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功夫文化的异同
周铭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0)
【摘 要】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功夫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点,将为不同功夫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中西方功夫文化的具体发展历程,通过具体分析中西方功夫文化的异同点,进而探究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功夫文化交流机制。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西功夫文化;差异化;相同特征。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分析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在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表面的语言不同,更深地体现在各国的深层文化的不同。如果没有进行跨文化交际,各国之间就难免会产生矛盾与隔阂,造成疏远和敌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在于求同存异,而不是故步自封。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因此,跨文化交际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1]。
二、中西方功夫文化的异同点分析
中国功夫在很大程度上讲究“武德”,而“武”本身就可拆解为止戈,也就是说中国功夫被发明出来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争端,而不是为了证明谁强谁弱,是为了平息战争或者其他冲突与矛盾。武德,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言行中。中国的武术道德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其思想内涵主要来自儒家。俗话说“以德服人”,是广泛被中国人所认可的[2]。
从甄子丹饰演的系列电影《叶问》系列就可见一斑,对于叶问来说,功夫是用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的,而功夫之间的切磋也只是用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而已,输赢都不用太过在意,因为功夫最重要的是“磨炼自己的身心,使其更为强大”。因此叶问在与他人比试之时,总是会手下留情,给对方以尊严,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功夫在他身上的烙印。而在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中,痴迷功夫的封于修口中说的“功夫是杀人技”,他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强的,不惜找各大高手比武,将他们杀害,这一形象的树立就是为了与讲究“武德”的主角夏侯武形成鲜明对比[3]。“武德”,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侠士。今天的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华武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武德的传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4]。
中国部分城市非工业区与工业区降尘重金属统计结果见表 4。因王明仕等(2015)的研究未区分非工业区和工业区,故As、Hg、Cd、Cu、Pb、Zn等重金属只得到一个浓度均值,与本研究相比,其值高于非工业区而显著低于工业区。这也与降尘中的重金属随着离工业区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王世豪等,2017)的趋势相符。
而对于西方功夫来说,往往更注重实战,务求决一输赢,以击倒、击败对方为最终目的,是以竞技为目标的。这其中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存在。像各种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比如漫威电影中各种超级英雄中的各种“功夫”,也就是超能力,都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们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将濒临毁灭的世界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挽救将要灭亡的人类,战胜邪恶的敌人,他们的功夫不存在什么“武德”,因为他们不讲究以德服人,“拳头才是硬道理”。因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尊重强者,而对于弱者(失败者)的结局不甚在意。从西方功夫的各种形式来看可以窥见,比如UFC、拳击、自由搏击等等,比较注重实战[5]。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功夫文化交流机制
试验结果(表2)表明,各组合对粗糠树侧根数的影响差异很大,混沙沤制,10月15日播种,露地低床播种(处理7)的侧根数最高,为13.50条。
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何构建清晰的文化交流机制,强化对弱势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时代改造等等,都成为当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西方功夫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遵循着上述要求。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中西方功夫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构建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机制。这会使整个交际过程,更具实用性和价值。
中国功夫与西方功夫的交流应该开始于李小龙,李小龙拍摄的《猛龙过江》《唐山大兄》等让西方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所展现的中国功夫是根据师傅叶问的咏春改良之后,自成一派的截拳道。他的截拳道对于近身格斗非常实用,爆发力强,实战性高,因此深受西方人的推崇,这也是因为西方注重实战的结果。而从这之后,西方就开始关注中国功夫,开始了与中国关于功夫文化的交流,包括最近的少林功夫去西方表演,就是这种交流的体现。
而近年来西方的搏击也在神州四处开花,健身房的林立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国人越来越注重锻炼身体、注重实战,也是西方功夫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体现。现在,有不少中国人关注拳击、自由搏击、UFC、巴西柔术等西方功夫,例如像泰森、梅威瑟等拳王的名字也时常有所耳闻,这也是中西方功夫文化交流的结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为应对技术发展潮流,运用技术提升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也得到广泛研究。有研究发现,在大数据下开发智能旅游不仅可充分利用旅游行业的优点,同时也可针对当地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不同游客制定个性化旅游方案。
四、结语
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碰撞与融合的当今社会,功夫文化逐渐渗透到中西双方,彼此都从对方那里汲取到养分,用以扩展自己功夫文化的内涵,这是有利于双方的结果。在今后的功夫发展中,我们仍旧需要不断地进行这种交际,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罗明燕.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J].福建茶叶 , 2016, 38(3).
[2]苗晓霞.中西方影视中的侠客形象比较研究——以《叶问》和《功夫之王》为例[J].大众文艺, 2018.
[3]甘小亚, 黄莹雪.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1996~2016)[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13(4):61-70.
[4]张利满, 常慧娟, 周红颖,等.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于40所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调查 [J].鸡西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7, 17(5):35-39.
[5]王华进.中西电影中的“功夫文化”比较[J].文艺生活旬刊 , 2011(12):127-127.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5-0236-01
作者简介: 周铭伦(1996-),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无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