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_高永鑫

基于古诗词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_高永鑫

(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 235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弘扬、传承古诗词这一经典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阶段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意在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策略

一、我国古诗词蕴含的特点

诗词是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5000年历史中,无数佳作相继诞生,有张籍《秋思》这样的抒情诗、又有杜甫《春夜喜雨》之类的叙事诗,除此之外还有词浅情深的送别诗、恬淡疏朴的田园诗、雄浑豪迈的军旅诗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虽然部分诗词失传,但大多数名句仍旧通过歌谣传唱、题壁题画、赠友书信等方式留存至今,以供后世赏析。

纵观百家名作,传唱多年的古诗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方面

1、语言简练

古诗词大多语言简练,尤以五言、七言居多,例如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古诗《鸟鸣涧》,诗人在表现春日夜晚山间的宁静优美之感时,仅仅用了20个字,却仍旧完美地勾勒出一幅蕴含禅意的诗情画意图,令人拍案叫绝。

2、工整对仗

古诗词的对仗体现在词语的对仗和句式的对仗两个方面,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前后有承接关系,也即:先到巴峡后到巫峡,先到襄阳后到洛阳,这种流水般的句式是对仗中的流水对,句中的对仗属于词语的对仗。工整的对仗不仅能体现语言结构的严谨,更能加强词句所表达的气势,形成层层深入之感,呼应古人含蓄的性格。

(二)意境方面

1、意与境谐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是一种“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没有直接抒发诗人的眷恋,而是通过融情于境的方法,在传万物之灵趣之际,表深情挚意,意境可谓深远。

2、种类多样

古诗词的意境与古诗词的种类同样的多,有表达恬淡闲适的,亦有华美壮丽的,间或清新自然,时而安谧闲静,偶有萧瑟凄凉之感,也不乏明快高旷之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三)哲理方面

诗人在表意之余,也会抒发一些人生思考,状如喜、怒、哀、乐、贪、嗔、痴等,这些方面皆有所涉及,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就表达的是能够返乡的欢快之情,虽无言“喜”,但“喜气”却都充斥在字里行间。

二、目前小学阶段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因素之一: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尤其是在学习凝练度较高的古诗词的时候,这种劣势就更加突出,加之基础知识薄弱、社会经验匮乏,往往都处于“不知所云”的状态,无论是“凄清”、“寂寞”,还是“担忧”、“自责”等诗词中常见的情绪,在小学学生眼中,这些词语也就仅仅限于词语的范围,而不能将其意象化,当然就更不能设身处地的感悟诗人之情。长此以往,古诗词在小学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也在所难免[2]。

处于以上窘境的学生,每天还要背负古诗词背诵加默写的重担,压力抖增,心态也由最初的不感兴趣“进化”为厌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因素之二:教师

当前小学阶段的教师责任心并不是很高,所以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不充分,在课堂之上的“即兴演讲”并不能完美演绎我国古诗词自带的优美,自然也就不能带动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融入意境,进而领悟诗词之美,体会诗人之情。

另外,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也不上不下,面对积淀丰厚的古诗词,难免力不从心。

三、针对以上现状提出的应对策略

(一)建议之一:针对学生

1、预习查阅入氛围

小学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提前预习,预习要做到识字无误、发音准确、熟练朗读等基本要求,之所以要做这些基本功,是因为古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词,这些字、词往往会干扰我们对诗词的认知,甚至误导我们对诗人感情的理解,必须放在第一位解决。

除了预习,学生可以借助教辅用书或者网页资料初步了解诗词含义。诗词凝练度较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并不能单从文字理解到要学诗、词的含义,但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有多种手段可以了解到诗、词的文字之美,例如翻看配套的教辅用书,也可以查查字典,或者在网络上搜索等,总之,应古语所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勤勤恳恳学习,效果不会太差。

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准备之后,学生应该渐渐融入到了待学诗、词的氛围之中,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才能更加深入。

2、想象意境入情感

在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学生可以逐句想象诗人笔下描绘出来的景象,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想象“远去孤帆”、“朗朗碧空”,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诗句《渔歌子》中想象“灼灼桃花”、“肥美鳜鱼”,从元代散曲家白朴的散曲 《天净沙 •秋》中想象“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加入自己的一些经历与体会,营造诗词的意境[1]。

3、延伸自学入背景

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主动查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如马克思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时代的物质条件不一样,所创造出的文化也就不同,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昨天所发生的事情,只有为古诗词搭配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方能最大程度的还原作者的情怀以及历史的原貌[3]。

在查阅完时代背景之后,对作者做适当的了解也必不可少。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人,每一个人生而普通却也独一无二,尤其是从幼年成长为老人,最有价值的便是那份不可复制与模仿的生活阅历了,诗、词的作者也是如此,不论是边塞诗,还是怀古诗,其中都蕴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如此“双管齐下”,我们从诗词中得到的体会也就越深刻。

(二)建议之二:针对教师

1、课前备课细细揣摩

古诗词的“微言大义”特性,决定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细细揣摩。教师可以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的模式,挖掘诗词背后所体现的深意。在此准备的基础上,必要的幻灯片、图片、相关文字介绍之类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教辅用具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传递古诗词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

2、课堂讲解灵活多样

教师在课堂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辅之以教辅用具,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讲解,改变以往只分析字、词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争以生动活泼的风格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当“对症下药”,方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传递古诗词的美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莫宏练.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26.

[2]李玉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230.

论文作者:高永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基于古诗词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_高永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