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黄彩红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黄彩红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黄彩红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本科室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被针刺伤护士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制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结果: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科室发生针刺伤为5例,对比去年,发生率减少50%。结论:临床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明确针刺伤易发生的环节,规范操作行为,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 护士针刺伤 规范操作 防护措施

调查证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有乙肝、丙肝、爱滋病①。美国CDC对针刺伤研究分析得出,针刺伤发生时只需0.004毫升血液就足以感染乙肝病毒②,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爱滋病、丙肝患者呈不断增长趋势,如何减少护士针刺伤是当务之急。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儿科护士共97名,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职称:护生2人,护士6人,护师2人,年资:工作1~5年8例,5年以上的2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小组人员到防保科收集资料,统计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室护士针刺伤例数,对针刺伤护理人员的工龄,职称,针刺伤时的操作环节进行分析。

1.3 结果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儿科共护士97名,被针刺伤护士共10名,其中,操作不规范占4例,患儿烦躁占3例,精力不集中占2例,操作过程受干扰占1例。

2 讨论

2.1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2.1.1护士的职业防范意识淡薄,在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还没有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导致护士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对在职护士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更没有客观的反馈资料,国内外调查均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③。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够重视,觉得一次小小的针刺伤没有什么,还有 一些工作人员心存侥幸,觉得一次针刺伤并不能被感染上疾病。所以有必要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认识。

2.1.2缺乏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规范流程,护士无规范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临床第一线工作的护士,常年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每天完成大量的注射、采血、输液等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机会多,在工作中,最普遍的针刺伤是发生在拔针时,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病人烦躁不配合,护士未交待配合方法,操作空间狭窄,操作者受到碰撞,操作者无备锐器盒,分离污染针头,回套针帽等不规范操作。资料显示,护龄较短的护士及护生,由于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状态不稳定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2.1.3护理用具选用不当

如锐器盒规格不合适,摆放位置不合理,无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真空采血试管等。

2.2预防措施:

2.2.1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建立制度化培训,包括理论培训,操作培训,自身素质培训。有利于护士从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造成的,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2.2.2加强培训,提高护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对新上岗、新调入人员加强岗前培训,实习生、进修生做好入科前培训,在职护理人员每个季度培训1次。培训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危害,预防措施,处理流程,报告流程及案例分享。由年资老的护士进行现场示范规范操作,纠正护士一些不安全行为,如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规范自己护理行为,才能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2.2.3选择适宜的护理用具。

锐器盒规格合适,治疗车有安装锐器盒专用架子,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真空采血针头,无针系统,操作时戴好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④。

2.2.4严格规范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在带教方面,尽量选择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带实习同学,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流程。实习生刚到临床,对各项工作都很好奇,由于没有临床经验,操作不规范,也缺乏预知风险能力,在这一阶段发生针刺伤风险较高⑤。一旦发生针刺伤,带教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处理,立即上报护士长。加强全面防护教育,规范实习生自身操作技术及临床老师带教。

3 小结

针刺伤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才能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红珍,聂军,广州市护士注射相关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2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6,18(1):7

3 毛秀英,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原因[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4 殷小基,医疗执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5 任珍,经血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5

论文作者:黄彩红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  ;  ;  ;  ;  ;  ;  ;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黄彩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