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新的研究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科斯《企业的性质》的发表为起点,现代企业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深化了人类对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认识。但是,毋庸讳言,时至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企业地位作用愈显重要的今日,对于企业理论中的许多“元问题”,经济学家仍然研究得不深不透,现有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仍然难以普适性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现象。之所以如此,个中原因当然是复杂而多样的。本文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够重视企业经济属性之外的诸多属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比如组织属性、社会属性、伦理属性等。 一、企业理论的三个立论基础 (一)个人总资本论 在本文的理论构想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个人总资本论”,认为个人总资本主要由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组成;个人总资本不是这六种资本的简单加总,而是它们交互作用之后的有机加总。承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高度重视“德才”及其交互关系的传统,我们把道德资本置于个人总资本的首位,而把人力资本置于次位,认为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之下,道德资本与人力资本可以融成个人总资本中最核心的“德才资本”。“德才资本”最终决定着其他四种资本,而其它四种资本又反过来影响着“德才资本”,除此而外,其它四种资本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但彼此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讨论的。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个人各项资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之复杂的。 关于道德资本在人类经济行为中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究,笔者想强调的是,研究个人道德资本,首先要对人性的结构有所了解,人性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善的,一部分是恶的,中间一部分非善非恶;道德的作用就是要抑恶扬善,对非善非恶的部分要导向善、防止滑向恶,这也就是我们所称谓的“人性三元论”。其次,要把道德资本与人力资本结合起来研究,特别是要认识到“德才”的交互作用。 人力资本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通过投资而使自身拥有的知识、才能、经验以及健康、魅力、形象、气质等人力资源的价值,这些人力资源经过它的载体的动员和使用,可以为它的载体带来收益。 关于社会资本,顾名思义,它本质上是一种资本。而资本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概念,社会资本对资本概念的借用,决定了它与经济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的本质属性包括:第一,它是有价值的,换言之,它是一种价值;第二,它具有增殖能力;第三,它适用于“投资—收益”原则。从资本的经济学意义出发,社会资本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社会网络上,社会网络是它的天然载体,离开社会网络,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资本。所以,社会资本应该是指作为它的载体的社会网络的价值,换言之,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价值是等同的两个概念。我们讨论某个个人社会资本存量的高低,也就等于讨论其个人社会网络价值的高低。 权力资本是一种因权力而生的资本。权力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组织职位所赋予的权力,我们称之为职位性权力;一类是非职位性权力,其来源是多样的,比如它既可以源于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中的某个单项资本的影响力,也可以源于这些资本中多项资本的联合影响力。 本文是在财务资产意义上理解财富资本的,认为财富主要是实物资产,比如土地、房产、矿产、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以及金融资产,包括货币、有价证券、股票等。 声誉资本之为资本,是因为声誉具有经济价值。阿尔奇安、德姆塞茨指出:“因声誉的丧失而损失了未来收入,按资本现值计算,一个生产者的财富将会被减少。声誉,也就是信用,是一种资产,它是有关预期绩效的可靠信息是一种既昂贵又有价值的产品的另一种说法。” (二)社会能级论 宏观社会网络的形状,确切地说,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在这个巨型的网络里,不管是高还是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决定一个人位置高低的根本因素是个人总资本存量的多寡。一个人的总资本存量越高,他的社会能量就越大,他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强,在宏观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就越高。借鉴物理学上的能级跃迁理论,笔者提出了社会能级论,将总资本存量相近的人,划分为一个能级,能级越高,能量就越大,离网顶就越近。在一个能级内,存在着能量上限和能量下限,如果一个人的社会能量超过上限,他的能级将发生跃迁,进入到更高的能级;同样,如果一个人的社会能量低于下限,他将降低到一个低能级。当一个人处于宏观社会网络的某一能级内时,他的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存量都是在动态变化着的,从而各种资本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也是在动态变化着的。从宏观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单个个人在其中的某一能级占据着一个位置,我们称之为个人的宏观社会网络定位。如果他还在一个组织中,那么在组织网络中他还有一个定位,我们称之为个人的组织网络定位。此外,他还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随个人总资本存量动态变化而变化着的个人微观网络,这个网络嵌入在宏观社会网络之中,他在这个微观网络中的位置就是个人的微观网络定位。 (三)企业总资本论 仿照“个人总资本论”概念,笔者又提出了“企业总资本论”,认为企业总资本也主要由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等组成,企业总资本不是这六种资本的简单加总,而是它们交互作用之后的有机加总。同时,企业总资本并不等于企业参与者的个人总资本的算术加总,因为不是每个企业参与者都把自己的全部资本投入到了企业之中。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在宏观社会网络里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级,而决定企业能级高低的根本因素也是企业总资本存量的多寡。企业的总资本存量越高,它的社会能级就越高,社会能量就越大,社会影响力就越强。当企业处于宏观社会网络的某一能级内时,它的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的存量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着的,从而各种资本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也是在动态变化着的。一旦企业的总资本存量超过所在能级的上限,它的能级将发生跃迁,进入到更高的能级;同样,如果企业的总资本存量低于所在能级的下限,它将降低到一个较低的能级。 二、企业的本质 本文把企业的属性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济属性,因为企业首先是一种经济组织,与此同时,企业又是一种由人组成的组织,而且又不是外生于社会而存在的,那么它就必然有第二类属性,也就是组织属性、社会属性、伦理属性。企业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组织或者组织与组织之间,将各自所拥有的总资本或某些单项资本进行交易的结果。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视角思考企业本质问题,就会发现,企业终究是人的企业,而不是物的企业。 第一个问题:企业是怎样生成的?笔者的回答是,拥有不同资本结构和存量的个人,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自愿或者不自愿地签订了一系列不完全或相对比较完全的显性或隐性的契约,形成一系列契约的纽结,从而引致了企业的生成。企业的生成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不同个人与企业家交易其个人资本并签订交易契约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签约与交易几乎是同义的。 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中,由于企业参与者的个人资本结构和存量不同,从而个人的资本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不同,因此在签约时的谈判力也就不同。一般而言,个人的资本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越高,其谈判力就越强;反之亦然。这样,在企业中每个人将获得一个与其谈判力相匹配的职位。在不自由和不公平的市场中,企业参与者的选择空间相对而言就小多了,有时候甚至连选择和谈判的权力都被剥夺了,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个人与企业之间仍然有契约(显性的或隐性的)的签订、有交易的行为,但这种签约和交易是不平等的,企业参与者是不自由的。本文主要是以自由和公平的市场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文的分析框架不能用于分析一般意义上的的企业现象。实际上,建构一个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分析框架,以解释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企业现象,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个问题:企业为什么要生成和存在?笔者的理解是,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希望通过创立或参与企业的方式,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当然不同的人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大多数人追求财富资本,追求自利,只要不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亦无可厚非,人的自利性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有的人希望通过个人奋发努力、拼搏进取,以企业为载体,追求个人道德资本的升值。有的人看重企业所能带来的个人社会资本、个人权力资本和个人声誉资本的升值。有的人希望在企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有的人的欲望更大,希望自己的各项个人资本都能升值。可以说,正是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诸多个人的参与和签约,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才得以形成。不同企业生成的具体原因,也许是不同的,但是参与企业生成的诸多个人的终极目标,从人性角度理解,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来。在这方面,人类企业发展史已经提供了许多生动而丰富的例证。 这样,就可以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可以给其参与者提供一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机会和好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称谓的“有用效益”,而这些“有用效益”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斯的交易费用节约理论对企业存在理由的解释就显得有些不够全面了。 讨论完企业怎样和为什么生成的问题之后,让我们回头再研究一下它的经济属性。作为市场中的一种经济组织,企业始终受到一个刚性约束条件的限制:就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它至少不能长期财务亏损。尽管短期的财务亏损企业或许可以承受。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不管企业的价值取向如何,这个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在这个底线之上,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发展理念,综合考量自己的总资本存量以及资本结构情况,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实现企业总资本的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可以给出一个关于“企业”的描述性定义,就是:企业是由若干具有不同资本结构和存量的个人组成的经济组织;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企业财富资本不长期亏损的底线上,以企业参与者个人效用最大化之追求,带动企业总资本保值增值。 三、企业的边界 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研究企业边界问题,可以从回答三个层次的疑问入手:第一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什么是企业的边界?第二个疑问是第一个疑问的逻辑顺承,就是:企业的边界是如何确定的?第三个疑问则是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就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个疑问:什么是企业的边界?对市场而言,企业是一个组织整体,因此企业的边界从本质上讲只能有一个,就是它与市场的分界线。而这个分界线在某一时点上是唯一的,也是明确的,企业的就是企业的,不属于企业的则是市场的。当然,在一个时段内,企业的边界则可能不是那么明确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它的边界一直在动态变化着,它与市场在一个相对明确的边界处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胶着状态。 第二个疑问:企业的边界是如何确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有无限扩张的欲望,因为一个扩大的企业会给企业参与者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从社会能级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倾向于扩张,一旦它的总资本存量突破所在社会能级的上限,它就可以跃迁到一个更高的能级内,从而有着更大的社会能量和社会影响力。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遵循着市场法则,企业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原因在于: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的生成和发展最终要取决于它所拥有资本的存量和结构,这些资本支撑着它作为一个组织而存在。当扩张可以使企业总资本增值时,企业就会趋向于扩张;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企业无利可图时,它就会在某一点上停下来,如果以这个停止点为分界线,企业的边界就产生了。 第三个疑问: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了分析的方便,从市场的角度,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市场与创立时期企业的关系,第二种是市场与发展时期企业的关系。在企业的创立时期,企业需要从市场上搜寻它所需求资本的一些信息,这时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市场是否健全完备、公平自由直接决定着企业创立成本的高低,也可以说,此时的企业仰赖于市场,市场的作用很大,当然企业的资本需求也会增强市场活力和加大市场交易量。一旦企业创立起来而进入正常运营发展阶段,企业就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就会确立起来,表现在:企业一方面加大对各项资本的需求,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放大市场交易量,乃至诱致一些为之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新企业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创立后的企业为了发现更多的市场需求机会,就会增强自身的整体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加企业总资本存量,也会积极推动自身组织变革,创造或制造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在产品市场上扩大交易规模、增强交易活力,从而对产品市场做出贡献。 总之,从企业生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市场不能完全替代企业,它以交易平台的形式为企业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企业只要有边界,就不能完全取代市场。企业需要市场,企业又扩大了市场。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依存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四、企业家 (一)企业家是什么? 现有文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古往今来,人类给予企业家的称呼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老板、董事长、总经理、厂长、首席执行官、总裁、董事局主席、株式会社社长、企业领袖,等等。笔者认为,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他们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企业家又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对他们的研究会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学科,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因此,要给出一个无所不包的定义,显然有悖于客观现实。 本文是从领导者的视角来理解企业家的,认为企业家是掌握企业最高权力(最终决策权)的个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所称谓的“中心缔约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一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家有别于其他一般管理者的本质属性。不能创新,根本就没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二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不确定性对企业家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选择面对,不能选择逃避。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包括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三是领导能力。企业家要实现变革创新,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并以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他的追随者,让他们感觉到追随是有价值、有希望并能得到丰厚回报的。对企业家职能和角色的考察,应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第一,在企业内部。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参与者和“中心缔约人”,企业家必须与其他资本所有者达成一系列契约。组织是企业家赖以创新的载体,只有凭着个人总资本特别是德才资本存量较高的优势,他才能在企业中占据最高位置,拥有最高的权力,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对一个财富资本充足的企业而言,企业家可能会比单纯的财富资本所有者更重要、更稀缺。如果企业家同时拥有较多的财富资本,他可能就身兼企业家与资本家两个身份了;反之,如果只凭德才资本存量较高的优势参与企业,他就只能拥有企业家一个身份。不管何种情形下,从企业家个人总资本特别是德才资本衍生而来的企业家能力,对企业兴衰成败都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就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人格化代表。 (二)对企业家如何激励和约束? 对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企业参与者进行激励约束,是企业永恒的话题,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指出:“投入的所有者们进行合作的经济组织将会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尽可能促使报酬的支付与生产力相一致。如果报酬是随意的,不与生产性的努力相对应,那么该组织就没有提供生产性努力的激励;如果报酬与生产力为负相关,那么该组织将是容易遭受破坏。两个重要的需求摆在一个经济组织面前—考核投入要素的生产力和分配报酬。”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扩展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思路,把“生产性的努力”理解为企业参与者对企业所作的贡献,把“报酬的支付”理解为是对企业参与者所作贡献的综合激励或组合激励,包括但不限于财富资本激励。 主流的企业激励制度设计偏重于财富资本激励,这种制度安排虽有其合理性,但是后遗症也比较多,容易引发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诱致“机会主义”的倾向。既然企业家的个人总资本中包含道德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财富资本和声誉资本等六种单项资本,那么就不妨转换一下激励制度的设计思路,对企业家实施组合式激励。当财富资本或某一单项资本的激励不足时,可以用其他几种资本激励予以替代和补充。只要企业家的总资本得以增值,即使他的社会能级不发生跃迁,激励的效果也会是明显的。 对企业家的监督约束应该是与激励相统一的。不能只激励,不约束。从人性的角度看,任何人都需要外部的监督和约束,也就是需要他律。对企业家的监督约束,主要应该来自于企业外部,特别是要来自于以政府为主的其他组织。虽然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也很重要,但是现实世界中的事实一再表明,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来阻止企业家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比如,奶业市场上发生的中国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和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肉毒杆菌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都要加强监管,而且越是大企业越要严格监管,因为企业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企业,它的兴衰存亡与社会的安全稳定密切相关。企业家一般都居于社会网络中的较高能级,有着比较大的社会能量和社会影响力,他们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全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对企业家而言,他律固然重要,道德自律也就是自我约束却是根本。因为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正式制度安排无论如何完善,在善与恶之间都总有某些“灰色地带”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家凭道德和良心行事了。向前一步,是恶的渊薮;后退一步,是善的福地。何去何从,将会考验企业家的良知。在市场经济中,优秀企业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被视为楷模,因此也被视为领袖。这种人格魅力并不是职位所赋予的,而是源于企业家较高的德才资本存量。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资本存量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