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训行业最新年度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年度论文,报告论文,行业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北京万佳管理培训有限公司(Universal Ideas Consultants)发布了中国培训行业最新年度报告。此次调查以企业培训领域的买方与提供商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了200多个培训买方和提供商,访问了100多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SOE)、国内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FIE)。
报告显示,中国的培训行业在2006年仍然一片红火,58%的培训提供商表示,2006年的营利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整个培训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趋势:规模较大、更具竞争力的培训提供商开始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某些大的培训提供商表示,公司2006年的营业额已超过了1000万人民币(约130万美金)。这些盈利丰厚的公司通常是同步经营培训和咨询业务的咨询公司。
随着培训提供者利润的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79%的受调查公司表示竞争在增强,而只有21%认为无变化,没有一位受调查者认为市场竞争在减弱。
培训正日益成为支持企业战略与变革的要素。在过去一年中,企业加大了培训支出,并更加重视培训和员工发展。与2005年相比,2006年接受培训的学员数量大幅增加,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的公司比例显著提高了14%,达到受调查公司的50%;而培训人数低于100人的公司数量降低了近三分之二,仅占5%。
国有企业:预算增加重点转移
中国入世以来,大量外国企业不断进入曾被国企所垄断的行业,如:汽车、IT、金融和高科技行业。外国企业的进入加速了市场竞争,也提高了SOE和政府部门对有效培训的需求及对培训价值的认知程度。
在各类SOE企业中,虽然实施培训的方式大相径庭,但培训预算都在逐步增加,许多培训提供商争先恐后地向这个诱人的市场进军。
对于外资培训提供商来说,进入这个市场非常困难。而传统行业SOE的壁垒更高,如采矿、制造和石化等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属于国有制的行业垄断型企业,它们缺乏来自政府或市场的竞争动力。因此,它们对非政府要求的培训并不重视,对培训所能带来的优势认识不足。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CEC)的信息,SOE对培训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红头文件”,这些文件规定国有企业必须实施哪些培训以及每年应拨的培训预算。
在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中,90%的培训是通过企业内部机构实施的。这些国有企业一般具有政府下达的完备的培训大纲,但对培训实施的过程并不相同。提供商统计的数据显示,其提供给跨国企业的培训总比例明显降低,从2005年的66%降低到2006年的41%;提供给SOE的培训在两年中增长了2倍,从2005年的8%提高到2006年的16%:提供给国内民营企业的培训增幅最高,2005年仅占需求的10%,而2006年提高到30%。
政府过去要求SOE必须实施的培训一直集中在安全、基本技能以及政策型的培训等方面,如今,培训焦点开始转移。最近出台的“653工程”文件已将政府对企业要求的培训应用到5个业务领域:农业、制造业、信息产业、能源技能、管理。该工程的目标是在未来六年中培训300万名中层管理人员,此举将会大幅提高SOE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营销、战略、领导以及业务流程重组(BRP)等管理领域的培训需求。
根据“653工程”相关文件的规定,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一年之内接受最低72个小时的规定性培训,而对培训时数的认证必须由CEC 或其授权的培训机构提供。许多SOE在选择培训提供商时,会首选与其已有长期合作关系的、 知名的国内教学机构。而国内的培训公司在获得SOE培训合同方面,往往优于外资培训公司。本地提供商通过提供咨询与SOE的高层建立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再稳固地从SOE获取培训合同。同时,这些提供商还会重视获得政府认可的相关行业培训资质,为SOE受训者提供相关的培训证书。
在外资培训公司中尚没有CEC资格认证的机构,而仅有的几家长期为SOE提供培训的外资企业则通过提供大量的免费培训与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誉,进而通过政府机构的认可来赢得SOE的培训合同。 许多培训公司也在试图通过为国有企业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培训项目来获得企业的培训合同。对于希望进入SOE市场的培训公司来说,关键是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 有竞争力的价格及高品质的培训项目也并非是赢得传统SOE培训合同的保证, 企业关系及政府推荐在SOE的培训选择方面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遵守“红头 文件”之外,股份制SOE一般会制订完备、高效的培训战略。在选择培训服务时它们日益重视培训公司的品牌。它们对成熟、知名的跨国培训提供商表现出明确的偏好。
在半私有化SOE中,其高层领导是选择培训的主要决策人。 虽然长期的企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半私有化SOE选择培训提供商过程中重要性不如传统行业SOE那么高,但是这些因素仍然举足轻重。
除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外,中资私营企业的身影几乎存于其他各个行业,如软件、超市、电子产品企业等。这些企业对价格极其敏感,因此,培训成本成了一个关键因素。中资私企的培训战略并不完备,而且决策的临时性很强,本身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员来鉴别和选择适合的培训服务。
对于培训提供商来说,在私营企业实施培训是一种挑战。多名被调查者抱怨许多买方希望交了钱后静观其效,而不愿审查自己的内部流程,这成了培训方案有效实施的严重障碍。
培训方法:课堂式面授仍是首选
与2005年相比,中英双语培训在2006年更加流行。63%的买方表示其采用双语培训,而纯汉语的培训降低了7%,纯英语培训同样如此,仅占2006年需求的5%。
买方普遍认为纯英语的培训效果不好,一是因为学员对培训内容理解不足;二是大部分已本地化了的FIE的工作语言仍是汉语。但纯汉语的培训需求也日益降低,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其原因是FIE的员工经常接触英语环境, 因此需要良好的英语能力。
对纯英语培训的需求仍然会出现波动,而且会随培训主题/内容和跨语种培训师在相应专业领域的数量而变化,另外也取决于受训人员和员工的语言能力。许多在华的FIE雇用了来自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印度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员工,在这样的企业,汉语培训被当作公司员工福利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留住本地的外籍员工和第三方合同雇员的手段。
培训师现场授课仍然是最流行的培训教学方式,有84%的买方称其仍首选传统的课堂式面授方式。公开课讲座也很流行(67%),其他培训形式并未广泛应用。
部分大型公司表示采用e—learning和网上会议的方法进行培训, 尤其是在学员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下。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市场上以e—learning 为手段的培训方式仍不受企业青睐,大部分公司没有在近期扩展这种培训方式的计划。这个结果的产生应考虑到受调研者在回复问卷或接受访问时,大多未把企业内部的在线培训考虑在内。
在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高层中,可衡量效果和提高绩效为主的学习正成为寻求培训的方向。可实施的在职培训、知识应用培训以及行动学习已经成为打造领导力的标准培训形式。
市场趋势:供需两旺
调查数据显示,培训业市场供需两旺。FIE和SOE都日益认识到有效培训的价值,培训提供商开始针对企业特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产品,旨在满足各行的专业需求,并且买方也开始将更多的培训进行外包。
2006年,培训支出不足预算2.5%的买方比例有所下降。而2005年,47%的买方支出不足2.5%。目前,上述数字稳定在33%。培训支出占预算5%—10%的买方的比例也已经从15%提高到18%。
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行业服务者整体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买方通过对其培训服务提供商的接触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只有7 %的买方表示目前的培训提供商能够满足其需求。大部分反馈问卷的企业(47%)认为他们的培训提供商“还可以”。但调研综合结果显示,买方对市场上的培训提供商的整体情况并不满意。研究人员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上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控制。
培训买方普遍表示需要更多的针对企业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而目前市场上的培训课程往往过于宽泛,不是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设计培训内容,且传授方式古板。
买方对培训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培训没有效果以及培训师不够资格(分别占接受调查者的72%和53%)。调研者认为市场发展力量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质量控制问题。
大部分提供商表示,将会在下一年拓展培训服务范围。这表明了“在确定长期战略的同时最大化短期利润”的愿望,而这也是38%的受调查者的目标。49%的培训提供商希望与外资培训提供商(30%)或本土其他培训提供商(19%)合并。这进一步证实了对整合趋势的假设,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将无力单独开展竞争,因此将被迫选择合并。如果培训公司希望有长远发展,建议将其战略重点放在发展自身专业的“核心优秀”上。
调查表明,员工人数不足10人的公司所占比例在过去一年里降低了14%,下降到28%。员工人数在10人—20人之间的公司数量增加了10%,而其他类别与05年持平。
2005年有50%受调查的培训提供商收入不足50万元,此比例在2006年大幅降低,达到37%。相反,收入超过1000万的公司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8%提高到15%。这进一步表明,规模较大、竞争力更强的公司,在利润增长中显示出更强的态势。
培训外购:多种因素影响外购
买方数据显示,其培训外购的比例有所提高。外购10%—20%的增加了7%,外购超过40%的买方增加了3%。受访的诸多大型跨国公司表示,目前至少外购50%的培训,许多公司甚至将培训项目全部外购。
然而,许多百强企业并不采用培训外购,他们一般需要量身定制的、全面的内部培训项目。这些公司只做内部培训的原因有很多。一家公司表示,“外购目前并不是我们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过,在市场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随着培训公司满足我们专业培训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外购会变得更切实可行。”在大型跨国公司、高端技术类企业及IT公司当中——如IBM、摩托罗拉、DHL、J&L等公司,目前最常见的都是采用培训基本内购战略。
随着培训市场的发展及培训提供方满足买方需求能力的日益提高,企业外购培训的机会将不断增长。而咨询公司仍然主导培训外购市场。2006年,80%的买方选择咨询公司作为培训提供商,比2005年提高了4%。2005年,有40%的买方选择独立培训顾问或承包商,06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9%。其他类型的培训提供商承接外包培训的比例与2005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培训买方指定不同比例的预算用于不同部门的培训。数据显示,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支出有增长——53%的受调查者拨付大笔培训专款用于一线高层管理者,57%的受调查者拨付大笔培训专款用于中层管理培训。同时,有46%的受调查者表示高级管理者获得最多的人均培训投入。
众多因素影响买方的采购决定。绝大多数FIE首选具有国际背景的培训提供商,而且他们更多关注培训提供商指定的、传授培训课程的培训师的声誉和经验。众多受采访的公司都表示,培训师的声誉和经验对选择培训机构有很大的影响。一些企业往往宁愿等待最好的培训师,而不愿冒险尝试未曾合作过的服务商。调查显示,培训课程、公司声誉、价格以及为企业量身制定培训的程度都是买方进行采购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培训决策过程中,培训经理和总监的责任逐渐增大,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经理和公司高层的决策参与日益减少。这一点可能预示着公司的执行领导层越来越多地重视培训,并且意识到专业的培训管理者将更有能力建议和选择适合企业的培训项目。
培训提供商首选在利润更高的培训项目上提供培训,如:领导力与战略管理、人际关系技巧等。这些课程面向高层人员,课程收费较高。对于初级水平、营利不高的培训,如:秘书培训和基本工作技能培训等,尽管市场上的买方需求很多,但国际培训提供商并不热衷于提供此类培训。
更具实用性的学习模式,如在职培训和团队训练、以任务为导向的训练,正在日益流行。对于希望开发高层领导力,同时希望及时、私下解决企业难题的欧美跨国公司来说,行动学习法是他们广泛青睐的方法。一些受访者也认为这些方法比课堂学习更加有效。
极少数受采访的买方或培训服务提供商表示市场上不断出现新的培训领域,如:责任、道德培训等,而这些领域在西方日益流行。
培训评估:学员评价最为重要
对培训效益的评估就其性质而言很难量化。对有效性的评估往往是针对培训过程的“软”方面而非针对投资回报,或对股东权益的影响。虽然几乎所有买方都表示其在实施某种形式的培训评估,但只有31%的买方通过测量培训对商业绩效的影响来实际评估培训的最终效果。
70%的培训买方通过评估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来评估培训效果。超过50%的买方评估员工在技能水平、行为和绩效方面的进步。虽然这些方法相对是较主观的方法,但行为改善和新的技术能力相对容易辨认。大多情况下,上述变化给买方公司带来的成本效益和额外的价值利益,也是可以衡量的。
综合所有调研资料可以发现,在日趋整合、增长的过程中,培训内容和传授模式日益完善,竞争也越发激烈,利润不断增长。同时,企业对培训服务提供商是否能够始终如一的提供优质培训表示了担忧,整个行业亟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和行业规范。
在未来的5至10年间,较大规模、经验更全面的培训提供商(不一定是跨国公司)将会在其专长领域内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小规模的培训提供商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全力以赴发展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优质培训课程。随着市场上培训提供商自身发展的日渐成熟,及满足培训购买者需求的能力的提高,更多的跨国公司和企业把培训外包给具有行业专长的培训提供商将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培训》2007.4)
标签:培训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