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_失业率论文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_失业率论文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对话——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家论文,人口论文,几点论文,经济学家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如何看待今年4.5%的失业率调控目标

我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年度宏观调控的四大主要预期目标为:(1)经济增长率7%左右;(2)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在国家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新增就业800万的指标,这还是首次,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主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

我国目前公布的失业率实际上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02年底为4%;2003年二季度为4.2%,较2002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导致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下岗职工出中心后,有一部分人员暂时不能就业;二是随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亏损企业退出市场过程中有一部分职工暂时无法安置,进入失业;三是新成长劳动力增加较多,今年仅大学毕业生就比去年增加67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是很明确的,只包括了城镇地区并且经过登记的失业人员。这里要求失业人员具备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按规定进行了失业登记。目前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局限性在于未能全面反映没有登记者的失业状况,也没有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但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最为困难群体状况,包括两部分人群,一是失业人员中再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他们需要政府提供就业帮助;二是需要政府提供失业期间的社会保障,登记失业人员中一半左右需要领取失业保险金。

对失业率这一问题要辩证来看。虽然今年失业率有所上升,不是什么好消息。但从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改革深化、劳动关系理顺、城乡统筹就业都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良性作用看,则是好事。因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根本上是要靠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目前全球的失业问题较严重。欧盟2002年的失业率为7.6%,美国为5.6%,加拿大为7.6%,转型国家为13.5%,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达到30%以上的失业率。但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为“调查失业率”,我国今年4.5%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他们不可比。为探索中国的调查失业率,国家统计局1996年开始进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但这一数据没有正式公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12月在全国66个城市进行了10万户大规模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包括城镇劳动力的数量、结构状况、就业、失业率、下岗情况,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情况等,为建立新的劳动保障管理方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保障统计制度积累经验。

新一届政府十分关心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为控制失业率上升的态势,从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就业措施,采取“十项政策”重点解决再就业问题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建立担保基金,实行贷款贴息,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创业的小额贷款政策;对各类服务型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原属国有企业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增加促进再就业资金,推动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等。

2 为什么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7%~8%之间,但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1年底的3.1%上升到目前的4.2%。为什么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据我们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100万个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了。

我国失业率持续上升是国企改革释放富余人员的必然结果。1998年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2600多万人,大部分已经再就业,也有一部分成为失业人员。国企在计划经济时代吸纳的就业量最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企业被淘汰,一些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劳动力,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失业人员的增加。

我国人均CDP目前已接近1000美元,按照国际规律,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激烈变动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吸纳就业相对减少。出现了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口增长抵消。虽然计划生育减缓了人口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20世纪60至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目前正好到了就业年龄和生育年龄。今年我国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失业率上升是必然的。我国人口增长高峰大约还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放缓,就业压力在未来20至30年不会缓解,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仅占28%,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都达40%以上。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弹性系数(即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的百分比)低,造成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吸纳从业人员仍然有限。

要实现经济高增长下的低失业率,关键要提高就业弹性。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大企业主要用来形成规模经济、技术竞争力,而中小企业则主要用来增加竞争活力,解决就业。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必须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减少收费、降低门槛等措施,营造出宽松环境,支持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人口。

3 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

3.1 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市场继续供大于求

受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我国“十五”期间达到劳动年龄的新生劳动力较“九五”平均每年多290万人,这无疑会给原本就困难的再就业工作又加上压力。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因素是,WTO对就业的影响会逐渐加大。WTO的影响有一种“临近效应”,即越是临近我们兑现承诺的时间,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越大,造成的失业问题就可能越来越严重。另外,就业的困难群体增加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增长也增加了再就业工作难度。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点的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就业状况表明,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0~0.89,即100名求职者只有70~89个就业岗位。

3.2 在就业总量矛盾严重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显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目前,劳动力市场上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6%,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1%,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成为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占了总求职者的27.5%;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7.1%。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50%。

二是县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几个经济状况属于该省较好的县进行的典型调查,不包括农民在内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两位数。

三是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工作越发困难。全国共有大小资源型城市400多个,其中20%处于资源枯竭或衰退期。据全国矿业协会的数据,20世纪50至60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50座矿山城市资源衰竭,受此影响,将有300万劳动者面临失业。

3.3 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出中心再就业难问题突出

在中心内的下岗职工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客观上也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据劳动保障部2000年10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年龄偏大,35~45岁的占46.9%,45岁以上的占23.2%;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4%,初中文化的占43.2%,高中文化占42.5%,大专及以上占8.9%;技能单一,初级技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人员占60.2%,中级技工占34.2%,高级技工以上占5.7%。近年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逐年下降。1998年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50%,1999年再就业率为42%,2000年再就业率为35%,2001年再就业率为30%,2002年再就业率为26%。而下一步面临着出中心高峰的到来,人员和时间相对集中,给再就业带来较大困难。

3.4 非典对就业的影响表现明显,劳动力市场供求受到较大的影响

受非典影响比较大的旅游业、社会服务业、商贸业、餐饮业、客货运输业等几个行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我国生产组织和技术结构也没有遭到破坏,因此,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但受非典影响的这些行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较大,为其经济比重的数倍,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001年产值占CDP的2.8%,但其提供了47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存量的6.5%。因此,非典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当期就业岗位减少明显。

非典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行业集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依托主要是小企业,就业的方式以临时工、小时工等灵活方式为主。据推算,全国有1500万下岗失业人员采用灵活方式实现了再就业。而这次服务业、小企业和灵活就业受非典冲击较大,使部分已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收入减少,甚至再次失去工作。

非典还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人,较去年增加了46%。非典暴发时,正值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非典客观上减少了部分单位用人计划,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活动,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点的89个城市中,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和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数量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10.2%和12.8%。如果说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个百分点左右的话,非典对就业的影响在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则超过10个百分点。

4 今年新增就业800万个和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可以实现

从上半年的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率为8.2%,全年有望实现7%以上的增长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6%,全年能够控制在1%以内;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全年可能达到20%以上;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也有望实现全年4.5%的目标。但新增就业受非典的影响较明显,时间过半增加就业岗位没有过半。在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共有13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下半年需要花更大的努力来实现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的目标。综合分析,下半年新增就业800万以上仍然有三个有利因素:

首先,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之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又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构筑起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框架。中央、国务院今年8月召开的“再就业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完善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了政策的力度,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随着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下半年的全面贯彻执行,将会出现厚积薄发的效果,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

其次,全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有望实现7%以上,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下的就业,与一些国家经济低迷情况的就业有本质的不同。一是经济增长自身能够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就业是一种派生需求,经济增长必然产生就业的要求。二是经济增长为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当前,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比照国际经验,正好处于行业结构调整最激烈的变动期,结构调整过程中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小企业恰恰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三是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目前实施的一系列再就业政策侧重于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业,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等,这些政策与经济增长结合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下半年是新增就业的黄金时机,有大量就业机会待开发。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一般情况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季度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春节的影响,以及企业新发展计划实施处于准备期间,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相对较少,是全年的低谷;二、三季度时,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就业群体加入求职大军,企业新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活动达到高峰;而四季度没有明显新增加的求职群体出现,企业新发展计划逐步实施完成,需要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劳动力市场供求活动又较二、三季度下降。因此,下半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活动总体高于上半年,上、下半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活动一般维持在四六开的水平,下半年增加的就业机会也比上半年多。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看,今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较去年高,但二季度受非典的影响严重,同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7月份开始,劳动力市场已经表现了供求活跃、恢复和不断走高的趋势,三季度大量大学生、中专、技校和初高中未就业(升学)毕业生、复转军人,以及返乡农村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将可能出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大幅增加的局面,这种情况可能维持到今年四季度。从企业需求来看,很多企业上半年制定的用人计划,因为非典的影响被搁置。下半年,将逐步恢复招聘,有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外,随着城市社区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也会对增加就业岗位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有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有经济增长的保证,只要我们抓住下半年增加就业岗位的黄金时机,是完全有能力实现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目标的。

标签:;  ;  ;  ;  ;  ;  ;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