两大核心内容。和平是和谐的基本前提。各国只有和平共处,各国人民只有友好往来,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步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减少和消灭战争、战乱、武装冲突、恐怖袭击和各种暴力犯罪活动,真正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世界才进入“和谐”的境界。和平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发展,逐渐消灭南北过度差距、消灭贫穷落后现象,使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享受起码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权利,也就是说真正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而不仅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繁荣,地区和世界才能安定,世界和平才能持久。这才是建设“和谐世界”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因此,2006年9月18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时强调,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③

第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战略领域的延伸。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这就需要排除各种各样的干扰,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干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局势紧张,国家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恶化,是不可能专心致志搞建设的。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同美国等多数西方国家甚至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建立,中国不得不准备打仗,不得不进行“备战备荒”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部署,这根本谈不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中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对外战略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列宁说过,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是基础,只有逐步构建起“和谐社会”,使中国繁荣、稳定和强大,才能有效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建设“和谐世界”又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只有世界和谐,中国才能更快、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建设“和谐世界”更加明确了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

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两个目标。其一,通过建设“和谐世界”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二,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的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为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④显而易见,建设“和谐世界”正是这一外交宗旨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不仅中国人民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世界各国人民也都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将成为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宗旨的一个核心。

第四,建设“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新理念。

迄今为止,西方各国特别是历史上的霸权国,其国际战略都充满了对抗与扩张,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而崛起;崛起后的霸权国又处心积虑的防止其他国家的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传统的冷战思维模式和霸权主义依然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战略。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由其主导的单边世界。它一方面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政策,另一方面,控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并通过“颜色革命”推动一些独立体国家的进一步演变。结果,美国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主宰世界,世界和平与稳定反而因此受到了威胁。从一定意义上说,“9·11事件”也是美国这种强权政治招致的恶果。但美国并没有从根本上吸取经验教训,依然想依靠军事打击和强权政治来实现其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这种从西方延续下来的国际战略是不可能带来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与其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国际战略理念和战略文化。它继承了博大的中华文明当中“和为贵”的战略精髓,又代表了当代人类最高层次的战略思想境界。因为它所追寻的是世界各国的友好相处,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在这种和平与稳定中实现中国自身的发展;它不仅仅谋求中国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谋求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使各国人民在一个和谐的世界中都能够安居乐业。

第五,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战略的特色。

自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斗争。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不断的得到改善。但这是不是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不存在了呢?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了呢?众所周知,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不会动摇的,但如何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则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的来看,各国人民应当自主的选择自己的革命道路,自主地推进本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国之间可以相互支持,但革命不能输出,不能相互代替和相互干预。就国家关系来讲,应当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和谐”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各国人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是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的和平稳定的状态,而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趋同,更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既强调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也努力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就意识形态、政治观念来说,我们不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强加于人,也反对其他任何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给我们。我们主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至于哪种制度、意识形态好,哪种不好,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做出判断。在这方面的分歧不应该成为各国之间和平共处、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障碍。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⑤建设“和谐世界”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经济方面,应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方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应该顺应这一潮流,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时,从长远来讲,各国应该寻求的是“双赢”或者“共赢”的局面。当今世界,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这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富国在改变穷国的困境、促进穷国的发展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逐渐缩小南北差距,不断消除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现象,才能实现各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并为建设“和谐世界”奠定一个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温家宝总理在芬兰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上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的多样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多样性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⑥各国应当本着“和谐”的精神共同推动构建和平、和睦、和谐的世界。“和而不同”实际上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应当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不因发展模式的差异影响相互合作,在对外交往中主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仍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好就会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乃至导致地区性的战争。因此,我们主张通过谈判的方式、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防止矛盾和冲突升级导致战争而破坏地区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从而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不懈的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应该努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都应该相互平等,相互协商来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则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些国际准则,从而也就影响了“和谐世界”的建立。

在文化传统方面,应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各国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这是由各国的特定的历史、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不存在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相互学习和借鉴,才能为建设“和谐世界”营造一个融洽的文化氛围。要防止和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通过先进的、现代的手段乃至暴力的手段、军事的手段来强制推行西方的文化,贬低、排斥其他类型的文化。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各种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且还会导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从而影响“和谐世界”地建设。“9·11事件”的爆发以及伊斯兰世界和一部分阿拉伯国家同美国及西方矛盾的尖锐化,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冲突的因素。与此同时,建设“和谐世界”也应该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因为,他们同样阻碍着“和谐世界”的建立。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和谐世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曲折的奋斗历程,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障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尤其是美国在重要的地区事务和全球事务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起主导的作用。美国进行一些重要的国际于预和军事活动甚至绕过联合国。建设“和谐世界”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如何通过多边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来制约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建设“和谐世界”还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当今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不言而喻,这个“秩序”是由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制定和主导的。建设“和谐世界”是承认和遵循这个秩序,还是推倒重来、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是建设“和谐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显而易见,推倒重来是不现实的,而现存的秩序又在许多方面同建设和谐世界存在不少的矛盾乃至冲突。比较现实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在参与和遵循这个秩序中的合理规则和做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改变它的不合理做法和游戏规则,使之为大多数国家所能够接受。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此外,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变化莫测,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猖獗。一些地区性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一些新的矛盾,例如伊朗核危机和朝鲜半岛问题也随时有可能激化。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谐世界的建设,也需要中国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注释:

①胡锦涛总书记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②胡锦涛总书记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4月22日。

③《人民日报》2006年9月19日。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温家宝在亚欧首脑会议上阐述立场,《人民日报》 2006年9月12日。

标签:;  ;  ;  ;  ;  ;  

“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