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发展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发展,而且推动着精神文明的变革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科学与高科技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世界性的、全方位的革命,越来越对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精神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正在开辟着人类更加文明的新纪元。因此,在当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与制约,必须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精神文明是一定时代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在精神方面的反映,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提高,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由物质文明决定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第一位的因素,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石。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深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它是近代科技革命引发的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正是以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方向相一致的,能够容纳科技革命创造的巨大成就,并深刻阐释它的社会意义。当代科技发展使人们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的普及。同时,新技术革命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新问题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这些新问题、迎击新挑战中得到新发展。当代科技发展决不是如某些人所鼓吹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打倒”,而是在深度、广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
——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重要工具,反映了人类思维与精神文明水平的变化。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给予了特别深刻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由直观、模糊、带猜测性地观察事物、停留在认识事物的低浅层面,进入运用科学实验、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达到理论思维抽象能力高度发达的阶段,自然科学揭示了事物辩证发展与普遍联系的规律,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新科技革命促使人们的辩证思维观从矛盾形态、系统形态,发展到更为高级的生态形态。
——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集中在对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事物或行为的看法上。现代科技成果证实一切源于物质,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使人们从神学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使人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当代形成“知识投入,产出高附加值”的经济观念。科学技术从不迷信权威、恪守定论,它使人们形成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在交流中,也只有在不断的开拓进取中,才能有新突破,这促使着人们以改革开放、竞争务实的心态,迎接一切社会生活的挑战。
——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科学技术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养成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人们却是有国界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斗。科学技术需要协作攻关,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超大型的科研项目,已经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整体的配合,因而特别强调集体精神。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伦理道德的诞生,科学技术已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人类要加倍爱护植物、动物,保护环境,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促进生活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是精神文明的组成内容。当代科学技术在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人类衣、食、住、行的水平。人们穿的是经过科学加工、技术处理,外表更有色彩、形态和触感更舒适的新面料,服装款式更趋独特、合体、新颖,有美学价值和个性特征。人们吃的是在科学营养学指导下的食品,是营养结构更趋合理、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住的是日益宽敞舒适的现代化住宅。行的工具是高速列车、喷气客机、豪华客轮和客车。不仅如此,当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提供了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度假和各种文体活动,使人们更有条件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促进教育质量的跃升。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影响,无疑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全面跃升。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一些国家已在教学中运用互作用电视唱片、互作用电缆电视、通信卫星、微波广播系统(可进行双向讨论)等高科技手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业余教育中,随着电视教育频道的开播,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视听课文、辅导材料等录像光盘的生产制作,人们也可以坐在荧屏前听最好的老师授课,并在完成作业后得到最好的指导、改正。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在卫生领域也大显身手,新科技不断新药品、新医疗器械,不断传来攻克疑难病症的捷音。医疗和保健事业蓬勃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延长。
——促进体育事业的进展。当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材料运用于体育运动器材,使各种体育运动器械较之过去更轻、更强、更耐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新的成绩。1992年奥运会上,美国著名短跑选手刘易斯获百米金牌,就得益于他那双轻便跑鞋,鞋底镶嵌着轻盈而坚固的陶瓷鞋钉,重量比一般跑鞋轻20克,“赤脚感”极强。在体育高科技之战中,直接获益者是那些采用了新式器材的运动员。同时,运用科学研究发现的新的训练方法训练运动员,也使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向着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对科技因素的应用
科学技术对于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重视科技因素的应用。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有不少的地方和同志是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而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因而也就谈不上自觉、积极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用科技因素。当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对科技因素的应用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科学技术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协作,联手研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从以往的情况看,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往往只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的任务,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科学的范围,忽略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作用。事实上,科学技术工作者不仅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承担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大军。应创造条件让科技工作者介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便于科技因素的带入。同时,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突破原有的圈子,在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互相主动地走到一起来,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科学技术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相结合汇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在组织上应该依靠有关的党政领导部门的协调安排。笔者曾多次参加由党政领导部门主持召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与会的都是清一色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其实,像讨论一个城市的总体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城市市风市貌、城市卫生环境、城市居民素质等等问题,仅仅听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见是不够的,还必须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才是全面的。各级党政领导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既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见,也必须重视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科技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盟。
第二,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指出:科普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现实中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程度,基本有两种情况:其一,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到科学技术观的熏陶,对于科学技术茫然无知,他们还沉湎于封建迷信的毒害中,任凭落后愚昧的愚弄。对于这一部分“科盲”,政府与社会组织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各种力量和方式,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摘掉他们的“科盲”帽。其二,更多的人是具有相当的科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对科技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比任何时候更加关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这一部分人,是如何满足他们对科技知识需求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推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活动,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政府从1980年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并实施对全体国民的宣传教育,其科技周活动就是一个重大的举措。我国于1995年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也应该高度重视增进人民大众的科技理解能力。今后,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普及教育活动。例如,1.全国的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各专业性的科技馆如宇航馆、天文馆、海族馆、通信馆等,都应该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并且对大、中、小学生实行免费和优惠。2.全国的科技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理工研究室,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面向社会开放,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对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据报载,我国一些理工大学的研究室已经这样做了。3.举办各种讲座、演讲、发明发表会、表彰会、科技电影会等,这类活动可由政府或由社会组织来举办。由于动员面广,这类活动的影响面会更大些。
第三,利用科技成果的特有优势,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督导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正面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是主要的方面。但是,通过对公民的社会不良行为进行纠错、处罚,使他们受到警醒,也是从另一方面促使公民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手段。而在这方面,发挥一些科技成果的监督作用,具有特殊的功效。在城市的街道、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安装跟踪雷达、电子眼以及闭路电视摄像机,是观察注视公民社会行为好坏的最佳手段。现在,我国已有一些城市在交通路口安装闭路电视摄像机,一旦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发生,交警部门即可根据记录下的车号,在第二天送出处罚通知单。这样既不会因为执法方与违法方面对面的冲突而产生可能的种种负面影响,又避免了当时出现的交通堵塞现象。同时,也最终警醒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趁早打消侥幸逃避的念头,养成时刻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同样,如果在其他的公共场所也安上这类设备,那么,那些吐痰、吸烟、扔纸屑、损坏公物者,甚至偷盗者就无以藏身了。在闭路电视监视下的社会,将是一个干净、稳定、文明的社会。大部分的公民并不感到受了侵扰,只有那些不良行为者感到不安。
三、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科技因素的作用,加大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用程度,决不能由此产生一种错误倾向,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必须放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成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成为西方“科技决定论”的附和者。
西方“科技决定论”思想源远流长,早在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发萌并初露锋芒时,一些知识界精英分子就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开始有所认识,产生了关于科学知识以及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将在未来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哲学家培根在1624年发表的《新大西岛》中,最早描述了一个科学主宰一切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19世纪初,更为明确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首先设想了未来社会就是工业社会,工程师和企业家是时代绚丽的“花朵”,是真正的生产者,知识是这种社会的基础,社会的权力集中于主管科学和文化的“最高行政委员会”。圣西门的这些设想深受后来西方学者的推崇,被尊为技术统治思想之父。现代西方著名学者凡勃伦、加尔布雷思、布热津斯基、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等,都是以“科技决定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预测未来社会走向的,他们把多种丰富的社会发展因素归结为狭隘的科技因素一种,主张科学技术便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
决定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决定论,在自然观上就是物质一元论,在社会观上就是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在当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当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与西方学者的“科技决定论”有本质区别:其一,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在根本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在坚持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还肯定了这之外的其他政治、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甚至肯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反作用的重要性。而西方学者的“科技决定论”只承认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作用,否认其他任何社会因素的作用。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始终认为,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推动,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发生作用。西方学者的“科技决定论”却只承认科学技术的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无须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即可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回避或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进行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表现为,科学技术既是对精神文明从根本上起推动作用的关系,又是受到精神文明相关制约的关系。把两者割裂起来、对立起来,以为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可以直接替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无疑是错误的、有害的。只有把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不断发生的事实说明,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利剑,人们既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积极促进作用,也可以利用它破坏精神文明建设起消极作用。在西方社会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辟,急速伸展的互联网(Internet)把千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网络空间”,把人类工作、生活的活动纳入信息轨道之中。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利用这个空间创造新的产业,其中的电子商业是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现在,在互联网上已出现了“虚拟商店”。“虚拟商店”的出现,堪称发动了一场商业革命。“虚拟商店”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不必先购置房地产,不占用任何一平方米土地,就可以在信息网络中陈列成千上万种的商品,供顾客挑选。顾客则可以通过众多的“虚拟商店”,了解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在什么地方,质量、价格怎样,而且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商品(送货上门)。对于交易双方来说,由于暗号、认证技术的发展,在信息通道上通过银行拨款、使用信用卡结帐已成为现实。然而,“虚拟商店”在极大地方便了交易双方的同时,也碰到头疼的犯罪问题。例如,有的“虚拟商店”成了“虚假商店”,顾客订购了东西,通过信用卡付了款,却不见东西送来,等到网络上查找时,发现那家“虚拟商店”已不知去向。而这些“虚假商店”比现实空间里的真实商店更难追查。此外,偷盗信用卡、窃听他人秘密、黄毒泛滥等等犯罪活动在“网络空间”里更显猖獗。
以上事实虽然发生在西方社会,但因为这些事实反映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矛盾的规律性问题,因此,这类情况在我国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也会碰到。我们只有克服“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认识,在抓科技发展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有力地制止和防范我国科技犯罪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