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陆IT产业投资发展与对策研究_投资论文

台湾大陆IT产业投资发展与对策研究_投资论文

台湾地区IT产业在大陆投资发展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产业论文,在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49(2003)02-0053-04

一、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现状

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但当时规模很小,数量有限,9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岛内经济持续低迷及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台湾IT产业投资祖国大陆的企业数量及资金数量迅速增加。现在看来,台湾IT产业在大陆投资经历了3次热潮。第一次热潮起于1988、1989年,被称为试探性阶段;第二次投资潮起于1992、1993年,被称为事业性阶段;第三次投资潮起于1997、1998年,被称为关键性阶段。

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最新统计,台湾IT产业赴大陆投资占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8.13%、1998年的37.3%、1999年的42.9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6.18%。另根据台湾“资讯市场情报中心”的调查,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岛内生产比率在1995年为72%,到2000年急剧减少到53%;而同时期在大陆生产的比率由14%激增到32%。统计数据表明,全球24.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53.7%的监视器,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晶圆组,都出自台商之手。而目前,台湾的鼠标、电源厂家已有九成转移到大陆生产,扫描仪、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企业有六到八成在大陆生产,主机板等企业有五成以上在大陆生产。大陆无疑已成为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海外最主要的生产基地。2002年第一季,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大陆制造比重进一步扩大到49.4%,岛内制造比重迅速下降到38.4%,估计全年将有超过一半的信息硬件产值将在大陆生产。[1]

步入新世纪之后,台湾IT产业的主力或核心产品也开始出现加速向大陆外移的倾向。笔记本电脑(NB)是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才确立的新的优势产品,其国际市场占有率1997年仅31.5%,但由于日本厂商大量释出代加工定单,到2000年已迅速升高到52.5%,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自1998年起高居首位。作为台湾IT产业新发展起来的主力产品,在发展初期其外移压力相对较小,因此直到2000年,台湾笔记本型电脑海外生产比例仅6.4%,在祖国大陆的生产尚属空白。但从2001年开始,国际跨国公司要求岛内下游代加工厂商加紧赴大陆投资就地供货,年底台湾官方也取消了笔记本电脑赴大陆投资的禁令,促使这种态势发生变化。如美国戴尔公司确定了要占领全球市场40%的目标,为此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减少生产成本。作为台湾笔记本型电脑代加工厂商的主要客户,2002年戴尔委托岛内广达、仁宝及纬创等厂商的代加工总量达500万台,而且要以“全数在大陆”规模生产为最高原则。同时索尼、康柏等公司也提出类似要求。在国际跨国公司的强力推动下,岛内厂商正加快在大陆进行投资与生产布局。根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MIC)的估计,2002年台湾笔记型电脑厂商自大陆生产出货规模将占总产量的37%;而实际上根据各厂商的资料,2002年实际的笔记本电脑大陆生产比重很可能超过50%,大陆产量将达到800万台。现在台湾笔记本厂商正加紧在大陆布局,生产规模无疑将超过台湾,2002年笔记本电脑的龙头厂商一广达公司自大陆出口金额突破500亿新台币,是2001年的十倍。预计2003年全球笔记本型电脑市场将再增长20%以上[2],业者纷纷扩充大陆产能,提升接单能力,其建厂规模及未来成长空间十分可观。

台湾IT产业加速投资大陆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台湾本身政局不稳,投资环境欠佳,成本提高,投资空间相对狭小。其次,祖国大陆加入世贸,外资纷纷抢占大陆市场,迫使台商加快进入大陆。尤其是大陆近期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迅猛,产业政策日趋优惠,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再次,资讯硬件产品的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台湾资讯厂商为求生存纷纷到大陆设厂降低成本。此外,自台湾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后,国际电子大厂纷纷将在大陆设厂作为给台湾资讯厂商下单的一项条件,而台湾半导体产业几乎都是以代加工为主,因而要生存下去,还得迎合国际电子大厂、大公司的需求。

二、台湾IT产业近期大陆投资的主要特点

1.由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向以高科技和资本密集为主。

90年代以来,台湾IT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台商投资初期,大多生产电脑附属设备,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机器或零部件。而2000年以来,近90%的扫描仪、80%的光驱、DVD、刻录机的生产已经转移到大陆。笔记本电脑则由于大陆降低了笔记本电脑的进口关税,同时台湾决定放宽笔记本电脑在大陆投资的各种限制,因而大幅增加,2002年预计产量比上年增长5倍以上,达到台湾厂商出货总量的30%以上。台湾晶圆业投资大陆一直保持慎重态度,主要障碍是台湾当局对尖端技术实现封锁。自台湾“行政院”批准8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以后,以台积电和联电为首的台湾晶圆厂商都积极将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2002年,台湾IT产业第一个8英寸晶圆厂冲破阻力在珠海落户,标志着台湾在大陆IT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台湾在大陆IT产业的技术结构演变,呈现了从初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目前,台湾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与大陆合作在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投资16亿美元兴建8寸芯片厂。并以此带动了一些其他高科技企业纷纷向大陆投资。2002年台湾当局有限度地相继开放笔记本电脑、8寸芯片厂等高科技项目登陆后,台湾电子大厂,包括广达、仁宝、华硕、台积电、联电等大企业全员聚集上海,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大企业主导的高科技投资的新格局。[3]

2.投资更注重战略布局的调整。

新世纪以来,台湾IT行业对大陆的投资不仅呈现出企业档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的特点,而且更注重在区域上进行战略布局。1998年台商企业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其中IT企业相对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据有关资料,1993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收外来IT产业投资主要是台湾和香港,1993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台湾IT企业聚集珠江三角洲,迅速形成了以深圳、东莞为辐射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IT产业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98年,近1000家台湾IT企业位于东莞与深圳,占台湾IT企业在大陆总数的40%以上。

1998年以后,我国内销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浦东成为中国最大的热点,台湾IT产业大陆投资的重点逐步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转移。根据有关资料,在20世纪90年代末,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最重要的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34.6%)、江苏(含上海)(32%)、福建(10.83%)、河北(含京、津)(6.07%)、浙江(4.52%),共占台商大陆投资的88.01%。2000年江苏(含上海)升至48.01%,超过广东所占的份额39.11%[4]。其中苏州是长三角吸引台资IT产业最主要的地区,2001年吸收台资高达82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大陆投资总额的1/5,其中2/3是IT企业,这个数字使苏州成为超越东莞的大陆吸收台资最多的内地城市。

台湾IT企业群在华东的集聚,也带动了国内外的相关投资,迅速形成以上海、苏州(含昆山)为辐射中心的长江三角洲IT产业带。台商投资重点转移的主要动因是:随着大陆内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优势越显重要。上海、苏州地处长江、京沪铁路和亚欧大陆桥水陆交通的交汇处,是进入华东、华北、华中和华西这些中国最为庞大的内销市场的主要门户,而且拥有广阔的江南腹地和国内最密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为台湾IT企业提供丰富的土地和知识产业人才资源,是台商IT产业开发内地市场的最为理想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不断对上海港和浦东加大投资力度,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政策和区位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台商第三次投资朝的热点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华南和华东两地的台商IT企业已形成不同的生产目标和分工:在华南的台商IT企业以国际品牌加工和出口为主,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和国外产品市场代理;在华东的台商IT企业是以开发和生产适合内销的自有品牌,进一步拓展广阔的内销市场为主。因此,台在大陆产业的贸易格局,在华南地区以出口市场为导向,在华东地区是以内销市场为导向的。

3.具有明显的群聚特性。

台湾商人在大陆显示出从众、喜欢集聚的生活习惯,在投资方面也显示这种特性。在中国大陆,台湾商人的主要投资区是深圳、东莞,还有现在的苏州。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台商在大陆共有8780家企业,其中东莞有2545家,深圳有2141家,上海有1320,其他台商企业散布在大陆其他城市。同年,台商在大陆的IT企业有1297家,572家落户东莞,354家落户深圳,143家在上海。

IT产业要求较好的配套条件,企业间也极易形成合作,从而形成产业带。台商投资大陆,一旦出现率先在大陆某一区域投资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该行业中其它企业为维持竞争地位,都会迅速向该地区转移,许多厂商也通过产业公会邀集上下游相关会员厂商集体前往该地区投资,或由核心企业带动(关联产业)企业一起投资,于是在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影响下,台商不约而同选择同一地区设厂,逐渐在各地形成制造专区与台商产业带。

这一特性最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以苏州为中心的台商IT产业区。1993年宏基和14家配套厂商开始进入苏州。这批中小型台资企业1-2年内就在苏州形成了一个有明确分工和配套、互补的产业群体,使苏州成为低档IT产品的生产重镇。2001年以来,在苏州投资IT产业的台湾地区企业超过550家。2001年,苏州吸引台资高达82亿美元,其中2/3是IT企业。台湾前20家最大的电子上市、上柜公司有14家落户苏州,众多的IT厂商在苏州建立了一个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以及计算机零部件为主体的产业群体和产业供应链。[5]

与此同时,苏南地区专门营建了一大批服务性、功能性的项目,如台商子弟学校、电子商务中心、台商生活聚集区等,彰化银行昆山办事处和台商医院等设施,方便台商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台商来此投资。

三、促进台湾IT产业大陆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鼓励台商IT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使之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引进风险资本的目的与其他国家不同。允许包括台商在内的外来资本,以风险投资、企业并购的方式进入大陆市场,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引进外资与国企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大陆尚有大量的与IT产业相关的国有企业存在,有的已经破产,有的经营不佳,许多工人下岗。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台商并购或注入资金,盘活国有企业,既推动我国IT产业的发展,又帮助工人上岗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能使国有企业通过台商的渠道,抢占竞争高地,走向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税收和资金政策,并在其它方面予以帮助。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风险投资、外资包括台资并购国企的相关法律,现有的3部外商投资法,对于外商以风险投资、并购方式直接进行投资的并无涉及。为此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国并购法律框架,完善企业产权交易制度,以解决台资企业并购大陆国有企业遇到的诸多问题。

此外,由于高新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很大,我们也应当建立一套适当的投融资体系,为投资大陆的台商IT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迫切问题。我们可以组建专门从事高技术企业经营的由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募集风险投资基金来提供创业基金,或与拥有科技成果的专家合作,科技专家以技术入股,风险投资公司以参股方式参加创业投资,或扶持有条件的IT企业上市等等。

2.培训与造就大量的IT产业人才,实行符合市场机制的人才政策。

IT产业对人才及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一个地区IT产业能否发展关键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人才。台资IT企业由华南向华东重点转移,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华南既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又缺乏符合要求的辅助工人。为此,大陆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应引起大陆有关机构的重视。我们应将发展IT产业建立在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培育和建立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吸引台湾及海外IT产业投资方面取得更大发展,提高中国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要开放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吸引海外人才归国,为祖国效力,把优秀人才导向IT产业集聚地。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使其普及化,这样可以迅速地改变受教育程度低的状况。特别要在师资队伍上下工夫,要舍得投资吸引优秀人才和教师。

3.制定统一的IT产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

目前,台湾IT产业在大陆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在华南和华东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带,台湾IT知名企业都已落户大陆,并成为大陆IT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导与调整,根据大陆实际情况,确定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统一规划和部署,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将中国的IT产业引向更高层次。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重视研究与开发,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应力求使台资IT企业成为开放式的集群,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应面向市场,主动与台资IT企业开展各种合作,围绕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展开研发,缩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抢占市场制高点。政府要协调重大合作项目,出资支持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3-08-25

标签:;  ;  ;  ;  

台湾大陆IT产业投资发展与对策研究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